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泰州市防震减灾“十二五”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日 泰州市防震减灾“十二五”专项规划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保障泰州市“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事业的科学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江苏省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泰州市防震减灾发展现状与不足 (一)“十一五”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把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不断增强。 1.防震减灾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市和各市(区)均建立了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区)地震工作机构保持稳定。近年来,市政府已连续多年与各市(区)签订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责任书。 2.地震监测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市已基本形成数字化地震监测网络,已建成3个数字化强震台、3个数字化测震台、2个前兆台(其中一个已进行数字化改造),市级地震台网中心已初步建成,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地震监测台站标准化建设取得实效,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稳步推进,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连续四年荣获全省第二名,地震监测能力和年度地震趋势预测水平逐步提升。 3.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出台了《泰州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了抗震设防监管、检查机制,积极推进了农村民居防震抗震安全工程,36个重大工程项目依法开展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117个一般建设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备案,城市的地震综合防御能力有所提高。 4.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显着提升。全市地震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演练实现常态化,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市和各市(区)成立了8支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添置了60多件(台)地震应急救援装备和设施,初步建成了5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有感地震应急处置得当,对稳定社会作用明显。 5.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高。健全了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体系,开展各类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近100次,建成了3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8个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泰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公众对自身安全要求的提高,防震减灾能力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提出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具体体现在:地震监测基础仍然薄弱,地震台网布局仍需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亟需健全,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还需进一步推进;城市综合防御能力和农村抗震设防工作亟待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尚不完备,紧急救援能力有待提高;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这对我市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震情形势的需求。地震是人类生存安全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汶川8.0级和日本9.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人类再次敲响了警钟。未来地震活动形势更加复杂,未来震情形势将更加难以预测。泰州市在大地构造分区中隶属于扬子断块区的下扬子断块,地处扬州—铜陵地震带附近,毗邻长江—南黄海地震带,区内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复杂,主要有泰州大断裂(两条隐伏断裂)和姜堰断裂,周边还有江都邵伯—殷家庄断裂以及太和—珊瑚庄等断裂带,这些断裂附近常伴有地震活动。仅2000年以来,我市就相继发生5次有感地震,造成了一定社会影响。南黄海、溧阳、扬州、苏州、镇江等地的近代地震活动显着,为未来对泰州市造成影响或破坏的潜在震源区。历史上受1642年扬州6级地震和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大地震波及,我市曾遭受重大损失。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强的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构成严重威胁。我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泰州长江大桥、苏中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以及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加之开发园区载体功能不断增强,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更为完善,国民经济的地震易损度也急剧上升,发展防震减灾事业,全面提升全社会抗御地震灾害能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的要求。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安全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多次重大地震灾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人们普遍存在“闻震”恐惧心理,信息化社会,灾难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途径更快更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给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富民强市、建设美好泰州”为主题,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坚持防震减灾与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依靠科技、法制、全社会力量,科学防灾、有效减灾,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在维护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市区防震减灾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各城镇具备综合抗御6.0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农村地区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0级地震的能力、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能力。 1.地震监测能力明显增强。全市防震减灾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备,增加地震监测台网密度,努力构建立体地震监测体系,逐步形成多学科、多手段地震观测网络系统,力争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地震速报时间小于3分钟。 2.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明显增强。