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泰州市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已经市政府第4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八月八日 泰州市传统产业升级计划 为深入贯彻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加快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提升泰州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围绕《泰州市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十二五”规划纲要》,结合传统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泰州市传统产业升级计划》。计划期2011—2015年。 一、发展方向与目标 (一)产业基础。 现阶段我市的传统产业主要包括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纺织、食品、建材等行业。经过多年发展,我市传统产业综合实力加速提升,在区域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10年,全市传统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948.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84.3%。其中,装备制造业实现1977.8亿元;化工产业实现689.1亿元;冶金产业实现634.5亿元;纺织产业实现270亿元;食品产业实现307.4亿元;建材产业实现69.7亿元。 但是,我市传统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产业层次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真正上档次、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不多;二是产品结构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低端产品多、半成品多、需求收入弹性低的产品多,而整机产品、高科技含量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偏少;三是呈现“两头在外”的特点,即原料和市场都在市外,市内以零部件加工和半成品生产为主;四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多数企业研发投入资金偏少,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匮乏。 进入“十二五”之后,能源资源匮乏、土地紧缺和环境承载力低“三个硬约束”越发明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必须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进取意识,全力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向工业大市、强市迈进的步伐,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富民强市、建设美好泰州”的决策部署,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档升级”为方向,大力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制定落实提升创新能力、实施技改项目、创建自主品牌、推进节能减排、加快“两化融合”、促进产业集聚等关键措施,全力主攻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制造环节为主向研发生产营销并举转变、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努力构建竞争发展新优势。 (三)发展方向。 全力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品牌化、集约化发展,力促产业层次明显提升。 1.装备制造业。 (1)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推进造船大市向造船强市转变,形成造船能力超1500万吨、产值超1500亿元的产业链。油船、集装箱船、散货船向品牌化、高端化、大型化方向发展,加快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船型,推进标准化内河船。加快进入海洋工程领域,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船、豪华游艇、大型邮轮及船舶配套产品。 (2)小型动力机械:建设国内先进、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小型动力机械、柴油发动机等研发和制造基地。做强做大一批核心企业,做精做优一批配套企业,力争在一批重大核心产品开发上取得突破。 (3)家用电器:开发多功能、复合型、环保化、高科技的家电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4)数控机床:提高大型、精密、高速、高性能数控金属切削加工机床、加工中心和柔性制造单元及系统的自主创新和制造能力。在高档数控系统、高速电主轴、高速高精度滚珠丝杆及滚动导轨、数控刀架和转台等高精度、高性能功能部件,以及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和专用化数控刀具制造等方面取得突破。 (5)汽摩零部件:加快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汽摩零部件产品,建设汽摩零部件共性研发平台,推进汽摩零部件集聚发展,建设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产品,高标准、高技术水平的汽摩发动机、齿轮传动、变速箱、曲轴、车锁等部件。 (6)工业自动化设备:发展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关键精密测试测量、分析仪器,以及高性能传感器,各种在线检测、数据采集和远程终端控制系统,智能化仪表,精密监测和计量仪器等,满足重点建设工程及重大成套技术装备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需要。 (7)新型环保设备: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备、除尘和工业有机废气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利用设备、大气除尘设备、烟气脱硫脱硝设备、气力输送设备、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噪声振动控制设备、环保监测仪器等。 (8)新型电力装备:研制新技术、高参数电力装备,加快开发高技术产品。在高压和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特高压绝缘子、成型件、新型电缆等关键配套产品制造等方面取得突破。 2.化工产业。 (1)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发展新型绿色制造技术,提升石化生产技术水平,延伸精细化工产业链。构建原油炼制——基础有机原料——合成材料产业链和基础化工原料——基本有机化学品——专用精细化学品产业链,延伸开发特种、专用精细化学品和“三药”关键中间体。 (2)有机硅和有机氟:加快发展有机硅、有机氟等高性能化工新材料。