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泰州市信息化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泰州市信息化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准确把握信息化发展的新特点新变化,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建设美好泰州的战略选择。 根据《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我市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围绕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和信息产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我市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泰州市信息化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分析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推动作用全面显现。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初见成效,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电子政务和社会事业信息化成效显着,实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社会和经济和谐发展,为“十二五”时期的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十一五”期间信息网络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信息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建成以光缆为主包括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等在内的大容量、高速率、数字化、覆盖城乡的立体化信息基础网络。“十一五”期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总数143.03万户,在网移动通信用户339.32万户。全市完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26亿元,传输光缆8689公里,宽带网用户数54.22万户,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数36.2台。广播电视网已通达全市所有乡镇,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28.43万户,覆盖率72.8%,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信息网络体系。 2.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医疗、社保等20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我市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0.667。工业领域积极实施“两化融合”战略,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农业领域通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镇村建设,初步建成“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教育领域以教育城域网建设为基础,初步实现教育和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目标;城市管理以“数字城管”信息平台建设为支撑,整合12319城建服务热线,实现水务、房地产、市政、绿化等业务的协同联动;社区信息化以“和谐海陵”城乡统筹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建成了面向社区信息化管理与服务,覆盖人口管理、科技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气象、家政、娱乐等方面的服务网,推动了社区服务管理的信息化。公共卫生信息化网络体系趋于完善,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医疗、医药和医保领域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公安系统通过“金盾工程”建设和“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建成覆盖各市区、连接基层各所队的公安信息网,全市各警种均建成业务应用系统,以信息化手段更有力防范打击各类犯罪,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企业信息化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取得初步成效,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骨干企业在设计研发、装备制造、生产和经营管理等领域,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工艺流程、生产经营模式进行改造,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大中型企业65%以上实现了办公自动化、45%以上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初步建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加工工艺(CAPP)等技术在大中型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设计和制造信息技术手段的跨越式发展。 4.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显着。信息化在电子政务各个层面得到广泛应用,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应用不断深入。政府门户网站突出完善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大功能,设立了书记信箱、市长热线,积极开展网上评议、网上信访、网上听证、网上调查等多种互动交流业务,使政府公众网站成为便民服务平台、发布信息的窗口和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建成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简化办事流程,推进网上办事和审批,实施全程跟踪的行政电子监察系统,构建为企业和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便民服务理念,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方便了企业和市民,促进了效能型、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少数部门(单位)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认识不足,信息化推进力度不大;信息化管理体制、推进机制尚需完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尚不健全;支撑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信息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存在;电信业服务水平存在差距,社会领域、城乡社区信息化亟需加强。 3.信息化在各行业领域应用水平有待提高。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不高,企业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性不够,面向工业化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较为薄弱,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面较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格局尚未形成,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有待提升;电子政务协同共享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展不快,信息资源分散,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功能尤其是网上行政审批和在线办事功能还不强。 4.网络和信息安全主动防御能力亟需加强。全社会对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还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网络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尚不够完善,网络和信息系统整体防护能力较低。 (三)“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基本形势。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显着特征,已成为国家竞争力提升和社会转型的关键要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重新谋划国家信息化蓝图,并将信息化作为破解发展难题、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的国家战略,加速向信息社会转型,谋求重塑国家信息优势。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和必然选择。”