时间:2019年1月17日(星期四)上午9:00
媒体:中央、省级媒体,泰州市主要新闻媒体,以及部分网络媒体。
主持人: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飞
嘉宾:市经信委副主任朱嘉浩、市科技局副局长丁骅、市食药监局副局长李萍、市质监局副局长江峰。
发布会现场
参会媒体
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飞:
各位新闻界朋友: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2018年7月,市委五届五次全会作出“构建‘1+5+1’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部署,这里面的“5”,指的是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及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化工及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市政府在《泰州市推进五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中明确,坚持“九个一”工作格局,由市经信委、科技局、食药监局、质监局分别牵头推进五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泰州制造业升级版。这些部门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狠抓关键举措,全力推动五大主导产业高端发展、集聚发展、特色发展。其中,按照“培育产业链条、打造地标产业、领跑国内同行、提升全球影响”的目标定位,以强链、补链、延链、建链为总抓手,深入推进产业链研究,逐一编制《产业研究报告》,绘制产业链图谱。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市经信委副主任朱嘉浩、市科技局副局长丁骅、市食药监局副局长李萍、市质监局副局长江峰,专题就五大主导产业《产业研究报告》的编制、内容等情况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市食药监局李局长介绍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产业研究报告》的编制、内容等情况,大家欢迎!
市食药监局副局长李萍:
按照《泰州市推进五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2018—2020)》要求,9月份以来,作为牵头推进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责任部门,我局紧紧围绕做实基础工作、强化发展研究,立足2018年、着眼2019年,探索构建产业发展工作推进机制,深化研究产业发展基本思路和政策举措,确保整个牵头推进工作开好头、起好步。截至目前,已成立部门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面了解和掌握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制作了统一规范的基础数据统计表格,搭建形成产业发展基础信息统计网络,形成了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下面,就产业发展研究工作情况,主要汇报三个方面:
一、明确产业发展研究的范围和路径
目前,我市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既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呈现出较好的势头。截至2018年底,全市有药品生产企业59家,拥有获得批准文号的产品522个;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10家,拥有医疗器械注册(备案)产品1741个。2017年,全市医药产业完成工业产值1226.2亿元(此数据包括了医疗器械和保健食品)。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把产业发展研究分成基本情况、基本思路和政策举措三个阶段推进,在全面分析产业发展主要特点、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最新动态和国家最新政策,坚持问题导向,问计于企、借智专家,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研究提出切合我市实际的产业发展基本思路和政策举措。
二、掌握产业发展的全面情况
药品和医疗器械是国家严格审查审批的产品,企业组织生产必须严格遵守质量管理规范、通过省级及相关许可。一般统计途径,只能掌握在产企业和在产产品的情况,而要对整个产业发展有全面的了解,必须掌握获证企业、开办企业的情况,掌握获批文号产品、获批临床产品、在研产品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业发展研究工作的难度。为此,我们对2015年以来全市医药产业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项基础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为开展产业发展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产业发展研究的成果
1.关于医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近几年来,泰州市医药产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已成为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具体有三个方面的显着特点:一是产业规模迅速扩张,重点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苏中药业等重点骨干企业的持续较快增长,包括阿斯利康药业的竣工投产,支撑和拉动了整个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产业结构加快优化,新的重要增长点加速生成。在重点骨干企业较快发展的同时,医药高新区一批重点企业加快了建设与投产的步伐。三是产业布局高度集中,企业集聚度持续提升。企业布局基本上向医药高新区集中集聚,重点产品基本上分布在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苏中药业3家重点骨干企业和医药高新区。客观分析目前整个产业发展现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进一步发展后力不足。规模较小的企业,或因产品“大路货”,市场竞争激烈;或因产品单一细小,市场拓展困难;或因产品附加值不高,生产经营艰难,难以进一步发展壮大,特别是生产化学仿制药的企业,开展一致性评价工作需投入大量资金,企业无力承担,很难避免停产关门、淘汰出局的风险。二是医药高新区重量级企业不多,对全市发展拉力不强。连云港市拥有恒瑞医药、正大天晴药业、豪森药业、康缘药业4家重量级企业,均位列中国医药工业百强,除正大天晴药业外,其他3家企业都在连云港经济开发区,相比之下,泰州医药高新区范围内还缺少重量级龙头企业。三是一致性评价进展不快,“四类产品”尤其是生物药品不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医药产业产品结构加快优化,但总体上仍以中成药和化学仿制药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化学药新药、生物药重点产品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在产产品传统结构没有根本上得到改变。