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并按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遭遇 6 级左右或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时,城市基础设施和重要建(构)筑物能够维持基本功能。60%以上农村新建房屋采取抗震措施。完成泰州市主城区地震活动断层探测,积极推进四市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 3.地震应急救援与震后救助恢复能力明显增强。收到地震速报信息后,按照地震应急响应等级要求,10分钟内启动地震应急预案;30分钟内启动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工作;2—4小时作出灾区范围和灾害程度初步判定,提出救援等级和行动方案,组织新闻发布;震后3—5天初步完成烈度等震线图和灾情的实地调查。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全部制定预案,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影剧院等人群聚集场所、重要企事业单位90%以上制定预案;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震后2小时内实施救援;各市(区)至少组织1—2支志愿者队伍;城市具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并具备必要的避险救助、救生设施。 4.社会公众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受众人数达到60%;地震平安社区建设取得成效;科学应对地震谣传或有感地震事件,全市社会秩序稳定,无意外伤亡。 5.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防震减灾社会管理机制基本完善,初步建成集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震情、灾情信息公开发布,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和新闻发言人制度。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地震监测体系建设,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1.加强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完善现有地震监测台网,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加密数字测震台网和数字强震台网,新建、扩建和改造地震前兆台网,逐步建立空间、地表、地下相结合的立体地震监测系统,提高对本地及周边地区地震监测和预警能力。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 2.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建立稳定的地震群测群防经费渠道,继续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把地震群测群防点建设与推进地震专业台站结合起来,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地震群测群防活动。 3.加强地震预测研究。建立泰州市集震情动态跟踪、预警、应急和震后趋势判断为一体的震情应急预警平台,及时跟踪、发布震情信息。 (二)加强震灾预防体系建设,增强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1.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监管。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制度,坚持把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程序,作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选址、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监管的必备内容,建立抗震设防要求联合监督检查机制。一般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部按照地震烈度区划或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地震设防;完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制度;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按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2.强化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要求,完成泰州市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价工程,努力推进四市城区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开展城市建构筑物,特别是人员密集场所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和加固改造;组织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确保消除地震致灾隐患。 3.强化农村地震安全工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农民自建房抗震设防的管理,对民居的规划和选址进行技术论证和指导。开展农村民居抗震、防震知识宣传普及,推广应用经济、适用、具有抗震性能的农村民居建设图集,提高农村整体抗震能力。确保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进一步扩大示范覆盖面。 (三)加强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升灾害应急处置水平。 1.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规范要求,进一步推进全市地震应急预案的编修工作,逐步形成市、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健全应急预案备案、督查、评估制度。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练,检验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使地震应急预案更加科学、实用,增强可操作性。 2.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切实加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建设。完成具备地震应急指挥决策、灾情速报、应急基础数据库等功能的市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推进市(区)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并接入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推进市级地震现场指挥部的应急装备建设,提高现场指挥决策能力。 3.加强地震灾害救援队伍建设。增强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以地震灾害专业救援队伍为中坚、各有关行业救援队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地震紧急救援队伍体系,积极开展地震救援训练和培训,确保在第一时间实施救援。 4.加快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和建设。坚持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按照国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等要求,结合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推进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5.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学校、医院、影剧院、大型商场、大型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按规定配置紧急救生避险工具和设备,完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物资生产、储备、调度和紧急配送机制。 (四)加强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公众应对地震能力。 1.提升信息公开水平。