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9月1日(星期四)上午9:30
媒体:中央、省级媒体,泰州市主要新闻媒体,以及部分网络媒体。
主持人:泰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杜宽军
嘉宾:市工信局副局长黄卫民,发改委副主任史凯忠,科技局副局长张光杰,靖江市政府副市长裴颂文,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副区长陈新兵
发布会现场
参会人员
泰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杜宽军: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奋进新泰州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制造强市专场。
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市工信局副局长黄卫民,发改委副主任史凯忠,科技局副局长张光杰,靖江市政府副市长裴颂文,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副区长陈新兵共五位同志,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我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行动的实践和成就,以及未来五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市工信局介绍泰州近十年来建设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方面的实践和成就,以及未来五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打造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等方面的任务和工作。
市工信局副局长黄卫民:
各位记者朋友:
上午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将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运用系统观念和链式思维,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后制定实施产业强市三年实施方案和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市领导挂钩制度,绘制应用产业链图谱、招商地图、投资地图“三张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经过十年发展,医药、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化工及新材料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化优势凸显,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2021年,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产值4682.7亿元,同比增长30.8%,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达64.1%。
一、医药产业集群持续向高端迈进
十年来,我们坚持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充分发挥国家级医药园区和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和集聚效应,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医药地标产业集群。2021年,139家规上企业实现产值806亿元,同比增长10.9%。拥有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中成药、中药饮片、生物制药、制药专用设备、医用辅材、医疗器械、特医食品九大板块。在高端仿制药、现代中药大品种方面具有规模优势,在疫苗、体外诊断试剂方面具有集聚特色优势,在特医食品方面具有先发优势。牵头泰连锡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先进制造业集群成功入围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苏中药业分列2020年度全国医药工业百强榜第2、第48和第68位。亚虹、瑞科、金迪克、森萱等4家生物医药企业成功上市,全市医药上市企业达9家。硕世生物在抗击疫情中迅速壮大,实现产值超30亿元,利润近14亿元。全市5家企业获得人用疫苗生产许可证,占全省的1/2。特医食品注册证达12张,占全省的3/4。
二、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持续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迈进
十年来,我们坚持发挥传统装备产业优势,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工程,不断推动集群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2021年,集群597家规上企业实现产值2330.6亿元,同比增长36.2%。高技术船舶领域具有较强全球竞争力。我市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和国家船舶出口基地,是全国唯一交船完工量超千万载重吨的地级市,拥有扬子江船业、新时代造船等全球领军企业,以及亚星锚链、振华泵业、南极机械等重点船配企业。2021年77家规上企业实现产值436.4亿元,同比增长22.6%。重点船企新接订单208艘1900万载重吨,占全球比重15.3%;手持订单272艘2344.6万载重吨,占全球比重11.6%;造船完工量104艘936万载重吨,占全球比重11.1%。汽车领域产业链条趋于完整。初步形成以泰州汽车科技产业园为核心,高港、海陵、泰兴、靖江四大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产品涵盖汽车整车、零部件等各门类约300个品种,轮毂、制动器、转向器、齿轮等近40个品种市场占有率超过30%。2021年,161家规上企业实现产值598.8亿元,同比增长55.4%。长城汽车整车下线突破13.5万辆,华达、新程等头部企业成功开辟新能源汽车新赛道。新能源领域竞争能力显着增强。初步形成以光伏太阳能、动力和储能电池为主,风电、核电、智能电网等其他新能源为特色的产业格局,拥有隆基乐叶、中来光电、双登集团等龙头企业。2021年,100家规上企业实现产值437.1亿元,同比增长37.2%。
三、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集群向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迈进
十年来,我们坚持深耕精细化工、金属材料产业,实现了从粗到精、从弱到强的蝶变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链条持续拓展、质态稳步提升。2021年,295家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581.4亿元,同比增长34.3%。初步形成精细化工、石油化工、金属新材料三大特色板块,重点承载园区分别为泰兴经济开发区、化学新材料产业园、兴化高新区(筹)。泰兴经济开发区连续8年稳居全国化工园区10强,2021年成功跻身全国化工五强园区,产业精细化率达52%,入园企业产业链关联度达66%以上,拥有世界500强、全球化工50强投资企业22家,全球市场“单打冠军”产品17个,形成较为完整的氯碱、烯烃产业链,并逐步向日化、新材料和原料药等领域拓展。化学新材料产业园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环烷基和石蜡基润滑油加氢装置的润滑油生产基地,正以中海油气(泰州)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向高端润滑油方向转型。兴化高新区(筹)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钢帘线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不锈钢原材料集散地,初步形成以汽车轮胎用子午钢帘线、特种合金、不锈钢材料及制品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泰州制造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但也清醒认识到,当前,经济发展的预期减弱,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持续发力。