国家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承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重任。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把“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科学发展新要求和发展阶段新变化,结合泰州产业特点,泰州提出了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实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三个产业发展计划,着力构建以装备制造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和若干个新兴产品集群为主体的“1+3+N”产业体系。强化传统产业的信息技术支撑,把软件和服务外包、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作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提升传统服务业实力、优化服务业结构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信息化的要素功能,大力推进全方位、多层次的城市经济转型,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转型之路。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推进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的关键时期。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以信息技术、新能源革命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及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市创造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泰州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和沿海开放城市,医药、机电(船舶)、化工支柱产业占有重要地位,新兴产业正在发展之中,与发达地区相比有着相当大的差距。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和产业梯度转移加快,我市处于承接新兴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难得的机遇。通过壮大信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驱动、技术支撑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工业经济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富民强市,建设美好泰州”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开放创新“双轮驱动”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深化信息化应用,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显着提高信息化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策引导,统筹规划。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模式,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加强统筹规划,改善政策环境,搭建服务平台,注重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快建设与强化管理相结合,综合平衡各行业、领域、产业间的信息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统筹协调发展。 2.服务需求,集约共享。从需求出发组织信息化建设,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衡量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准,走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发展之路;充分整合网络基础设施、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促进资源的共享共用,不断提高信息化的整体质量与效益。 3.适度超前,着力创新。在功能设计、技术选择、设备选用等方面做到适度超前,同时,制定统一的系统规范和接口标准,满足功能扩展需求;创新体制和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大力提高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激活信息化发展动力,增强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4.保障安全,深化应用。坚持积极防御与综合防范相结合,始终把信息安全放在与信息化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增强以信息化手段保障城市安全、引导网上舆论的能力;深化推进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区域和群体中的普遍应用,加快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集聚,促进城市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 5.以人为本,惠及全民。以便民利民为宗旨,把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满足民众需求和城市发展全局上,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服务功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努力缩小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化应用差距,创造公平便捷的信息化应用环境,使全体人民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新一代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两化融合取得显着成效,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信息产业规模明显扩大;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市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着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升,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形成全面支撑工业强市和信息社会全面发展格局。 2.具体目标。 (1)实现信息化网络全覆盖。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400万户。城镇居民拥有电脑数达到85台/百户,全市宽带用户数达到80万户,城镇、农村家庭上网率分别达到80%和30%。实现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全覆盖,其中高清互动电视用户数达到20万户以上,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0.83。 (2)“两化融合”取得新的突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产品设计研发信息化、开展电子商务的比重分别达到95%、85%和70%,5年内培育100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和实施20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项目。 (3)形成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信息产业集群。战略性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形成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园区),实现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元。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信息设备和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明显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产业技术能级明显提升,企业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明显增强。 (4)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等单项技术应用得到全面普及。规模以上机电、船舶制造企业普遍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技术,基本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网络金融、移动金融、自助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型金融服务广泛应用。移动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移动信息服务产业实现规模化效益。物流信息化系统与电子商务交易系统全面对接,大型产业集群区基本实现物流电子信息全程跟踪管理。 (5)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显着提高。