整合现有网络资源,建立防震减灾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健全快速响应、密切协调和分级处置的地震突发事件新闻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舆论引导,建立地震谣言应对机制,防止不实报道和炒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坚持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纳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实施纲要,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计划。加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社区建设,深入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活动,着力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紧急避险能力和识别地震谣传的能力。 3.丰富公共服务产品。建立和完善地震信息公共服务系统,为政府决策服务提供地震速报、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等信息,为社会公众服务提供震情、灾情信息,提供地震科普知识,为公共安全、资源环境、工程选址、城乡规划等提供地震预警和紧急制动、工程抗震性能鉴定与结构损伤探测、活断层探测成果等技术服务。 五、重点建设项目 (一)泰州市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价工程。 实施主城区地震活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价工程,掌握主城区地下断层的性质、位置,运用活断层探测成果建立地震基础数据库,为泰州市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项目主要内容包括: 1.活断层试验探测、区域探查与断层活动性初步鉴定。开展已有工作成果与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进行高分辨率航卫片遥感图象处理与解译,开展控制性地球物理或地球化学探测、地震地质调查、控制性钻孔探测和第四纪地层划分等工作,确定目标区活断层分布概况、初步查明其活动性及需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价的主要活断层数量和位置。 2.深部地震构造环境探测。深部地震构造环境探测要根据第一步成果确定是否继续开展。主要是开展深地震反射探测,利用高分辨地震折射探测、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大地电磁测深或地震台阵观测等方法,查明地表活断层向下的延伸情况、地壳深部细结构、深浅构造关系等。 3.地震活断层鉴定与危险性评价。在目标区主要活断层鉴定基础上,通过断层两侧钻孔探测及其岩芯样品分析或探槽工程开挖、年龄样品的系统测试、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与测量,以及现有地震台网、形变测量网资料的整理等,确定目标区主要活断层的现今运动状态,综合评价各主要活断层的地震危险性,确定目标区的主要地震活断层。 4.地震活断层的详细探测。依据前述步骤所查明目标区地震活断层的条数与地震危险性程度来安排详细探测对象与探测量。通过选择地质地貌填图、浅层地震、探地雷达、电成像测量、瞬变电磁或其它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结合高精度GPS定位仪或全站仪测量,对目标区主要地震活断层或其重点段落进行详细探测,确定其准确的空间位置。 5.地震活断层危害性评价。确定地震活断层未来地震地表破裂带或强变形带的展布和位移量,确定近断层强地面运动场分布,建立泰州市城区地震活断层地理信息系统。 (二)泰州市数字化深井综合地震监测台阵建设工程。 依托具有多学科观测手段的深井中心台(新建),充分利用现有地震观测台站资源,按学科分类整合,数据集中处理,形成区域地震前兆和测震观测台阵,实现对泰州及周边地区地震异常变化的有效监控,提高地震活动监控和地震速报能力。主要建设内容: 1.数字化深井测震台阵。新建一个2000米深的数字化深井观测台阵中心台,与现有的泰州市区、泰兴、兴化数字化深井测震台共同形成泰州市数字化深井测震台阵,显着提高对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的监控能力、地震定位精度和地震参数处理速度。 2.数字化前兆观测台阵。新建靖江体形变前兆台,改造苏姜堰10井地震观测台,在深井观测台阵中心台、泰兴市深井数字化测震台、兴化市深井数字化测震台、泰州市区数字化深井测震台增加数字化水位、水温、水化等流体观测手段,与苏兴化08井数字化地震观测台共同形成泰州市数字化前兆台阵,实现对泰州及周边地区地震异常变化的有效监测。 3.新建1个流动数字地震监测台(包含野外探测仪器、设备和装备配置流动地震仪和有通信设备的车辆),承担地震流动监测任务,数据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传到市地震数据处理中心。 4.建设全市地震监测台视频监控安全防范系统,为地震台站及地震监测设施的安全提供安全保护,实时监控台站运行情况。 (三)泰州市防震减灾综合预警指挥工程。 泰州市防震减灾综合预警指挥工程是落实国家、省防震减灾规划要求和省政府有关文件要求,有利于实现泰州市地震信息、地震监测、分析预报、灾害评估、灾情速报、应急培训、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等调度集成,为各级政府指挥抗震救灾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本项目主要内容包括: 1.基础设施。建设泰州市防震减灾综合预警指挥中心,其中包括:应急指挥大厅、震情会商室、信息通讯设施机房、办公用房、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培训中心、宣传教育展厅、地震数据处理中心以及其他相关配套设施。 2.地震信息汇集处理系统。实现地震观测数据的汇集、交换、处理及共享和地震远程会商等。 3.地震灾情速报系统建设。该系统承担实时接收全市各地震灾情速报信息,结合GIS地震信息系统进行实时标注,为政府抗震救灾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4.地震应急救援系统。以《地震应急预案》和震害预测和减灾对策等软件成果为基础,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结合基础数据库和地震现场信息,迅速判断地震规模、影响范围、损失等情况,提出应急反应对策和救灾措施,提高各级政府的综合地震应急指挥能力。 (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12322)。 依托中国地震局12322防震减灾公益服务平台,建设我市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实时接受群众防震减灾知识咨询,适时提供地震震情信息,在地震或地震谣传事件发生后,及时准确为社会发布震情灾情信息。建设主要内容包括: 基础信息系统,地震信息短信群发管理系统,地震信息网络基础平台,整合12322防震减灾公益服务平台与市12345服务热线接轨,实现地震信息网络管理、数据传输、信息服务与共享、政务信息传递与发布等。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 进一步健全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抗震救灾指挥部建设。加强对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监管,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规范履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依法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全面落实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监督检查,保障“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加大防震减灾经费投入力度。 防震减灾是一项纯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加大防震减灾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防震减灾需求相适应的投入机制,所需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不断提高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专项投入,保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求。积极拓宽资金来源,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支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三)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各级防震减灾管理机构,加强市(区)、乡镇(街道)防震减灾队伍建设,配齐与防震减灾工作相适应的人员,理顺市(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职能,积极稳妥地改善防震减灾队伍的总体结构,加大在岗在职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拓展培训渠道,坚持办班培训和专业机构培训相结合,提高整体队伍的综合素质,为开创防震减灾事业新局面提供机构、人才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