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重点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一个产业体系,四个特色产业集群”任务目标,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更大力度推动经济稳定增长。把握产业发展走势,预判市场需求趋势,一手抓高景气行业产能释放,加大要素供给和政策倾斜,开足马力高产稳产;一手抓波动行业策略调整,控制生产节奏,稳住市场基本盘。加快推进项目“竣工-达产-进规”工作闭环,尽早将增长点充分转化为增加值。二是更高质量构建“1+4”产业体系。按照产业发展逻辑,寻找高成长产业赛道机会,加快“三高一低”项目招引,积极争取领军企业布局,持续推动产业向高端攀升。围绕产业发展导向,推动“链主”企业扩张、“链核”企业集聚,“链源”企业导入,形成“磁场效应”,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优势。三是更优效率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分类诊断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开展龙头标杆示范创建,围绕基础抓好5G基站和万兆端口建设。发挥双月调度会机制,扩大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活动周、园区行、智造学院等品牌影响力,在CIO联盟、分行业跟诊特色工作方面提供泰州方案。四是更实举措推进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以产业强链补链为导向,健全完善梯度培育体系,强化精准服务和要素保障,鼓励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品牌质量提升,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支持和努力下,泰州制造业定能创造又一个发展的黄金期,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泰州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泰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杜宽军:
谢谢黄局长。下面请市发改委史主任介绍近十年来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实践和成就,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系统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全面转型的任务及工作。
发改委副主任史凯忠: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
下面,就泰州近十年来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实践和成就,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系统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全面转型的任务及工作,作简要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项目为王、产业为本”理念,推动经济发展全面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实现了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奋力打造“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
我市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主要经历了“重大项目‘双百’工程”“项目大突破”“项目大提升”和“三比一提升”四个阶段。十年来,国电泰州电厂二期、中海油石化一体化、长城整车、新浦轻烃、乐叶光伏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十年来,累计建成投产5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7个、百亿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个,实现总产值近2146亿元。
尤其是“三比一提升”行动实施以来,全市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数量、体量、质量取得飞跃式提升。一是项目数量较快增长。2020年以来新开工5亿元和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45个,竣工项目183个。二是投资规模较快增长。2020年以来新开工项目投资平均规模8.3亿元,比2019年增长245.8%。三是产出效益初步显现。已投产(试生产)5亿元和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65个,其中,2021年竣工的61个工业项目,当年实现工业开票销售479亿元,占重点园区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开票销售总额的8.4%;实现入库税收20.6亿元,占重点园区工业入库税收的9.3%。
对于数字经济工作,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抢抓数字时代机遇,把数字经济作为发展的关键增量,科学规划,系统推进,全面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坚持精准发力,切实提升数字产业规模能级。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聚焦电子信息、晶硅光伏太阳能等产业,大力招引关键环节的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度,做大产业规模。强化融合型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引导企业安上“智能大脑”、接上互联网云端,着力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3.5%左右,数字经济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突出智能治理,持续增强数字政府服务效能。着力构建“数据+服务+协同+决策”的政府运行新范式,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率达到100%;推动“一网通办”向“一网好办”转变,一网通办率达到100%。加快推动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和“城市大脑”建设,全方位构建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智慧体系,打造大数据时代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泰州样板”。
三、着眼共建共享,加快夯实数字经济发展根基。持续扩大千兆光网覆盖范围,加快5G网络布局和商用部署,同步推进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物流、邮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坚持把人才作为发展第一资源,培育和引进一批数字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纳入各类人才计划支持范围。加强数字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积极构建网络安全综合防控体系,确保数字经济“列车”既快更稳。
泰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杜宽军:
谢谢史主任。下面请市科技局张局长介绍相关工作情况。
科技局副局长张光杰: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现在向大家介绍泰州市推进数字领域创新发展相关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始终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5%,比2012年提高0.61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3%,比2012年提高10.5个百分点。
