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姜堰区积极运用法治手段,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和活化利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法治+传统”提升亲和力。注重法景融合。将村法治公园、民主法治广场、法律明白人培育基地、援法议事广场等法治阵地建设与古亭、古桥、古巷等文化遗存修缮保护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保留传统村落风貌的基础上,做到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发挥法治宣传优势,利用古庙会、会船节、主题文化节等时机,“法律明白人”广泛宣传《关于大运河文化带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规划》《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等规划纲要;“小板凳”理论宣讲队深入景点、街巷、集市等场所,常态化开展宪法、民法典宣传,宣讲习近平法治思想,助力提升传统村落文化底蕴,增强吸引力。
“法治+乡风”传递渲染力。注重梳理人文法学资源,修订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小宪法”;利用村史馆、乡贤驿站等场所,开设道德讲堂,定期开展“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美丽庭院”评选和“家风家训”“法治书画”征集等活动。持续放大“百场法治文艺进村居”法治文化品牌效应,组建乡村法治文艺团队,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编排小品《援法议事促和谐》、情景剧《有“典”不一样》、歌伴舞《幸福的水乡妹》等乡土法治节目,助力打造家风醇正、民风淳朴的美丽传统村落。
“法治+产业”激发原动力。积极开展“旅游产业链+法律服务”,以溱湖湿地旅游景区为中心,扩大辐射旅游产业链法律服务的活动范围,将15个江苏省传统村落纳入旅游产业链法律服务规划内,发挥法律顾问作用,为传统村落开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等项目进行“法治体检”,防范消除法律风险,打造姜堰特色法律服务产品。紧扣全区乡村振兴“112233”工程要求,通过广泛征集民意,开展议题审核,将人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集体经济经营等纳入“援法议事”范围,邀请各方代表协商议事,助力传统村落增强发展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