在硅油、硅烷偶联剂、硅橡胶、硅树脂、氟塑料、含氟聚合物、芳香族氟化物、含氟农药、含氟医药及表面活性剂、氟氯烃及代用品、锂电池电解质、新型制冷剂产业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3)农用化工: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广谱的农药原药新品种,积极发展生物农药新品种,提高生物农药比重。改造提升大中型化肥生产装置,在提高复合肥、尿素和专用肥的生产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 3.纺织工业。 (1)新型纺织原料:提高化纤原料自给率,加大再生资源纤维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在发展PX、MEG、CPL等化纤原料,加大对非棉天然纤维及新溶剂粘胶、聚乳酸等再生资源纤维的研发和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 (2)品牌服装: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创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在品牌设计、技术研发、市场营销渠道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 (3)家用纺织品:提升家用纺织品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在推进配套高档家用纺织品的研发生产,以及将各种新型适用纺织原料用于研发生产等方面取得突破。 (4)产业用纺织品:加强复合技术、功能性整理技术、整体成型技术的开发应用,拓宽产品应用领域。在发展蓬盖类材料、多种网类织物、栽培基材、土工织物、包装材料、医疗卫生保健材料、低压管道的新型复合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 4.冶金产业。 (1)板管材:实施钢材精品战略,加快发展市场短缺的板、管、带材。在发展造船板、管线板、桥梁板、压力容器板、耐磨板等宽厚板,镀锌板、彩涂板,中板、冷轧薄板等专用板材和轴承管、高中压锅炉管、系列不锈钢无缝管、石油管、球墨铸铁管等板管材产品等方面取得突破。 (2)优特钢:实施“特转精”战略,加快发展钢纤维、易切削钢等“名、优、特”钢产品。在发展汽车专用轴承钢、弹簧钢、齿轮钢和高速工具钢、模具钢、系泊锚链钢、油井管坯钢、高压锅炉管坯钢等特钢产品方面取得突破。 (3)高档金属制品: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建立金属制品精品生产基地,拉长产业链。在发展钢帘线、预应力钢丝、太阳能电池片切割丝、钢绞线、大桥钢缆、优质航空钢丝绳、汽车及船用不锈钢丝、不锈钢绳等高档金属制品方面取得突破。 (4)有色金属深加工:发展深加工高精度有色金属板、管、带、箔,发展稀土深加工及应用产品。加大高档涂层铝箔、包装用高档铝箔、优质铝板带等铝材加工产品,大盘重内螺纹铜管、环保铜水管、易切削铜材等铜制品,钨钼合金、纳米材料、永磁材料等稀土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力度。 5.食品工业。 推进脱水蔬菜生产、植物油加工、面粉加工、方便食品制造、啤酒及啤酒麦芽生产、白酒酿造、奶制品加工、银杏加工、畜禽水产品加工等产业链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着力打造脱水蔬菜、水稻与弱筋小麦加工、植物油加工、银杏系列等产业集群。 6.建材产业。 构建“优势突出、产业集中、规模适度、集约发展”的产业布局,开发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炉和建通窑处理工业有害废弃物、城市垃圾、生活垃圾以及利用废油、废轮胎等可燃废弃物替代燃料新技术、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推动玻璃等深加工产品的配套化和系列化。开发各种高性能、多功能玻璃纤维制品、玻璃纤维筋材、建筑用玻纤屋面防水基材、墙体用玻纤织物。发展环保、节能、轻质、安全、耐久、抗菌型的新型建材与制品,加快发展新型轻质建材、高效保温复合材、新型塑料管材管件等。 (四)主要目标。 到2015年,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五大明显提升”。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传统产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2%,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逐年上升。培育100家重点创新企业,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超过100家,打造100个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培养和招引1000名(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 发展后劲明显提升。实施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十二五”期间传统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有效投入4500亿元以上。骨干企业主要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关键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品牌效应明显提升。传统产业创中国驰名商标14件,江苏省着名商标150件以上;中国名牌产品17个,江苏名牌产品160个。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传统产业销售总量比重提高到35%左右。 集聚水平明显提升。传统产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突破10家,50—100亿元企业12家以上。加快建设泰州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靖江船舶产业集群、兴化戴南不锈钢产业集群、泰兴减速机产业集群等特色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期末,重点特色产业集群产出占传统产业产出总量的比重达70%左右。 经济效益明显提升。传统产业销售收入力争达8000亿元,实现利税1000亿元,其中利润600亿元。 二、主要任务 1.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全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突出创新型企业培育,着力构建以“一站两中心”为重点的企业创新平台,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力争创新产品销售年均增速比全部销售增速高5个百分点以上,使我市传统产业实现以仿制为主向创仿结合、自主创新为主转变。二是大力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积极引导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高位嫁接,引导高层次人才走进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转化科技成果,着力抓好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尽快攻克一批重点关键技术。三是进一步完善创新服务载体建设。促进科教资源与产业资源融合,积极探索成立科技银行、科技担保机构和科技保险公司,大力利用风投、创投资金资助扶持自主创新,提供符合创新要求的孵化基地和符合科研成果转化要求的标准厂房。 2.