一、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积蓄发展动能。十年来,我们坚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全生命周期政策支持体系,着力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持续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对省级5G融合应用项目、三星级以上工业信息安全防护星级企业、大数据优秀典型应用项目、“腾云驾数”优秀企业等予以积分奖励,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计划,目前全市数字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3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17家、省瞪羚企业4家、市级瞪羚企业5家,今年已有368家数字领域企业申报高企。吸引数字创业团队和企业参加“智创泰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2021年靖江先锋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数字经济领域企业获中国创新方法大赛江苏赛区决赛二等奖,兴化市企盟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等2家数字经济领域企业获优胜奖,7家企业获市科技创新奖。
二、推进平台载体建设,做强产业支撑。十年来,我们坚持把平台载体作为关键抓手,打造科创中心先导区,成立泰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北京、上海等创新资源富集地区布局建设离岸创新中心,平台载体联动互促、共建共享的格局基本形成。推进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等数字领域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全市拥有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等领域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2家,市级院士工作站1家。落实“一产业一高端研发平台”部署,围绕大数据领域,重点打造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泰州创新医疗产业平台,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共享、智能化应用技术标准,先后承担国家卫生行业科研专项、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累计获得经费6000余万元,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出版专着4本。推进哈工大机器人泰州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所泰州智能制造研究院建设,构建大数据研究平台,开展产业技术研发与设计、成果转移转化、企业科技服务和产业投资孵化等工作。
三、加快全链条技术攻关,助推产业升级。十年来,我们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战略基点,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围绕构建先进适用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加快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布局,发挥数字技术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动传统产业和主导产业数字化升级。围绕三大先进制造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开展数字化智能化研发攻关和应用支持,实施视频数字转换系统、船舶安全检测分析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项目55项,财政支持超4000万元;实施动力测试分析与仿真系统研发、车载5G应用研发等成果转化项目6项,财政支持1500万元。
四、深化产学研合作,畅通要素循环。十年来,我们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打造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引导数字领域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集聚数字经济人才、技术、成果等创新要素,引进创新成果到泰孵化、转化、产业化。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经济行业,邀请数字经济领域专家教授与我市企业开展“云对接”活动,帮助企业破解技术难题。在全省率先出台“揭榜挂帅”实施方案,探索建立榜单编制市场导向、“赛马制”平行竞争、榜单双向发布、攻关成果共享等创新机制,共征集高校院所人才团队揭榜意愿102项,实施“揭榜挂帅”项目10项,财政支持2000万元,带动投入5.23亿元,为企业智改数转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40多名。连续举办九届“智创泰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承办“创新挑战赛”“成果直通车”等国家级赛事,打造“科技·人才活动周”品牌,吸引更多数字领域优秀创业人才、创业团队、创业项目汇聚泰州。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部署要求,重点围绕数字领域,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创新主体培育。深入实施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大力支持数字领域企业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积极推动产业集群领域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持续开展“揭榜挂帅”产学研创新项目,大力推进科技招商,推动形成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格局。二是加快创新载体建设。高效高质运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实施“项目经理制”“拨投结合”等创新机制,统筹推进科创中心先导区、离岸创新中心建设运营,着力构建“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完整创业链条,为数字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支撑。三是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围绕数字经济产业链,推动科技人才加速集聚,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拓展“揭榜挂帅”联合攻关方式,招引专业化、高层次人才,吸引数字领域优质科技成果来泰转移转化;实质运营泰州市天使投资基金,不断丰富“创新积分贷”产品体系,着力构建全链条、多领域、覆盖数字领域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夯实企业创新发展支撑。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不竭的动力。我们将抢抓机遇,锐意进取,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真抓实干,推动数字领域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奋力推动新时代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泰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杜宽军:
谢谢张局长。下面请靖江市介绍相关工作情况。
