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泰州市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2011—2015年)》已经市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一日
泰州市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 (2011-2015年) 当前,泰州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开放型经济发展还不够充分,创新型经济刚刚起步。因此,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推进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实现新兴产业跨越发展,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为抢抓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我市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特制订本计划。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开放创新为动力,以促进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战略目标,以人才国际化、技术高端化、产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为方向,按照加快发展、五年双倍增的要求,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三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智能电网、新型节能环保设备、电工电气等一批新兴产品集群。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着力构筑人才高地,着力扩大市场需求,着力创新发展机制,加快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培育一批在国际和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为实现“双轮驱动”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双倍增发展。到2015年,三大新兴产业分别达到千亿级规模,新兴产品集群总量达到千亿级规模,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以上,达到4500亿元左右。 ——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主攻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建设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产业基地,确立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创新能力显着提升。到2015年,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新兴产业专利授权量占企业授权专利的比重达35%以上。培养和引进1200个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落户1200家以上企业,落地申报1200项以上创新成果。 ——集约效应明显增强。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三大新兴产业以及新材料、智能电网、新型节能环保设备、电工电气等一批新兴产品集群,组织实施100个以上重大自主创新产业化项目,培育100家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营业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6家。 三、重点任务 (一)突出重点领域,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1﹒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以生物医药为突破口,进一步放大泰州医药高新区的集聚辐射效应,建立健全从上游构建、小试、中试放大、临床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体系,积极构建以研发为龙头、制造为基础、流通和医疗康健为价值链终端,涵盖“生物、医药、健康”领域的完整产业体系。主要围绕生物医药进行研发,加快产业化步伐,推动形成良性循环,提升自我支撑力量。全力发展生物制药,研发生产基因工程产品、重组蛋白药物、组织与细胞工程药、疫苗和生物试剂等创新药。重点推进化学药产业化,争取一批化学原料药及制剂通过FDA、COS、JDMF等认证,获得一批化学创新药一类证书。加快发展现代中药,推进传统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力争开发一批药效机理清晰、质量标准完善、安全高效可控的新品种。积极发展医疗器械制造,研发生产成像诊断设备、肿瘤治疗设备、医用化学检测与分析设备等一批高端成套医疗设备,医用卫生材料(敷料)、按摩器具、高分子管道及针类产品等中小型医疗器械形成一定的出口能力。到2015年,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500亿元。“十二五”期间,将规划实施扬子江药业生物制药、中药生产和中药保健品基地,葛兰素史克疫苗生产基地,中农发集团中国医药城动物生物医药园,美时公司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生产基地,济川药业年产8000万片三拗片生物医药项目,江山公司Vc衍生保健品项目,苏中药业靶向抗肿瘤药物SZMD研发生产项目等80个亿元以上投资项目,计划总投资300亿元。 2﹒电子信息产业。紧紧依托纬创资通项目的品牌集聚效应,积极承接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继续招引更多的IT企业、软件企业,以及相关配套企业,以重大项目招引实施来拉动产业总量扩张,实现跨越发展。加快形成、拉长、做强产业链条,构建以嵌入式软件为主的软件产业体系,以及配套完善、相互支撑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加快泰州软件园、海陵信息产业园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落户,引导和支持本土软件企业向园区集聚,推进软件产业壮大规模,初步形成具有本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软件产业体系;以高港、姜堰信息产业园为载体,重点突破集成电路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的引进,实现与区内企业的嫁接。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将规划实施泰州开发区IT产业项目、海陵工业园区IC封装及半导体器件项目、高港区创新电子笔记本电脑转轴生产线项目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155亿元。 3﹒新能源产业。以中盛光电集团、春兰集团、双登集团等企业为龙头,重点打造泰州新能源产业园,大力发展光伏、储能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三大产业,构筑三大产业集群,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建设国家级综合性新能源产业基地。光伏产业以中盛光电集团为领军企业,优先发展成熟的晶硅电池、组件及系统集成技术,做优做大;同时,积极引导和培育其他相关企业发展光伏发电产业链上的配套产业技术,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产业结构。储能产业以林海动力机械集团公司为领军企业,着力构建以生产锂离子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及其他新型电池为主要产品的储能产业集群。优先发展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的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建设规模化锂离子电池及超级电容器示范生产线。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着力发展以生产光伏电池太阳能板制造设备、储能电池制造设备、核能装备制造和生物质能制造设备为主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在光伏电池太阳能板制造设备产业领域,重点发展材料制备和加工设备、装置的制造、检测设备和自动控制仪器仪表的制造、辅助材料和器件的生产,开发晶硅片切割设备、晶片清洗设备、太阳板支架加工设备;在储能电池制造设备产业领域,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高温烧结炉、电池极片涂布机、辊压机、分切机、电池极耳及壳体焊接机、注液设备、电池测试检测设备制造,高纯制氮机制造;在核能装备制造产业领域,重点发展容器、泵、阀门及检测仪表等与核能装备配套的零部件产品;在生物质能装备制造产业领域,重点发展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加工设备。风电装备行业力争引进国内外大型风电成套设备制造企业落户泰州,同时推进配套企业高位嫁接。鼓励和扶持靖江市新桥核电产业园建设,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核电泵、阀、管等零配件的生产基地;支持泰隆集团核电用立式行星齿轮箱项目建设;支持靖江市建立核电装备研究所,与国际、国内核电领域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达1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将规划实施泰通工业太阳能光伏组件扩能改造项目、泰州新能源产业园薄膜太阳能创新设计研发项目、春兰集团混合动力客车用镍氢电池及其管理系统项目、双登集团年产110万组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系统项目、华强公司LED照明灯具项目等15个亿元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86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个。 4﹒新材料产品集群。