2.关于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基本情况。近几年来,泰州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正日益加快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具体有三个方面的显着特点: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后力强劲。医药高新区的建设发展,吸引了大批海归高端科技人才来泰创业,涌现出一批如硕世生物、瑞莱生物等成长性较强的小巨人企业。二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企业发展壮大。在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医药高新区正着力打造以特异性诊断试剂、数字影像设备、临床检验设备、健康监测设备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三是产业布局相对集中,集聚度持续提升。全市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向医药高新区和高港大泗医疗器械产业园集中集聚。客观分析目前整个产业发展现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点骨干企业不多。相比于省内其他地区,苏州、无锡外资企业(如强生、通用、碧迪、西门子、飞利浦等)强劲发展,南京、常州国内知名企业(如微创、迈瑞、福隆、南方卫材、史赛克等)竞相落户,镇江本土龙头企业(如鱼跃、海昌等)跨越成长,我市医疗器械产业还缺少重量级龙头企业。二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虽然我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绝对数量在全省排名靠前,仅次于苏州、常州,但产值总规模却排在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之后,根本原因在于单个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三是“六类产品”尤其是高性能医疗器械产品不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医疗器械产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但目前中低端产品仍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产品结构还没有根本上得到改变。
3.关于医药产业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思路及政策举措。在产业发展思路上,我们形成基本思路框架,理清了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一是现有重点骨干企业的支撑性拉动,二是现有中小企业的成长型做大,三是国内外大企业大项目的招引入驻,四是企业及研发机构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落地。同时,在产业发展举措上,打造泰州独特的五大优势。即积极应对机构改革新形势、新情况,巩固发展部省共建、直属分局许可权限的优势,打造企业生产许可、产品注册审批的绿色通道;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不断提升运行效率,打造生产企业及研发机构和园区合作共享的研发平台;切实解决研发机构获批临床前和获批文号后资金投入问题,打造助力创新成果生成和转化的风投基金及公司;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人才、生产技术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打造利于大企业大项目招引入驻和创新成果产业化落地的三支人才队伍;积极上争、努力争取,打造解决现有瓶颈制约、吸引更多项目投资泰州的原料药生产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抓紧产业政策举措的实效化落实,加快形成产业服务政策举措清单,更深层次推进牵头工作,更高水平助推产业发展。
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飞:
下面,请市经信委朱主任介绍高端装备制造及高技术船舶、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产业《产业研究报告》的编制、内容等情况,大家欢迎!
市经信委副主任朱嘉浩:
自市委、市政府部署构建“1+5+1”现代产业体系以来,我委一方面坚持“九个一”工作格局,形成推进协调机制,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细化四大发展目标,完善考核激励办法,抓好五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推进,努力打造泰州制造业升级版;另一方面,牵头推动高端装备制造及高技术船舶、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编制产业研究报告,是市委、市政府“九个一”中的具体要求,也是推动五大主导产业链式发展的重要环节。前期,我委从细分行业、集群发展、特色园区、重点企业等多个层面,对高端装备制造及高技术船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共召开座谈会10多场,调研走访园区、企业近100个,并根据国家、省、市产业发展方向与政策,以全国、全省以及长三角城市群的视角,多层次、多维度对比分析,通过3个多月的努力,分别形成《高端装备制造及高技术船舶产业研究报告》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究报告》。现将这两个产业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发布如下:
首先,发布《高端装备制造及高技术船舶产业研究报告》的内容。
《高端装备制造及高技术船舶产业研究报告》,对产业发展竞争力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经过多年发展,我市高技术船舶产业领先全国、优势明显,高端装备产业后发优势、加快集聚,已成长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17年,全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70亿元、利润173亿元,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总量的15.2%和19.6%。2018年1~11月,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3.07%、8.62%,分别高于同期全市规上工业平均增幅6.21和4.45个百分点。
在分析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上,《产业研究报告》提出了高端装备制造及高技术船舶产业的发展思路,具体是:抢抓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提高在扬子江城市群中的自身站位,秉承“系统谋划、构建地标、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原则,坚持“一条主线”,锚定“两大目标”,实现“四个突破”。
坚持“一条主线”:坚持“重大项目突破和传统产业提升两手抓”,以构建高技术船舶地标性产业集群为牵引,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专用装备产业为支撑,以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产业为新增长点,加速构建高端装备制造及高技术船舶产业体系。
锚定“两大目标”:将我市建设成为全球高技术船舶产业高地和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重大项目承载区。