靖江市政府副市长裴颂文: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谢社会各界一直以来对靖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今天很高兴就我市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家进行交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靖江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始终将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深入实施传统产业高质量提升和新兴产业高起点推进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转型、数字化变革、绿色化提升,全市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提质、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2021年,实现工业开票销售1678亿元、工业投资261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92%、89%;列“工业百强县”第26位。
一是以集群发展为主题,产业能级全面提升。围绕“先进制造集聚区”发展目标,持续深耕车船机电等主导产业,加快推动龙头型、基地型重点项目落地,加速构建靖江产业发展新优势、新集群。一是传统产业加快培大育强。全市共集聚14个工业门类9000余家制造业企业,形成船舶海工、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电机电器等主导产业集群,是全国最大民营造船基地、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微特电机及控制产业基地。船舶产业集群,拥有造、修、拆、配套的完整产业链,2021年船企新接订单占全球总量的14.7%,超过世界造船大国日本;汽配产业集群,智能锁、传动轴、汽车装饰件市场占有率国内第1;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冶金备件顶头产品、液化石油专用钢瓶国内市场占有率均达50%以上;电机电器产业集群,家电用微特电机生产规模全国最大。二是新兴产业加快招引培育。总投资52亿元的凯飞民用航空结构件项目开工建设,带动航空零部件产业加快集聚;总投资百亿级的青山不锈钢深加工项目发挥“链主”效应,推动新型金属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航空、金属材料等产业的“落地成群”,加快构建我市新兴产业体系。
二是以转型创新为突破,行业质态持续优化。紧扣“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推动产业企业由“制造”向“智造”、向“创造”转变,2020年获评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一是用科技创新聚能。整合优化原有制造业政策,出台《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办法》,推行科技创新积分管理。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12.79个百分点,达47.49%;高新技术企业数翻了两番,数量列泰州第1。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领跑全市,创成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二是用“智改数转”赋能。重点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通过龙头企业标杆引领,加速质量、效率、动力变革。艾兰得营养品有限公司上线运行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标识解析注册企业近6000家,标识注册量超5亿;大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实施泰州市首个国家级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道道全粮油靖江有限公司获评省首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均成为各自行业领域“智改数转”的示范标杆。三是用绿色环保蓄能。全面整治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改造项目194个,淘汰落后设备2085台套,用能效率和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显着提升。实施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共清理整治化工企业81家,目前全市仅有涉化企业12家。
三是以专精特新为引领,企业实力再攀新高。始终坚持把专精特新作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充分激发企业主体活力。目前,全市拥有规上工业企业654家,比2012年增加225家;开票亿元以上企业172家,较2012年翻一番。一是着力品牌打造。围绕创造“百亿企业、百优名品、百年基业”目标定位,全市制造业企业持续深耕产品内涵,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累计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以上20家、泰州市级以上64家,省独角兽企业1家。二是着力质量塑造。坚持“质量为先、以质取胜”理念导向,全面实施“品质引领、质量提升”行动,累计获得国家专利奖4项,培育中国驰名商标13个、马德里国际商标21个,省长质量奖提名奖1个,泰州市市长质量奖2个。三是着力标准制造。持续推进“标准化+”战略,全市制造业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246项,专利转化为标准651项。其中,亚星锚链主导编制了世界首个海洋系泊链国际标准,先锋半导体自主研发的5纳米芯片刻蚀机核心部件打破了国际垄断。
当前,靖江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下一步,我市将锚定“长三角智造市”目标定位,瞄准数字经济“新赛道”,全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到2025年,工业开票销售突破2000亿元,形成“2+4+N”特色产业集群(即新型金属材料、现代临港物流2个产业集群达到千亿级规模,船舶及配套、汽车配件、航空零部件、通专用设备4个产业集群达到500亿级规模,大健康、电机电器、休闲食品、粮食深加工等多个产业集群超百亿),规模超百亿元、超50亿元工业企业分别超过4家和10家。
围绕上述目标,我市将重点推进做强实体、增强动能、固强本质等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推动企业提质增效。聚焦做强实体、优化服务,着力激发企业活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按照小进规、评高企,规上企业发展“专精特新”,头部企业资本板块上市的工作思路梯次培育,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滚动完善“小进规”后备队伍,5年内规上企业新增200家以上。围绕六大先进制造集群,从推动技术创新、深化质量提升、加大金融扶持、夯实人才支撑等方面着力,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打造更多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企业,到2025年新增5家国家级、15家省级、50家泰州级“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
二是大力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围绕“智改数转”行动计划,立足产业方向、聚焦企业需求,分层推动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产业链和园区“智改数转”,重点打造一批具有行业示范引领的“智改数转”项目。到2025年,全市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0%以上,建成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4个,省、市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90个。抢抓数字产业化新机遇,培育发展一批区域级、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工业大数据平台,打造结构优化、产业高端的“智造强市”,新建成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2家,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持续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引导优势产业加快服务转型,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到2025年培育智能制造服务机构10家。