信息化成为提升产业能级的主导力量,“两化融合”成效明显提升,形成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发展局面;电子政务成为各级政府实现业务处理的基本手段;电子商务成为市场经济交易活动中的重要方式,基本建立起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显着提升,基本构建起便利市民生活、内容形式丰富、覆盖城乡的社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智能化管理成为城市现代化管理的基本模式,实现交通、安全、应急处理等各领域信息管理智能指挥体系。 (6)“数字泰州”建设初具成效。加强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积极建设泰州市空间地理信息基础应用系统,构建全天候的治安视频监控网络,建设完善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服务。启动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为“数字泰州”建设提供后台技术支撑,对联网的城市公共设施和装备进行实时管理,为各领域提供方便快捷高质的公共服务。 (7)社会信息化普及应用程度明显提高。到2015年完成社会监管、社会保障、社区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服务、环境监测等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信息消费市场不断规范和壮大,市民信息化素质普遍提高,所有社区和广大农村能够便利地获得上网服务。 (8)农村信息化工程基本建成。全面实现“信息进村入户”,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情监测、农产品品质检测、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9)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基础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得到有效保障,重要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实现常态化,应对突发性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的能力显着增强;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协调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社会信息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提升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企业中积极推进产品设计研发数字化、装备制造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技术,将电子信息技术嵌入工业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促进产品的结构调整;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污染源监测、污染治理、提升节能减排水平,促进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降低;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积极建立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索、信息发布、网上洽谈和采购、上下游企业沟通以及在线支付,不断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努力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促进生产与业务管理、生产与供应、研发与生产之间的集成,实现信息化技术涵盖核心业务流程,提升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发展的核心,大力推进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充分利用国内信息产业新一轮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国际和国内知名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区域内的产业链配套,继续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和辐射作用。培育新的电子信息产业经济增长点,发挥纬创资通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集聚配套企业和关联企业,大力发展以高端光电产品为重点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通过示范和试点等手段,大力推动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光伏、光电技术、新能源产品等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通过应用促进产品品质不断提高,带动电子信息产业逐渐向高端发展,夯实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基础,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基于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数字电视平台的各类信息增值业务。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服务业,加大数字电视信息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力度,积极推广数字电视。重点推动网络服务业、信息内容服务业和信息咨询服务业的发展。培育专业信息服务机构,向社会提供种类丰富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 以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电子金融、现代物流、连锁经营、信息咨询等新型服务业;加快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积极扶持传统物流企业信息化改造,推广普及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和电子订货系统等在商贸流通业的应用,引导大中型流通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整合银行、工商、税务、房地产等相关部门的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基本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共享。借助网络和信息化基础,开展以无线射频识别(RFID)为代表的物联网产业,引导鼓励企业参与到物联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推进与物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推进物联网在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食品溯源等领域的应用。 (三)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社会与经济稳步发展。 推进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拓展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等涉农服务信息化系统的服务领域和功能,构建服务于农业生产、村务公开、财务管理、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信息化管理,全面推进农业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进村入户。 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农副产品批发价格信息、农作物和农产品预测预警等信息系统。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预测预警和政府宏观管理系统,建立农业自然资源库。建设全市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发挥市(区)农业网站功能,促进农业信息网络进村入户和农产品网上交易。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和扶持建设特色专业应用系统。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应用信息自动处理和遥感技术,推进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农产品流通等信息化和自控化,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有序推进政务信息化,全面支撑服务型政府建设。 加大电子政务工作力度,重点开发应用系统和资源整合的建设工作。加快政务内外网建设,推动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逐步提高业务协同能力。完善网上行政审批、行政效能监察、公文流转交换、政府部门内部办公、社会征信、应急指挥、政务信息公开、网上政民互动等综合应用系统。继续深化财税、公安、审计、社保、农业、国土、水利、海关、质监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利用“云计算”、“虚拟化”等先进技术,建立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和“12345”政府呼叫中心,为全市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领域提供基础性、公共性、支撑性的信息化服务。 