实现“四个突破”:
一是突破高端环节的重大项目引进。加强对豪华游轮、军用船舶、智能网联汽车、高档数控机床、新型节能环保装备、核心装备关键件等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的前瞻性研究,探索股权招商、产业基金招商、平台招商、以商引商、联合招商等新模式,制定承接产业指导目录,采取“整体承接”和“产业链承接”等方式,争取引进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一批高端装备产业重大项目和高端研发机构。
二是突破重点产业的“强链、补链、延链、建链”。高技术船舶产业,突出招引关键配套产业,进一步做强产业链条;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突出提高产品附加值,构建“零件—部件—整机”链条;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突出对高精密传动部件、伺服电机等整机和核心零部件的补链、延链;航空航天装备产业,突出围绕产业需求招引关键部件、组件、整机项目;高端专用装备产业,突出新项目强链,并逐步延链。
三是突破企业自主可控能力提升。实施“头狼引航”计划,制定“一企一策”培育方案;实施“专精特新”企业攀升计划,引导企业向“独角兽”企业转变;实施自主可控“卡脖子”装备赶超计划,在高技术船舶、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高端专用装备等领域,瞄准国内外同行先进水平,梳理一批先进技术,支持实施自主可控重大装备研制赶超项目。
四是突破两个“深度融合”效益显现。一方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着力推动传统装备向智能装备转型,发展新型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另一方面,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升级,与海军合作建设军民融合发展共建区,加强与各军兵种军代局、海军研究院等军队装备部门、科研院所,建立双向交流机制,提高为军队配套服务的能力。
接下来,发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究报告》的内容。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究报告》中,我们首先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及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形势及导向,并按细分行业领域阐述产业发展态势;分析了南京、苏州、无锡、南通等周边城市的产业发展模式。
《产业研究报告》的第二部分,重点剖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2017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规模达420亿元左右,主要集中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电子核心产业、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等3个领域。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结合医疗器械、数控机床、测试分析、汽车电子等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我市嵌入式软件产业已形成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作为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的试点城市,我市积极推动大数据应用服务与生物医药产业相结合,取得明显成效,形成泰州特色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链。电子核心产业领域,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主体,我市掌握了一定的芯片设计制造技术,建成一些芯片设计制造、封测组装企业。但与周边城市相比,该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芯片设计制造处在测试阶段,封测组装规模较小,在终端应用环节缺少PC、通信、汽车等行业龙头企业进行终端芯片的消化。下一代信息网络领域,主要包括信息终端设备、网络设备等两大子行业。2017年,我市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产值达308.99亿元,占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总量的73%以上,主要集中在纬创、可胜等企业,是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导板块。但该产业也存在产业链不完整、缺乏核心关键技术等问题,特别是拥有自主研发技术、具备整机制造能力的企业,数量较少。
《产业研究报告》的第三部分,主要是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定位,即结合国家、省、市产业发展现状,明确了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打造成泰州新的增长极和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器的发展定位。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以推进产业跨界融合为主线,着眼高附加值、高产值、高效益和有市场、有技术、有基础,细分行业领域,做大做强具有本地发展特色及优势的大数据、新兴软件及服务、集成电路产业,做精做优现有竞争力和辐射力有待提升的信息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产业,谋划布局产业发展前景好、代表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的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产业的发展思路。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目标,推动产业规模踏上新台阶,推进研发创新水平逐步攀升、企业实力稳步增强、质量效益不断提高、融合支撑能力跃升、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力争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600亿元。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产业布局,规划构建以新兴软件及服务、大数据、集成电路、信息终端设备、物联网、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等6大产业为重点发展领域,以泰州医药高新区为核心发展区,以姜堰区、海陵区、靖江市、高港区为特色发展区的“一核四区”产业布局。
《产业研究报告》的最后一部分,讲的是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是推进产业跨界融合。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重点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大健康服务业深度融合。
二是打造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一个核心发展区、四个特色发展区的产业集聚格局,探索园区建设的产城融合新模式,加大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力度。