三是全面推广行业提标扩面。以“亩均论英雄”改革为抓手,持续推进低端低效企业改造提升行动,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深入推进沿江仓储物流企业整治提升,促进资源要素适配,倒逼落后企业不断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围绕生态环保、节能降碳目标,坚决淘汰低端落后及过剩产能,加快推动产业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和低碳化转型,不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到2025年,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形成,省级以上园区达到绿色园区标准,创建绿色工厂10家;节能减排成效走在全省前列,低端低效产能退出、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均完成省、市目标任务。
我就交流这么多,谢谢大家。
泰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杜宽军:
谢谢裴市长。下面请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介绍相关工作情况。
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副区长陈新兵: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大家上午好。下面,由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近年来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有关情况。
一、近年来制造业发展成效
近年来,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产业强市的决策部署,始终将制造业作为立区之本、强区之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现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显着提升,综合实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成功获批江苏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1.工业经济稳步增长。2021年,全区实现工业开票销售1981亿元,全市占比25.1%;规上工业增加值529.2亿元,全市占比30.8%;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6.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55.14%;规上工业产值是2012年的1.6倍,年均增长5.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是2012年的1.5倍,年均增长4.7%;工业投资是2012年的3.2倍,年均增长13.7%。以上指标均位居全市前列。
2.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坚持“链式思维”,聚焦“稳链、补链、强链”,形成了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石化及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四大主导产业,并以此明确了四大功能园区产业定位。大健康产业方面,集聚1200多家国内外药企,逐步形成“3+2”特色产业链条,成功获批国家生物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新型疫苗及特异性诊断试剂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2021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891.21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初步形成以长城汽车为核心、关键零部件为集聚的汽车全产业链,先后获批中国通用动力产业基地、江苏省汽车及零部件特色创新示范园区,2021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70.7亿元。石化及新材料产业方面,聚焦石化新材料、大健康新材料、装备新材料,开展研发创新和产业化,成功获批“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化工园区30强,2021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95.46亿元。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集聚消费类电子、仪器仪表及电子元器件等核心产业,培育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成功获批国家火炬(泰州医药高新区)智能电力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2021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58.19亿元。
3.企业活力持续增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240家,累计获批省级潜在“独角兽”企业8家、省“瞪羚”企业15家,硕世生物、金迪克、瑞科生物等6家企业成功上市;累计获批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3家;累计认定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家;在研和申报一类新药80个,取得临床批件52个,获批投产一类新药产品4个。全区累计拥有国家级高端专家120余名、省“双创人才(团队)”170余名(个),人才竞争力在全国171个生物医药园区中名列第8。全区龙头企业实力不断提升,扬子江药业连续六年位居中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榜第一名,蝉联全国医药行业质量管理QC成果评比一等奖“十七连冠”,并斩获24项国际QC金奖。长城汽车填补了泰州汽车整车生产的空白,圆了泰州人“汽车整车梦”,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万辆。中海油气(泰州)石化是国内唯一同时拥有两种优质润滑油基础油资源的生产基地,建成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蓝思、巨腾、纬创等行业头部企业,年均产值超200亿元,占全球同类行业份额的5%。海阳锦纶核心产品(锦纶6切片)产能规模全国前二,产业化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雀巢健康等3家企业创成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硕世生物、苏中天线等11家企业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二、下一阶段工作目标及重点任务
