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苏政发〔2012〕94号)精神,更好地发挥气象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面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需求,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为全市推进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建设“三个名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总体目标
以泰州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服务工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和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科技支撑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满足气象服务需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全面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实现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气象现代化整体水平力争全省先进。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
建设现代气象综合监测网。根据现代气象业务发展和泰州气象服务实际需求,统筹建设全市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建设新一代气象卫星监测地面接收系统。泰州建成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兴化建设风廓线雷达一部。在五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建设双套地面气象要素自动观测系统,实现地面观测自动化。新建30个多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升级改造25个多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达到每个乡镇一套,较大乡镇2套,空间分辨率达到7公里左右。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完善兴化农业生态气象观测站,新建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10个、农业气象移动观测设备5套,在每个省级现代农(渔)业示范园区建设一个设施农(渔)业小气候自动观测站。根据生态名城建设需求,建设雾霾等近地层大气成分观测系统2—3套、大气电场监测站10个、闪电定位观测系统5套、能见度观测系统10套、实景观测站20个。建设移动应急气象台。
加强气象信息传输和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加快升级改造全市气象主干通信网络,优化局域网,提高气象信息的通信速率和效率,实现观测资料实时收集传输。提高气象资料融合处理能力,实现气象信息分级分类安全管理。建立市级气象装备保障中心,建成移动计量检定平台一套,提升气象装备综合保障能力,气象装备一般故障排除时间少于24小时。
(二)推进气象预报预测能力建设
加强现代气象预报系统建设。加快现代气象预测预报系统研发,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现代数值预报释用集成分析系统、乡镇及重点区域精细化气象预报平台建设。建立各类预报产品检验评估系统。
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度。开展基于数值预报产品释用的乡镇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加强强天气落区预报,努力提高台风、暴雨(雪)、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完善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开展短期定量降水预报业务,制作主客观相结合的72小时内逐6小时定量降水预报色斑图产品。到2015年,晴雨预报平均准确率达到88%,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平均误差小于1.5℃,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提高到20分钟以上。
(三)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加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市及各市(区)成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构,推进防御体系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延伸覆盖。市、市(区)编制分灾种、精细到乡镇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颁布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完善市、市(区)气象灾害防御预案,健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贯彻实施气象灾害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完善城乡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机制。
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及传播网络。贯彻落实《江苏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苏政办发〔2012〕220号),市、市(区)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机制,建立包括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内的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发布与信息共享平台,健全电视频道、广播电台和手机短信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流程。在镇、村(社区)、学校以及车站、交通要道、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场所的显着位置,新建和整合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700块,增强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覆盖面超过90%。
提高公众气象服务能力。开发多样化、精细化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发布与生产、公众出行、健身、医疗等日常生活相关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和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加大气象科普宣传力度,建设功能齐备、苏中一流、全国有影响的泰州气象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提高气象知识普及率。到2015年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85%。
强化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围绕泰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业现代化气象服务需求,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深化以农业保险为载体的气象灾害减灾避灾工作,完善市、市(区)、镇(乡)、村四级服务网络,拓展减灾避灾服务平台功能。各镇(乡)明确1名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分管负责人,在镇(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增挂气象信息服务站牌子,并增设1—2个“气象兼职岗”,负责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工作,乡镇均建有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以村级“四有一责”建设为依托,加强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加强以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农业保险协保员和民政灾害信息员等为主体多员合一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市、市(区)给予气象信息员一定工作补助,建立优秀气象信息员考核奖励制度,工作补助和奖励经费列入所在市(区)财政。在全市建设15个气象为农服务科技示范基地。
加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紧密结合泰州实际,大力提升交通气象、城市气象、旅游气象、能源气象、环境气象等专项服务能力,努力建成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专项气象服务系统,开发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产品。
(四)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气象科学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重点开展气象灾害预警、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精细化天气预报、气候变化影响评价与应对等方面的攻关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健全气象科技项目立项、成果管理、经费投入、创新激励、人才交流等机制,增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
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健全气象人才引进、聘用、交流、培养工作机制,着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支持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工作交流和学习进修,全面提高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实施高层次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将气象科技带头人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工程培养计划。
(五)完善气象科学管理体系
加强气象依法行政。加快气象法规规章的配套制度建设,努力实现气象活动法律制度全覆盖。建立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的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加强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发布与传播、防雷减灾和施放气球等社会管理职能,提高气象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推进易燃易爆等重点行业防雷装置安全检测,重点行业防雷设施检测率达到100%。
强化气象事业科学管理。各地要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保障其充分发挥为社会公众、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积极完善与气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优化机构配置,明晰职能职责,改进工作流程,提高气象科学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县级气象机构组织开展气象基础业务、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的职能定位,全面融入当地政府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
(六)优化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市、市(区)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和基层台站的建设和改造,建设与现代气象业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的新型气象台站,提高基层气象业务服务社会的承载能力。加强台站气象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基层台站气象文化内涵。
做好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各地要按照国务院《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要求,加强对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编制实施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将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发改、规划、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机构和推进机制,将气象现代化建设纳入重点目标,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积极实施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五大类十六项指标任务,确保到2015年按时保质实现泰州市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见附件)所定各项指标。
2.加强政策支持。完善与现行气象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地方气象事业补助经费与中央财政列户经费配比达1:1;省级重点项目资金地方财政投入按上级要求配套落实,并做好市、市(区)两级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重点项目的经费安排,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3.加强督查考核。各级政府要将气象现代化建设作为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进行重点布置、落实、检查和考核。各市(区)政府要将气象现代化建设重点工作纳入对乡镇和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扎实有效推进。
附件:泰州市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
泰州市人民政府
2013年2月20日
附件
泰州市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
指标名称 |
单位 |
权重 |
2015年 目标值 |
2011年 现状 |
一、气象观测 22 |
||||
1.气象观测网建成率 |
% |
7 |
90 |
65 |
2.气象观测自动化率 |
% |
6 |
90 |
50 |
3.观测信息传输时效 |
分钟 |
4 |
≤3 |
10 |
4.观测环境综合评分 |
分 |
5 |
≥85 |
80 |
二、气象预报 26 |
||||
5.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 |
% |
8 |
≥83 |
80 |
6.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 |
% |
8 |
≥80 |
76 |
7.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时间 |
分钟 |
5 |
≥20 |
0-15 |
8.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 |
% |
5 |
≥70 |
60 |
三、气象服务 24 |
||||
9.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 |
% |
7 |
≥90 |
87 |
10.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备率 |
% |
6 |
80 |
66 |
11.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程度 |
% |
4 |
80 |
60 |
12.气象服务满意度 |
% |
7 |
≥88 |
84 |
四、气象科技 14 |
||||
13.科技成果转化率与投入比重 |
% |
7 |
80 |
55 |
14.气象科技人力资源水平 |
% |
7 |
85 |
70 |
五、支持保障 14 |
||||
15.地方与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比 |
% |
7 |
100 |
50 |
16.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达标率 |
% |
7 |
95 |
80 |
抄送:市委各部委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市检察院,泰州军分区,驻泰各单位。
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2月20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