三是鼓励研发创新,加大成果转化。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加快新兴技术及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四是明晰各层次人才招引培养机制。营造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良好氛围,着力引进应用型人才落户泰州,充分利用本地高校资源,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
五是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加强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质量品牌建设。
总体来看,我市高端装备制造及高技术船舶产业的竞争优势不明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产业链尚不完整、企业规模小、缺乏核心技术。下一步,我们将构建产业发展生态圈,强化“服务产业发展”功能,研究解决产业共性矛盾,制定针对性强的政策,打通制约产业提质增效的瓶颈;将分产业制定招商指南,持续开展“双招双引”,招引实施一批产业链补充式、填空式、延伸式、增强式项目,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将实施“十佳百强千优”计划,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企业影响力、资源整合力、品牌知名度高的领军型企业,形成一批在行业细分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隐形冠军”企业。总之,通过链式发展、项目攻坚、企业培育、服务提升等举措,推动包括高端装备制造及高技术船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内的五大主导产业,高端发展、集聚发展、特色发展,使之早日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为全力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城市,奋力书写好新时代“五张新答卷”,再立新功!
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飞:
下面,请市科技局丁局长介绍节能与新能源产业《产业研究报告》的编制、内容等情况,大家欢迎!
市科技局副局长丁骅: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构建“1+5+1”现代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推动节能与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局开展了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撰写了《泰州市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报告》。《报告》根据全市产业发展现状,围绕太阳能光伏、动力和储能电池、智能电网、节能装备以及环保装备等5个子领域进行分析,从推动我市节能与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在总结分析国际、国内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刻剖析泰州市节能与新能源产业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泰州市节能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举措,为下一阶段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一、发展现状
(一)总体情况
泰州市节能与新能源产业起步于“十一五”,发展于“十二五”,多年来始终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节能环保领域涉及高效电机、节能家电、LED照明、水处理、电除尘等领域,已具备自行设计和生产高效特种电机、智能节能冰箱、船用节能空调、大型污水处理设备等一系列高端产品的能力;新能源领域则形成了以太阳能光伏、动力和储能电池、核电、智能电网为特色的产业格局,并逐渐形成了四大集聚区,分别是:海陵区的新能源产业园、姜堰区的智能电网产业园、靖江市的核电装备产业园、泰兴市的环保科技产业园。2018年1~11月份,全市节能与新能源157家列统企业实现产值425.0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00.10亿元,利润13.74亿元。
(二)产业链分析
本次重点发布光伏产业链、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链分析。
1.光伏产业链。光伏产业链包括多晶硅原材料生产、硅片生产、电池生产、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制造等。泰州市光伏企业共有18家,中游太阳能电池和组件12家,下游太阳能光伏系统8家。乐叶光伏、中来光电的产品覆盖产业链的中游和下游。另有光伏生产设备企业2家。近三年,泰州光伏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共有31项,有18项分布在以电池和组件项目为代表的产业链中游,其中代表性项目有:中智电力公司总投资30亿元的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项目,是科技部“863计划”重大项目之一,并吸引了上海理想万里晖薄膜设备公司总投资5亿元的PECVD高端装备制造项目落户我市。杭州锦江集团总投资80亿元(一期投资12亿元)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项目,是全国屈指可数的薄膜太阳能量产项目。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市光伏产业以光伏制造环节为主,近8成的产值主要集中在毛利率最低的中游,产业链的高端研发、设计环节相对缺乏,产业整体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相关度高,但缺乏有机的整合和链接。
2. 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链。主流锂电池产业链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生产、电芯制造和Pack封装、新能源汽车及储能等为主的应用,以及电池回收业务。泰州生产电池企业14家,主要集中于电芯、电池模组的生产制造。2018年前三季度,动力和储能电池板块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约27.4亿元。其中,上游部分为2.4亿元,占产业产值比重的9%;中游部分为24.3亿元,占产业产值比重的89%;下游电池回收0.7亿元,占比2%,整体呈现中游一头独大的局面。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多集中在价值链中游电池制造环节,利润率较高的上游材料环节缺乏大型龙头企业,负极、电解液领域仍处于项目建设初期,下游电池回收利用环节尚处于起步阶段。本地企业合作不足,原料和销售“两头在外”,企业间交流合作不够,产业资源共享和集群发展不够。
其他产业链分析可以看我们的产业发展报告。
二、发展思路
全面营造有利于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深化细化产业链研究,加快产业链招商,加速高端要素集聚,加强高水平企业培育,打造全省领先、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产业链,推动节能与新能源产业成为泰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发展措施