我区将坚持“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绿色化”发展导向,在“强链补链、智改数转、亩均改革、科技赋能、企业培育、精准服务”六个方面持续发力,到2025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1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4%以上,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石化及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开票销售年均增速达到18%;新增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1家,制造业领域“江苏精品”数量达到10个,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达到40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数排名全市前列。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一是聚焦做大体量。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泰州建设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机遇,重点聚焦疫苗、抗体药、特医配方食品等领域精耕细作,全力打造全国大健康产业细分领域高地。以长城汽车、蓝思科技、中海油等为龙头,进一步强链补链扩链,攻坚关键环节,做大产业优势,共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二是聚焦做强增量。科学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CGT)以及相关研发合同外包、研发生产外包服务领域(CGT CRO/CDMO),找准新的赛道、抢占新的风口,再造一个面向未来的中国医药城。顺应“软件定义汽车”新趋势,在IT、人工智能、电池电机等领域寻求突破,提高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竞争力。三是聚焦做优存量。持续提升“亩均”改革成效,打造数字亩均信息平台,开展工业用地企业“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实施差别化价格政策,倒逼企业腾出发展空间,累计盘活闲置土地5800亩以上,3亩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年均增长8%。四是聚焦做活变量。深入实施“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和新上项目“数字化智能化”两个“全覆盖”,致力实现全区重点企业“智改数转”“789”的目标。
2.进一步提升要素集聚力,打造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一是集聚高端人才。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用好“113人才特别计划”,突出医药产业顶尖人才团队引进,对顶尖人才团队创办的头部企业或者机构,给予最高2亿元的人才项目扶持资金,用于项目研发以及产业化,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厚植平台优势。在上海等创新资源富集城市设立离岸孵化基地,通过大院大所孵化器挂牌一批、地方优质孵化器合作一批、国外专业孵化器驻点一批、功能园区自建一批,形成研发成果“异地孵化、本地产业化”的创新优势。依托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ICGEB)中国区域研究中心、北大医学部(泰州)医药创新中心等大院大所,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开放共享的中试基地,为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适用、成套技术的科研开发实体,促进更多创新创造就地就近产品化、产业化。三是激活资本动力。用好医药产业引导基金,探索“人才+基金+项目”“拨改股”“债转股”等投资新模式,健全投资收益让渡、风险控制、容亏免责等机制,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融资模式。设立3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筹集总规模不低于60亿元的医药健康产业直投基金,让创新型企业“生于科技、长于金融”。
3.进一步提升区域吸引力,打造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一是营造最优的政策环境。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立足两高实际,细化出台一批能落地见效的政策文件,解决市场主体的所急所需所盼。二是营造透明的政务环境。坚持服务创新与流程再造双轮驱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行“15分钟开办企业导办帮办服务圈”,简化审批程序。三是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监管机制,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泰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杜宽军:
谢谢陈区长。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举手示意。
记者:
想了解下,目前我市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上的相关情况,对于“专精特新”企业都有哪些政策扶持?
市工信局副局长黄卫民: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健全梯度培育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建设,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凝聚企业、政府和社会的三方合力,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近年来,争创培育工作取得了新突破,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400多家。
政策扶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将新认定的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纳入《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对市级专精特新产品、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分别计10分、10分;对省级小巨人企业(制造类)、省级专精特新产品、省级小巨人企业(创新类),分别计30分、30分、20分;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计100分、50分。
二是对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办理“泰信保”业务的,免收担保费用。
三是对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申报其他方面项目扶持给予倾斜。
记者:
刚才您介绍了十年来我市数字领域科技创新的情况,具体到企业的话,如果利用数字经济、智能改造进行升级赋能的话,科技部门有没有什么支持政策?
科技局副局长张光杰:
感谢媒体朋友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我们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提高生产工艺和效率,改进通信交流方式和产品营销模式,加强国际化战略和技术创新。
在政策方面,主要利用“企业科技创新积分”对企业进行支持,对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企业大数据应用、“腾云驾数”转型升级优秀企业和优秀产品等予以最高50分(50万)的支持;
同时,我们支持相关企业加强数字经济的关键技术攻关,积极辅导和推荐相关企业承担国家、省相关技术研发项目,我们也在“揭榜挂帅”联合攻关项目、市级科技支撑计划(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以及市级成果转化项目中对数字化应用、智能化改造项目进行专项支持,最高500分(500万)。
我们还鼓励相关企业通过数字化赋能提升自身创新能力,逐步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乃至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我们也会对此类企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加额的10%进行奖励,最高100分(100万)。数字经济企业在购买检验检测、研发设计、中间试验、科技评估、技术查新、知识产权、技术培训等服务时可以享受奖补,开展技术交易转移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等的也可以享受奖补,最多可享受50分(50万元)。
泰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杜宽军: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可与有关部门或相关市(区)联系,会后进行深入采访。同时,也请各位媒体朋友对本场发布会和接下来的系列主题发布给予大力支持和深入报道。
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