进一步推进项目实施,努力增强传统产业发展后劲。坚持对外招商引资与本土企业开发并举,每年引进、实施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税源型重点项目,加快形成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优质项目群。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引导企业围绕提升创新能力、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规模效益等重点,进一步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促进传统产业技术上台阶、产品创品牌、制造绿色化、规模增效益。“十二五”期间,全市装备制造业力争累计完成技改投入1500亿元,化工产业完成技改投入1200亿元,冶金产业完成技改投入800亿元,食品产业完成技改投入500亿元,纺织产业完成技改投入300亿元。重点抓好华菱锡钢优质特钢生产线、泰州石化环烷基侧线油产品升级、乐金电子年产1000万台线性变频压缩机产业化、宏大机械超大型节能环保链篦机研发及产业化、泰达纺织高档紧密纺纱线生产、龙威粮油棕榈油加工和油脂深加工等一批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的实施。 3.进一步推进品牌战略,力促传统产业品牌化发展。一是积极实施名牌兴企工程。以培育百亿级品牌企业、十亿级品牌产品为目标,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大、美誉度高、市场竞争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着力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促进企业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扩展,不断提高品牌经济的比重。全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品牌,更充分地发挥品牌效应,以品牌产品来增强承接更高层次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二是深入实施质量振兴战略。引导企业积极开展QC(质量管理)小组活动,鼓励企业运用先进工艺、技术、装备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稳定性,提升产品技术附加值。引导企业推广运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牵头制定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三是推动企业建立现代营销体系。组织企业、产品参加国际国内大型展销会,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及其营销网络,促进企业由生产制造向营销服务延伸。 4.进一步推进“两化融合”,强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企业研发、制造、管理、营销等环节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研发环节加快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技术,生产环节重点推广计算机辅助制造、集成制造、柔性制造等技术,管理环节推广资源计划、产品数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系统,营销环节支持应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新型商业模式。二是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品。引导和鼓励企业应用嵌入式系统等技术,实现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着力发展工业软件。培育发展一批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的软件开发企业,加快第三方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传统产业中制造业企业与软件企业结合的战略合作联盟力争超过5个。 5.进一步推进集聚发展,着力优化传统产业空间布局。围绕全市“一城一区一园一带一块”的产业开放格局,以龙头企业和特色产品为核心,结合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科学规划生产布局。其中,装备制造业全力打造以靖江新港园区、高港永安洲工业园等为载体,分工明确、错位竞争的船舶、海工产品及配套产业基地;以安泰、林海、泰隆等企业为主体的发动机、电机、减速机产业基地;以曙光集团为主体的采油成套设备及配件产业基地;以海陵数控机床产业集聚为重点的数控机床产业基地;以高港汽车产业园为核心,涵盖其他市(区)的汽摩零部件产业基地。化工产业以泰兴精细化工园区等重点化工集中区为载体,以泰州石化、中海油、梅兰集团、新浦化工等骨干企业为核心,全力打造泰州石化产业集聚区和泰兴精细化工园区。冶金产业以靖江经济开发区、兴化戴南园区等为载体,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特色的新型金属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食品产业则大力构建以兴化为重点的脱水蔬菜加工基地,以泰兴为重点的弱筋小麦和银杏系列产品加工基地,以兴化、姜堰、泰兴为重点的稻米加工基地,以海陵、泰兴为重点的肉、禽、蛋、奶加工基地,以高港为重点的植物油加工基地和快速食品加工基地。 6.进一步推进培大育强,积极培育传统产业中的优强企业。鼓励重点企业通过加快主题园区建设、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推进品牌建设等途径,不断壮大规模,培育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企业(集团)。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政策,在冶金、建材、纺织等行业鼓励支持重点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支持龙头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自己。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积极嫁接大企业大集团,为其协作配套。积极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主板上市、中小板上市和创业板上市并重,力争到2015年全市传统产业中有20家企业上市或进入上市辅导期。“十二五”期末,新世纪造船、新扬子造船、东方重工、华菱锡钢、新浦化学、兴达钢帘线、益海粮油、中海油气等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7.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切实提高传统产业绿色制造水平。实施严于国家、省要求的能耗和排放标准,严把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环评关。围绕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环节,加快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重点项目。推动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企业建设集能源生产、输配、消耗管控一体化的动态监控管理系统,提高二次能源利用率。