(一)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工程
重点突破低成本、高效率、高稳定性的光伏器件和光伏建筑集成应用系统,石墨烯基电池、碳纤维电池、铅碳电池,特高压电工电气绝缘材料、智能化开关设备、智能变压器等,强化前瞻性技术创新部署,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研发,加快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步伐。
(二)实施产业链招商工程
针对产业现有产业链条的缺失环节进行“补链”,对现有优势产业链,从科技、金融以及品牌引领入手进行“强链”,从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方面入手进行“延链”,引进一批战略支撑项目、龙头企业和协作配套企业,在重点园区集聚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尽快形成现实增长点,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
(三)实施重点企业培育工程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加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严格落实相关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科技信贷、股权投资等扶持力度,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
(四)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建立完善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引进在前沿科技创新领域拥有重大原始创新技术,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和跨领域融合创新能力的国内外一流创新团队,对顶尖人才给予顶级支持。
(五)实施创新载体优化工程
根据节能与新能源特色板块、重点企业的发展需求,从打造产业高端研发平台、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完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发展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方面,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服务。
(六)实施园区能级提升工程
围绕重点产业板块,明确园区目标定位、功能布局、产业方向等,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要素保障,完善功能配套,建设各具特色的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发展先行区、示范区、集聚区。
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飞:
下面,请市质监局江局长介绍化工及新材料产业《产业研究报告》的编制、内容等情况,大家欢迎!
市质监局副局长江峰:
化工及新材料产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中规模最大、企业最多的产业,也是受国际国内产业政策影响最大、面临困难最严峻的产业,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尤为迫切。市质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1+5+1”现代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主要负责人带队,深入园区、乡镇、企业开展调研;力邀上海市新材料协会来我市实地考察调研,现场进行项目招引和项目推介;成立泰州市化工及新材料产业联盟,在南京举办2018年低维材料应用与标准研讨会,主办化工绿色发展高峰论坛;研制发布《不锈钢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指南》地方标准,邀请中国钢铁协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权威机构9位专家走进戴南镇,走进企业,宣贯标准,解决难题;建立国家精细化学品质检中心泰兴工作站。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我市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局及时启动《产业研究报告》编制工作,成立项目组,实地走访企业、园区、管委会,掌握第一手资料。目前,总体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和产业链图谱已完成。
《报告》包括七个主要方面,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内涵
作为技术与资本双密集型基础产业,化工及新材料产业以技术创新创造、改善物质性能,发展壮大自身产业规模的同时,也为信息、电子、能源、装备、医药、环保、农业、国防等行业与领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与材料支撑。
我们从化工产品的全产业链角度出发,结合有机和无机两大角度,对整个化工行业进行产业梳理,形成化工产业产业链图谱;从新材料的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三大领域入手,形成新材料产业产业链图谱。
结合产业链图谱,我们分析得出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具有原料多元化和低成本化、产业需求差异化、全球一体化发展、绿色低碳发展、跨界融合增多技术进步加快等发展趋势。
二、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国内外发展情况分析
国际上看,化工产业方面,在产品需求的推动下产业规模将稳步扩张,产业将呈现出明显的向亚太和中东转移的趋势,大型化、炼化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新材料产业方面,产业规模2017年增速为15%,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地制定了新材料产业研究开发计划和政策,抢占新材料发展制高点。技术创新上,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等发达国家处于全面领先地位,韩国和中国等国家呈现追赶之势。
国内来看,化工产业方面,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大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全行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着增强;产业结构上,高端、专用化工产品发展加快,过剩行业去产能工作取得新进展;区域布局上,我国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石化产业集聚区。新材料产业方面,产业规模从2010年6500亿元跨越到如今的3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速保持在25%左右;空间布局上,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目前已初步形成“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为重点,东北、中西部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分布;应用水平上,新材料产业有效支撑了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海洋工程、能源装备等工程顺利实施。