完善市及各市(区)、乡(镇)三级环境在线自动监控平台和环境数据中心建设,积极实施环境质量、环境统计、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环评、排污收费、环境执法等“环保信息化”,使环境保护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建立以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治理为主的环境保护综合信息平台,完善全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指挥系统,逐步实现对环境数据的统一管理和深层利用。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为基础,开发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土地综合利用等为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智能交通综合信息系统,构建立体交通管理模式;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涵盖城市给排水、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燃气等市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城市综合管理公众信息服务体系和业务信息监管体系,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与水平;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完善三防指挥系统,建成三防信息整理、处理、分析、应用和发布系统,使三防业务管理信息化。大力推动自然资源监管信息化建设,实现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控工作信息化。 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全警共享、警务工作全国协同为目标,服务实战,完善我市公安综合性应用平台。加强全市民警信息化应用培训,提高民警信息化应用技能;以信息化技能培训提升公安信息化应用实战效果,以信息化高科技手段促使公安工作高效、精确、细致化服务,促进社会的团结、稳定、和谐。 加强财税信息化建设,“十二五”期末实现网上申报纳税额占纳税总额的比重超过70%。继续推进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建设,加大财政集中支付和国库直拨通道推广力度,扩大征信系统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面。广泛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加强税收征管和稽核,实现财税工商部门的信息共享。 (五)大力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民服务。 建设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综合信息平台和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加快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统筹整合医疗信息资源,加快健康基础数据库建设,开展互联网远程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医疗机构基本信息系统、食品药品监督、医疗服务价格监控和健康自助监测系统,改进城乡医院管理;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实现社区居民及农村群众健康档案和合作医疗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推广电子病历、电子处方、数字化影像、医生和护士工作站等临床信息系统的应用,加强卫生健康信息服务,普及医疗保健知识,提高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水平。 提高科技教育信息化水平,开展基础教育资源共享试点项目,不断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加强建设网络辅助教学、模拟设计、电子图书馆、科技馆等教育、科研及管理系统。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建立行业性、专业性的科技信息网络和网上技术市场,推动产学研一体的科研合作开发平台建设。 加快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发挥“和谐海陵”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示范效应,深化推进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不断完善社区事务受理、社会救助等信息系统。推动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延伸和集聚,发挥信息化对社区建设的支撑作用,促进社区和居民的良性互动。 大力推进旅游、公共事业等服务领域信息化,推广普及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和电子订货系统,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凤城一卡通”服务;加快发展网上银行、证券、保险等现代金融服务,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打造精品文化产品等工程中的广泛应用,营造文明和谐的群众网络文化环境。 (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信息综合服务功能。 建成覆盖城乡光纤宽带网络,基本形成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数字传输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建设初见成效。加强网络建设统筹规划,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无线电频率资源统一规划和统筹建设,拓展无线电应用,促进无线电管理与技术应用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无线城市建设,高速无线宽带网络实现主城区和重点区域全覆盖。制定智能电网发展战略,加快智能电网研究与试点工作的推进力度,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 (七)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坚持加强管理与技术保障并重,以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为重点,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提高信息安全防护、监控应急和打击网络犯罪的能力;加强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专业指导和效能评估,全面推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制度,深入开展政府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检查,不断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重点工程 (一)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 1.两化融合示范工程。 以市区优势行业为重点,提升传统工业产品信息技术含量,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新能源、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品上的渗透融合,通过提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管理运营、市场营销等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程序化、智能化,企业管理网络化、集成化,打造“数字工厂”、“数字车间”,发挥行业典型示范作用,推动行业两化融合发展。 2.数字化产业园区工程。 通过加大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力度,重点推进医药高新区、出口加工区、物流园区等园区的各类信息化示范工程,推进以产业集群为特色的公共信息平台和以产品检测为主体的公共技术平台的数字化产业园区建设。 3.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工程。 以大型企业和第三方机构为支撑,建设基于软件即服务(SaaS)架构的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推进生物医药、造船、数控机床、软件等领域的行业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建设,鼓励平台提供外包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服务,提升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环节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开展信息技术外包,发展应用管理和设备托管、软件开发和测试、应用实施和系统集成、软件支持和硬件支持等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IBO)外包服务,发展呼叫中心、数据中心、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业务;重点推进IT技术咨询、融资担保、信用服务、产权交易、物流服务、电子支付、认证检测、人才中介和人事代理等类型第三方公共咨询服务机构建设,为企业推进两化融合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4.电子商务平台工程。 依托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行业,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行业电子商务示范平台,支持第三方机构建设安全、快捷、方便的在线支付平台,发展在线支付增值服务。重点推动批发市场和连锁企业等商贸流通部门,建立网上批发市场和网上商城。 (二)电子信息产业提升工程。 1.新型电子产品培育工程。 依托纬创发挥产业集聚优势,鼓励支持我市电子元器件类、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类、通信及光电产品类和技术设备服务类电子企业,在直接配套纬创的同时开展自主创新,构建以市经济开发区产业基地为主,以海陵、高港、姜堰三个园区为辅的产业新格局,带动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拉长加粗新型电子产品产业链,尽快建成千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充分发挥整机需求的导向作用,围绕国内整机配套调整元器件产品结构,加快发展无污染、环保型元器件和关键材料,以国家实施“高端通用芯片”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提高芯片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集成电路封装业向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以高频微波印制板材、电子封装化工材料为主的配套产业,大力发展锂电池用电积钴、生产液晶显示器用原料、芯片级活性氧化铜等电子化学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继续引导和支持具有先进制造能力的芯片制造企业在我市建立研发中心,建立生产基地,形成从芯片设计、硅片切磨、芯片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集成电路产业链;通信器件产品以新一代网络建设为契机,引进和开发通信设备及网络的整机、终端产品及技术,以新突破取得新进展。 2.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速工程。 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重点发展能源、数控机床、仪器仪表、数字家电、汽车电子等嵌入式软件。加大行业应用软件的研发、推广力度,促进骨干软件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泰州软件园、海陵软件园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推进软件产业规模发展。大力推进软件、信息服务外包,积极面向国际市场,发展离岸外包业务,扩大软件出口份额。 积极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影音、数字媒体、多媒体课件等数字内容产业;加快发展客户软件定制、软件编程和软件测试等软件开发外包,积极培育软件系统租赁、系统托管等软件系统应用外包;积极探索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环境下的软件服务模式创新,构建基于IP多媒体子系统(IMS)体系构架的多媒体通信平台,扶持基于网络的数据中心、数据处理、数据挖掘等数据服务业发展。 3.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应用工程。 大力发展新能源项目,重点发展电动汽车专用超级电容器动力系统、新型结构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及系统集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着力加强新能源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和基于“龙芯”的电源管理系统远程监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加快光伏发电技术的成果转化进程,鼓励、支持LED行业加大对大功率照明产品使用寿命、光衰、散热等技术的应用研究,重点发展中小尺寸TFT-LCD用高效节能LED背光源产品、大尺寸LCD背光源、高亮度照明灯具、车用LED专用照明及指示器、LED显示屏和全色数码广告牌等。 (三)农村信息化增速工程。 1.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工程。 整合农村远程教育教学平台、泰州农业网和各农业特色网站资源,积极开发本地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资源数据库,建成集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农业政策信息服务和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救济以及文化教育等业务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 2.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依托我市农业科技园区及示范基地,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技术领先、品种优新、高效开放为特点,形成以水产、畜禽养殖、瓜果蔬菜为重点,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营销、物流、科研培训、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引导和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带动全市农业发展走科技兴农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3.食品安全溯源工程。 运用现代编码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形成农产品、水产品、肉类、食品等从生产加工到批发、零售全过程、全覆盖的信息网络,建成包含经营者身份电子识别、食品批发送货票据即时打印、食品流通过程监控、问题食品快速定点跟踪、消费者反向备案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食品安全电子监管平台,职能部门对食品、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和溯源信息实施网上巡查,实施精细化管理,形成一套完备的食品溯源管理体系。 (四)电子政务深化工程。 1.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工程。 着眼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增强政务公开的透明度,积极推行网上行政审批,建立“可查询、可办事、可监督”的全方位政务应用系统。为企业提供网上申报、在线咨询、在线投诉等业务,优化投资环境,提高行政效能,构建服务型政府。争取在“十二五”期末实现80%以上的市级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 2.综合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工程。 在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整合”和“建设”等方式构建面向全市政府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服务的基础性、公共性、支撑性的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 3.“12345”政府服务呼叫中心工程。 整合全市40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资源,构建“一个号码找政府”快速通道,为群众提供24小时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呼叫中心具备咨询、投诉、救助、报修、综合服务等主要功能,对受理的群众诉求,呼叫中心将按统一受理、分类处理、单位承办、跟踪监督、限时办结、回访检查、发回重办、审结归档等8个工作流程进行处理。 4.“数字泰州”工程。 通过完善信息基础设施,采用大型数据库技术和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建设多尺度、多分辨率、多时相、多种类型的城市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城市地下管线部件数据库、自然人基础数据库、法人基本单元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等数据库支撑体系,构建一个数字化泰州市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泰州市城市基础信息平台及其应用系统,实现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信息化,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公共信息服务。 5.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工程。 建成以监测、通信、网络、计算机等技术为基础,集水资源信息实时采集与传输、信息管理、决策支持和远程监控的功能于一体的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服务的综合系统,为城市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6.城市应急联动管理系统工程。 形成城市公安、交警、消防、急救、防洪、防震、防火、防空、安全等公共事业的统一指挥调度平台,使离散资源得以互联和共享,提高城市综合管理和处理特殊、突发、应急、重大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五)社会信息化发展工程 1.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 建立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实现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计划生育服务信息网络城乡全覆盖,社会保障对象全民化、社会保障业务办理“一站清”、社会保障服务“一卡通”,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科学化、社会保障管理智能化。 2.区域卫生信息化工程。 以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为核心,加强居民健康基础数据管理,共享卫生系统资源,推进居民健康自助监测系统建设,实现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化。 