围绕制造业高端化所需的关键新材料,以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器件集成化、制备技术绿色化为目标,全力推进新型金属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产品集群快速发展。以兴达钢帘线公司、华菱锡钢公司、圣达铜业公司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建立高性能新型金属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发展面向汽车、航空、化工、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兼具高强、高韧和优异成形性能的特种金属材料及产品,实现系列化、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金属材料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推进纳米水性杂化涂料、纳米医用材料、纳米催化剂、纳米填料、纳米氧化物粉体材料等形成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稀土复合材料、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钨钼材料、铜锡材料、新型制冷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铜骨架复合管、高频覆铜板等。到2015年,泰州新材料产品集群营业收入力争突破800亿元。“十二五”期间,将规划实施靖江市特种合金装备产业园、高港区半导体衬底蓝宝石晶体材料项目、奥博(江苏)纳米材料公司纳米材料项目和江苏海阳化纤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高性能复合纤维项目等21个亿元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150亿元。 5﹒智能电网产品集群。围绕输变电、智能配电、智能用电、调度自动化、新能源智能接入和智能电网通信六大重点领域,以“降低电能损耗、提高电能质量、增强设备输电能力、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为突破口,改造电网传统技术,驱动电力革新,培育产品集群。以江苏安方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为重点,发展电力系统无功电压优化控制与补偿、电网电能质量监测与治理、安全生产智能化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及开发应用。加快靖江市上海交大科技园国家智能电网工程分中心和姜堰智能电网产业园建设。到2015年,泰州智能电网产品集群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00亿元。“十二五”期间,将规划实施一批亿元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22亿元。 6﹒新型节能环保设备产品集群。依托节能环保重点工程,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服务和环保服务等产业。以支撑节能减排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节能、废水处理、烟气控制治理、固废资源化、环境监测、环保新材料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示范高效节能电机、污(废)水处理设备、脱硫脱硝烟气处理装置、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成套设备、智能化环境监测仪器等产品集群。同时,创新发展节能评估、审查、认证,节能技术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业,做强做优环境工程承包服务、环保设施运营服务和环境信息服务等环保服务业。加快泰兴市节能环保产业园建设。到2015年,泰州新型节能环保设备产品集群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50亿元。“十二五”期间,将规划实施河海设备脱硫脱硝烟气处理装置产业化、泰兴环保机械及泰兴城东环保科技园等一批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30亿元。 7﹒电工电气产品集群。以泰州新源电工器材有限公司为龙头,围绕特高压配电领域,重点发展输变电设备用绝缘纸板、出线装置、端圈、撑条、角环等成套部件,满足超高压和特高压电压等级的大型输变电设备对绝缘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为国际知名输变电设备制造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建成国内超特高压绝缘产品研发和制造基地。同时,以泰事达公司、靖江互感器公司为重点,大力发展中低压开关柜、互感器等高端产品集群;发展以超节能、特高压为特色的变压器产业链,高压、特高压电缆以及其他特种电缆产业链。到2015年,泰州电工电气产品集群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00亿元。“十二五”期间,将规划实施新源电工超、特高压绝缘成套产品产业化、泰兴新型节能变压器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 (二)优化产业布局,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 充分利用开发区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围绕三大新兴产业,以产业链条化为目标,整合开发区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领域,着力打造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构建形成以泰州“中国医药城”为核心,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江山制药、苏中制药和中丹制药等主题园区为主要载体的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产业布局。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抢抓纬创资通及配套项目实施的机遇,形成以泰州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海陵、高港、姜堰等电子信息产业园为重要补充的电子信息产业布局。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形成以泰州经济开发区、泰州新能源产业园、双登科工园等为载体的产业布局。 按照有发展重点、有重大项目、有创新载体、有系统支撑的要求,重点建设产业链长、资源循环利用、基础配套完备、集成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基地。医药园区在加快研发、推进产业化的同时,着力推进医药服务外包发展;经济开发区在加快IT产业集聚的同时,着力培育智能电网、特高压配件等新兴产业;海陵区加快培育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新材料、新型储能电池等项目;高港区在建设电子信息和医药产业南园的同时,以铁路机车配套企业为基础,大力培育轨道交通配套件产业;靖江市重点发展核电配套、豪华游艇和新型节能产业园;泰兴市重点建设化工新材料、环保设备产业园、虹桥工业园区泰州医药原料药生产基地,培育压克力新材料等产业;姜堰市重点建设新能源-智能电网产业园,发展储能装备、输变电设备和环境监测仪器等产业。 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促进各类要素向新兴产业集中,对重点企业,聚合人才、资金和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集聚市场、管理和服务等资源,尽快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着力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形成集群优势。 (三)掌握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三大新兴产业规划纲要,确定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明确主攻方向,落实工作任务,加快攻关步伐。发挥重点研究机构、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创新型龙头企业的作用,集成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获取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技术储备,努力满足当前和长远新兴产业发展对科技的迫切需求。 大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围绕三大新兴产业和新兴产品集群,推动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强化目标导向,吸引更多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落户泰州,促进国内先进技术加快向新兴产业转移和转化。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建设,推动产业园或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网,及时发布最新科技成果、企业重大科技需求,并组织开展对接活动。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认真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加快建立富有活力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或并购国外研发机构,鼓励和引导国外研发机构与我市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积极利用全球资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落实国家鼓励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着力发挥民营科技型企业在发展新兴产业中的主力军作用。落实全省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双百工程”,集成各类创新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促进掌握核心技术的本土企业不断涌现,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集群优势。 加强产业创新载体建设。集中力量,扎实推进新兴产业领域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引领作用。