三、泰州市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产业基础方面,产业结构加速优化、智能制造推进有力、载体建设明显提升;科技支撑方面,做出了打造区域创新生态示范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强化了大院大所创新载体建设,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绿色发展方面,建立绿色发展生态体系、推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开展化工转型发展专项行动。
目前,泰州的化工及新材料产业主要集中在泰兴经济开发区、滨江工业园区和戴南不锈钢产业集聚区,产业规模稳步壮大、细分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创新载体日益丰富、创新成果逐步显现、绿色发展取得成效、产业配套日渐完善。其中,在绿色发展方面,形成以新浦化学等企业为源头,以基础化工产业链为上游,不断向下游延伸,构建了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链。包括以新浦化学、联成化学等企业为核心的苯系列深加工产业链和以联成塑胶等企业为核心的PVC产业链;以昇科、金江化学、三蝶化工等企业为核心的丙烯酸产业链和以汤臣压克力、健坤化学等企业为核心的有机玻璃产业链;以盛泰化学、金燕化学以及红宝丽等企业为核心的环氧乙烷、环氧丙烷产业链。此外,泰州兴化形成了以江苏兴达、星火特钢、申源特钢等企业为核心的不锈钢(钢绳)产业链;高港(滨江工业园)初步形成了以中海油气为源头、以中油佳汇和特种油等企业为核心的石油化工产业链。
四、发展思路和目标
产业的发展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国制造2025》、“江苏沿海沿江开发”等重大战略,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泰兴化工园区、滨江化工园区、戴南科技园等为载体,坚持“园区化、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发展模式,着力“去产能、降消耗、减排放、补短板、调布局、促安全”,围绕“基础化工、化工新材料、医药化工、精细化工、金属新材料”五大产业链,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延伸产业链条,创新生产工艺,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实现产业绿色发展,做优、做强、做大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将泰州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承载地、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创新驱动的先导区。
产业的发展目标包括:产业结构更加完善、生产布局更加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更强、绿色发展水平更高。
产业的战略定位为:全球知名的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内有影响力的医药加工一体化集聚区,省内一流的绿色石化地标产业高地。
五、发展重点及空间布局
化工及新材料产业未来将围绕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石化和新材料产业集群为目标,按照“四步走、五条链、六重点”的“四五六”发展战略,其中“四步走”指提质发展基础化工和精细化工,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和金属新材料,布局发展前沿新材料,配套发展化工环保装备;“五条链”指齐抓共管“基础化工、化工新材料、医药化工、精细化工、金属新材料”五大产业链,走“精细化、特色化、绿色化、循环化”的发展道路;“六重点”指围绕“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前沿新材料、化工环保装备”六大重点领域,延伸发展链条,加快延链补链,加大化工领域产业链延伸,提高非化领域比重,促进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六、发展路径
聚焦技术、人才、企业、项目等关键要素,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行业协同、市场运作”的原则,开展“特色发展、技术创新、企业培育、品质提升、安全环保、要素汇聚”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坚持差异化发展,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编制产业发展目录,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培育化工和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关键基础共性技术攻关,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度,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三是加大企业培育,提升产业国内外竞争力。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智”发展,支持优质企业股改上市。
四是加快结构升级,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产品结构升级,加强产业品牌建设,加快产品质量提升。
五是聚焦安全环保,推动实施智能化改造。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实施智能化改造工程。
六是加强要素汇聚,促进平台人才建设双提升。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加快人才汇聚速度,抓好人才队伍培育。
七、保障措施
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鼓励科技创新、强化人才建设、强化投融资保障、加强对外合作、提高服务水平六个方面。
报告还附有重点领域国内外龙头企业、全国化工及新材料园区发展情况、全国化工及新材料相关行业协会名录、新材料产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情况、全国化工及新材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名单、全国化工及新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名单六个附件资料,方便企业在《报告》中随时查阅并合作交流。
2019年,我们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实现项目招引和人才引智相结合、科技创新与生态环保相结合、标准引领和技术支撑相结合、转型升级和质量变革相结合,为推动泰州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飞:
现在进入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们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
记者:李局长,刚刚您在产业报告发布过程中提到的我市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要打造好“五大优势”,能具体谈谈围绕打造优势有哪些具体政策举措吗?