3.数字化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库建设工程。 推动基于泰州教育城域网,应用教育技术学理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一个包括网络教学支持、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管理、教学管理与评价、系统管理等,集教、学、管、设计与评价于一体的多媒体网络综合性数字化学习系统支撑平台;构建基于XML技术的标准化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包括远程教学同步课堂、网络学习精品课堂、实习训练仿真实验室、城域网电子图书馆、公共素材、网址资源、共享资源、共享软件等,弥补网络资源匮乏的不足,推进教育均衡,提高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质量。 4.旅游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大力推动旅游信息管理、泰州旅游门户网站、“数字”景区、“数字”酒店建设,积极开发三泰文化、湿地文化、城河资源等富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我市最靓丽的城市名片,提高旅游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5.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加快推进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进程,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转变成数字格式,建成数字档案信息库,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建立并利用档案网站,以主页的方式提供相关的档案查询等服务,提高档案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六)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1.“光网泰州”建设工程。 实现省、市、 区、乡、村五级网络的互联互通,提升宽带网络的承载能力。加大城市光纤骨干网络建设,实施高带宽、广覆盖的光纤接入网络改造,大幅提高国际通信带宽和城域网出口带宽;深入推进“光纤到户”工程,不断提升到用户桌面的接入带宽。针对服务外包、研发中心等用户需求开辟国际互联网访问专用通道,提高访问速度和质量;提升本地互联网交换中心的网间交换能力;加强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综合服务能力。 2.基础网络建设工程。 加速推进包括TD-SCDMA、CDMA2000、WCDMA在内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传输承载网和新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重点实施本地语音网建设及扩容和改造、传输网、基础光缆网络、有线电视HFC网络改造等项目,进一步提升信息通信设施的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力度,积极发展基于通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的各类宽带接入。实现信息基础设施与其他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推进各类园区、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重点区域的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3.新兴信息通信网络规模化建设工程。 继续推进第三代移动网建设,推动IPTV、智能网、软交换、第四代移动通信(4G)、下一代互联网(IPV6)等的建设和技术应用。全面推进室外宏基站和室内覆盖系统的共建共享,加快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局域网技术相融合的无线城市建设,提高无线高速宽带接入能力,基本实现新兴产业集群区、中心城区、主要城市功能区的无线宽带覆盖。 (七)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防范综合支撑体系,增强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容灾备份功能,提高对网络系统运行故障、网络违法犯罪、网络失泄密的应急处置能力。启动CA系统建设工程,建立面向政府工作人员、面向企业、面向公众的安全认证体系,加大数字证书应用推广力度,推进电子签名、电子签章在政务系统中的应用。大力推进信息化密码保障工作,充分发挥密码在保障电子政务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各种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预警机制和安全应急体系,提高处理突发性信息安全事件和进行安全防护的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构,强化职能。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性工作,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一致,充分发挥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市信息化建设中的领导、协调、组织作用,进一步增强市信息化办公室的职能,切实履行对全市信息化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管理、监督等职能,加强全市信息化的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做好泰州市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制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按年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二)强化措施,规范管理。 结合我市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实际,抓紧制定出台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政府出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审批建设,避免信息化建设多部门、多渠道审批,防止资金分散投入、分散使用、分散管理。加强项目的前期研究论证,杜绝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建立信息资源公开、共享制度,明确相关部门信息公开、共享的责任、内容和方式,促进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 (三)拓宽渠道,落实资金。 切实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确保重点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市政府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纳入市级财政预算,重点支持公益性、基础性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支持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产业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等。同时,要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充分调动各单位、各行业、各方面投入的积极性,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解决信息化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四)加强培训,集聚人才。 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依托园区建设,吸引海内外高新企业和科技人才设立研发机构或开发中心,从事信息产业的基础、应用研究与开发,联合培养高级人才;鼓励本市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快教学改革,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制定公务员信息化培训计划,加强对公务员信息化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构建层次分明、灵活多样的信息化人才培训体系。 (五)落实制度,确保安全。 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社会稳定等重要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提高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应对和防范能力,防止有害信息传播。重视容灾备份建设,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根据国家、省信息安全政策和标准,制订《泰州市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规定》,增强我市信息安全保护、安全检测与监控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市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网上知识产权保护、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网络管理、数据保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为信息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