汇集和整合国内外科技人才资源,依托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和改制科研院所,加快建设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及服务。加快建设一批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院士工作站。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积极引导企业介入高校、科研院所早期研发,强化科研应用导向,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校企联盟”等多种合作载体,联合承担科技计划、开展技术研发、制定技术标准、转化科技成果,形成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四)突破人才瓶颈,构建国际化人才高地。 加快高端专业人才引进。按照“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引来一批创新产品;引进一个创业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的要求,围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关键技术难题攻关需要,创新人才引进方法,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及企业联合引才,建立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柔性引才”机制,加快实施高端人才、国际性人才、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工程,引进更多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素质人才,推动国内外高端专业人才和智力资源更好地为我市发展新兴产业服务。 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及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制订更加优惠的政策,着力培养一批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依托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骨干企业共建高水平示范实训基地,加快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劳动者。 (五)探索改革新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加快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国有资本和海外资本等进入新兴产业领域,扩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资规模。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降低投资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组合民间资本,促进产权合理流动,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实现产业有序梯度转移,主动投资新兴产业。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遴选一批新兴产业市级重点扶持企业,加大金融对新兴产业的支持。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及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重点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加快推进医药高新区科技银行试点工作,适时总结,全面推广。积极探索成立科技担保公司。积极组建科技保险机构,鼓励各保险公司开展科技保险业务,加强新险种研发,不断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推动业务规模大、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企业在境内主板上市,支持业绩突出、成长性好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上市,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探索设立非上市科技创新型公司柜台交易系统,活跃非上市企业的股权交易,扩大股权融资规模。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企业债,探索推进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发行机制。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严厉查处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为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转移营造良好环境。深入开展知识产权预警工作,定期发布新兴产业相关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发展态势报告,对有可能发生的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知识产权纠纷、争端和突发事件等提出预警,及时提供控制和组织应对措施。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应对重大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引导企业由被动应付知识产权竞争挑战到主动运用知识产权规则转变。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帮助市场主体依法应对知识产权侵权纠纷,重点对中小企业和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提供援助。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制。 市政府建立市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市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和分工具体推进。联席会议对全市新兴产业发展进行统筹协调,研究制订发展目标,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进落实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工作考核。市政府分管领导按照分工,督促相关部门制订、落实年度工作计划,确保各专项规划纲要的实施,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各市(区)要抓紧提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协调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加大新兴产业发展重要性和政策举措的宣传力度,及时推广全市新兴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形成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强化规划引导。 充分发挥我市三大新兴产业规划纲要的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作用,加快优质资源向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各市(区)、各部门按照三大新兴产业规划的要求,分产业制订行动计划,提出年度工作目标、主攻方向、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进一步分解细化新兴产业发展任务,推动规划和双倍增计划任务的有效落实。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根据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修订和完善规划。 (三)加强政策支持。 在用足用好现有支持企业和科技创新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及税收等政策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加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未来5年,财政安排新兴产业发展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每年不少于1亿元,重点用于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新兴产业的培育,对新兴产业科技研发、孵化以及市场培育等重点环节的扶持。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社会资本和海外资金跟进,形成一定规模的创业资本和投资资本,实现资本和知识、资本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等推广应用。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地计划向新兴产业倾斜。 (四)落实统计考核。 建立和完善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合理界定统计范围,全方位科学统计新兴产业有关数据,确保真实反映新兴产业发展情况,为掌握新兴产业发展动态、加强工作考核提供重要依据。积极做好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和目录的分析研究工作,加强前瞻性研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把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考评机制,加强对各地、各部门的考核评价。对发展新兴产业领域贡献重大的单位、个人及团队予以表彰和奖励。切实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各市(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结合各自职责制订相应工作方案和推进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