市食药监局副局长李萍:好的,这个问题问的很好。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一个产业的发展,其源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市场需求拉动、企业供给带动、政府行政推动,而具体到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外部生产要素尤其是资金、科技等要素的引入,将起到重要关键作用。为此,在思考和编写产业政策举措时,我们紧紧围绕本地区产业发展规律和特点,提出了统筹产业规划布局、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力争改革举措先行先试、用准财政金融政策、突出重点人才队伍建设等产业发展具体举措。下一步,我们将在这些政策举措的基础上,加快形成产业服务政策举措清单,更深层次推进牵头工作,更高水平助推产业发展。
记者:朱主任你好,泰州既是造船大市,又是船舶配套大市,船舶配套产品门类齐全。请问朱主任,下一阶段市经信委在提高船舶配套企业竞争力,提升船舶配套本土化水平方面将会有一些什么具体举措?
市经信委副主任朱嘉浩:如你所说,我市船舶配套产业,大到主机、锅炉、舱盖、锚链,小到船用泵阀、家具等,产品门类基本齐全,但同时也存在着多而不大、大而不强的问题。下一阶段,市经信委将围绕由造船大市向造船强市跨越的总体目标,着力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和协同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我们刚刚成立的高技术船舶及配套产业联盟的作用,加强造船与配套企业深度合作交流,做大做强配套产业,不断提升船舶配套本土化率。具体来讲主要有这么四个方面:一是加强船舶企业与配套企业交流互动,进一步提高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引导船舶配套企业对标国内外先进企业和产品,着力提高产品使用寿命和可靠性,提高技术水平和档次。二是以产业联盟牵头,对产业链中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等进行整体协同攻关,支持造船企业帮助配套企业改进产业设计和工艺,参与新船型设计建造,提供满足船东需求的配套产品。三是围绕强链补链,鼓励船舶配套企业与国际国内优质设备制造商加强合作,引进或加盟知名品牌。加大项目招引服务力度,拉长增粗我市船舶产业链。四是大力支持企业由制造型企业向“设计+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变,大力推动建设全球售后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配套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国外建立网点,构建全球服务网络;加强与国有大企业集团合作,依托其国外服务体系,为我市配套产品搭建全球服务平台。
记者:江局长,刚刚您提到化工及新材料产业要“坚持差异化发展,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请问在这一块我们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市质监局副局长江峰:我们重点将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1、编制产业发展目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交通区位优势,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重点围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方向,联合第三方机构常态化开展产业研究工作,定期组织制定和修正产业重点招商领域和关键技术目录、待转化科技成果目录以及关键领域配套产业目录,指导产业培育和招商工作,落实一批产业互补性强、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大的重点投资项目,加快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建成省内重要的新兴制造业基地。发挥新技术新产业对传统化工和新材料产业的改造提升功能。2、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围绕泰州市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定位,以泰州市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链薄弱环节为重点,瞄准行业领军、骨干、前沿企业,深度谋划项目、编制招商专案,量体裁衣、靶向施策,引进技术突破、产品领先、模式颠覆、工艺先进的强链补链项目;充分发挥泰州市化工及新材料产业联盟的平台作用,全面摸底泰州市化工新材料产业企业,加强各区县、园区的交流合作,完善泰州市化工新材料产业上下游衔接,加强本地产业链协同作用,促进中海油、新浦化学等企业原料产品本土消化。加强上游原料配套,引进一批烯烃、芳烃企业,提升上游原料的自给率。3、培育化工和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学习借鉴省内外重点新兴产业集群培育的先进经验,推进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统筹区域发展,主动对接扬子江城市群、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和区域战略,主动向其他地区转移一批落后产能,实现腾笼换鸟。同时积极对接上海、南京等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围绕构建泰州市化工和新材料的竞争优势,加大政策供给,确定重点方向,完善公共配套。
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飞: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如需了解更详细的情况,请在会后对相关负责人作深入采访。希望各新闻单位继续对我市五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给予关注和支持。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