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能源管理,对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企业进行能源审计。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工作,“十二五”期间力争每年有3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装备制造业大力构建与制造、回收、拆解相衔接的“再制造”产业链,冶金产业全面推行炉热综合利用和废水零排放技术,建材产业大力发展利用建筑渣土、生活污染物、工业固体废物等生产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技术,纺织、食品等产业着力推进“三废”的资源化利用。 8.进一步推进淘汰落后,大力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层次。实施落后产能淘汰计划,及时将国家、省任务分解下达各市(区),制订实施方案,落实到具体企业,充分发挥行政推动、市场倒逼、资源约束的作用,促使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建立健全推进机制,把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市(区)政府及市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范围,并实行问责制。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公告制度,落实差别电价等政策,倒逼落后产能退出。深入开展化工、印染、食品等行业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关停能耗高、污染重、安全隐患多的企业。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引导。建立传统产业升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监察局、科技局、mobile99365365_365bet正网注册_best365彩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商务局、国资委、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安监局、物价局、人行、银监局、供电公司等为成员单位,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形成上下联动机制,协调解决重大事项,开展督查考核,确保关键措施落实和目标任务完成。市政府每年初研究制定工作目标,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对各市(区)和市有关部门的工作成效进行督促考核,结果予以通报。组建以企业为主、政府部门为辅,并吸纳高校院所、专业中介机构等参加的行业协会,开展产业发展方向研究,整合各方面智力为传统产业升级服务。 2.构建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为项目实施、产品研发、专利代理、成果转化等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以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咨询团队,实现与政府部门及国内外信息机构的链接,加大信息引导力度。逐步建立新产品研发预登记和信息发布制度,避免低水平重复研发现象。 3.完善政策支撑。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促进产业升级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对传统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加大增值税转型、引进进口设备减免关税、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节能减排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的落实力度。制定地方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泰发〔2010〕15号),统筹安排使用相关专项引导资金,加大对传统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品牌创建、“两化融合”、节能减排等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土地供应政策,优先安排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用地指标。对列入国家、省产业升级计划的重点项目,积极帮助申报上争各类专项资金支持,各类行政收费予以优惠。 4.强化资金投入。坚持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辅,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运用资本运营、股权投资、金融信贷、吸引外资等多种渠道,为传统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争取信贷支持。深化银企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担保体系建设,更好地运用市场化手段配置、集聚信贷资源,以优质的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吸引各类资金投向传统产业,扩大优势企业、品牌产品的融资规模。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实施“百企上市培育工程”,力推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推进传统产业与资本市场全面合作。 5.实施人才战略。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激励政策,建立高校院所和企业之间人才双向柔性流动机制,完善以技术资本化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强化研发、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面向国内外两种资源,重点引进一批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的创新型领军人物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与研发平台,培养集聚一批科技骨干力量。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在岗技能培训制度,造就一批重点工种、重点工艺的高技能一线员工。 6.优化服务环境。加强传统产业运行监测分析,及时发布产业升级指导信息。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强煤电油运科学调度,为传统产业升级创造良好条件。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措施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各市(区)要认真做好本计划的贯彻落实工作,并结合实际研究制订本地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市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制订相应的配套措施,认真组织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