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泰州市质量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
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泰州市质量发展规划(2015—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实施。
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3月26日
泰州市质量发展规划(2015—2020年)
前 言
质量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是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的基础,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撑。质量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也是我市建设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必要条件。不断提高全市整体质量水平,是实现我市“十二五”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主要任务,也是增强产业核心竟争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推动全市质量总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根据国务院颁发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市政府2014年第18次常务会议通过的《泰州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方案》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质量发展现状及形势分析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自2011年启动质量强市工作以来,不断加大质量工作宏观指导力度,扎实开展,深入推进,形成政府加强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一)宏观质量管理不断加强。全市初步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多方互动的良好局面。各市(区)都把质量强市(区)工作作为提升区域质量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相继开展质量强市(区)活动,且纳入政府绩效目标考核。积极引领企业贯彻卓越绩效标准,积极探索与国际管理标准接轨,泰州市和海陵、姜堰、兴化相继设立市(区)长质量奖。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荣获2013年第二届省(政府)质量奖称号,江苏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荣获2014年第三届省(政府)质量管理优秀奖。此外,有6家企业获泰州市市长质量奖,2家企业获苏浙皖赣沪华东五省市质量管理先进单位,23家企业获省质量管理奖、服务质量奖,2家企业创成省卓越绩效孵化基地等,全市质量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整体质量水平稳中有升。近三年全市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都在95%以上,其中2014年合格率达95.02%。重点产品质量保持稳定,全市食品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药品抽验合格率稳定在100%。全市未发生区域性严重产品质量问题。积极推进绿色施工创建活动,全市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发放率95%、一次交验合格率97%。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提高,生态城市创建不断推进。根据省质量协会近年来组织的对全省旅游、教育、餐饮、公交、超市等八大行业顾客满意度问卷调查分析,我市处于基本满意水平,其中旅游、超市、餐饮、公交等行业服务质量明显改善,服务业质量发展趋势总体不断向好。
(三)品牌创建工作成绩显着。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9个、中国驰名商标31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个,“中华老字号”企业1家,江苏名牌152家企业200个产品,江苏着名商标225件,江苏省重点培育国际知名品牌企业16家,省优质产品示范区2个,76件商标获得了马德里国际注册。建成国家级检测中心2个,省级检测中心6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院士工作站2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6个;建成国家、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88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自主创新支撑体系,我市已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并连续5次入选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四)标准化战略稳步提升。农业领域培育创建了兴化香葱、靖江香沙芋等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5个。全市有效期内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527项,获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89家,位居全省前列。目前已有80家企业牵头或参与272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其中泰隆减速机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市首家设立全国减速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的企业,江苏河海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家承担起草《化妆品用纳米二氧化钛》国际标准工作,掌握了行业“话语权”。服务标准化步伐不断加快,有6家单位承担国家和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
(五)质量人才队伍持续壮大。通过大力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和组织参加国家质量专业人员资格考试,拥有了一批质量专业技术和质量管理人才队伍,全市有近500名质量专业资格人员,180名企业质量负责人参加了省级首席质量官培训并获资格证书,近130家企业设立了首席质量官职务岗位,为质量强企提供了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
(六)质量平安建设有效推进。目前全市企业已有550家获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800多家获食品生产许可证,280家获得“3C”认证。围绕经济发展重点、社会关注热点、群众利益焦点,各地坚持专项检查、打假治劣和区域整治相结合,开展了食品添加剂、药品等专项检查,加大对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的监管。全面推进“诚信泰州”建设,12315、12365等消费维权、打假举报的网络平台加快延伸,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得到有效遏制。
我市在质量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企业主体责任意识还不够强,质量总体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建设工作机制有待继续完善,完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质量发展任务还需继续努力等。“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是我市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实施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对质量工作提出了更系统、更全面、更细致、更深入的要求,特别是我市面临“资源土地匮乏、环境负荷加重”发展瓶颈,必须要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把推进实施质量强市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一条具有泰州特色的质量发展之路。
二、质量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从强化法治、落实责任、加强教育、增加全社会质量意识入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推进质量强市,努力创成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质量总体水平显着提升,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质量成果惠及全市人民,质量强市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市内主导产业和产品的质量整体状况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产品质量一流的优势企业、产业集群,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着提高,“康泰之州、富泰之州、祥泰之州”成为我市质量发展的独特品牌。
1. 产品质量。到2017年,产品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先进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显着提升。提升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化工、轻纺等先进制造业企业标准化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生产率达到95%以上;培育一批驰(着)名商标、名牌和“老字号”产品等,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以上。围绕建设壁纸产业集聚区、汽车部件产业集聚区、石油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数控机床产业集聚区等工业板块及工业园区,培育2—3个省级区域名牌;医药、不锈钢、减速机及小提琴等区域优势产品以地方政府牵头争创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在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主导制定或者参与制定一批国际先进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培育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
——企业质量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国家、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10家,国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0家以上,国家博士科研工作站22家。全市科技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提高到2.5%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科技进步综合实力在全省位次有显着提升。
——大中型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显着提高。积极推广《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培育一批优秀企业争创各级政府质量奖。全市在500家企业中开展《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深化培训,在200家企业中大力导入卓越绩效经营模式,争创中国质量奖企业1家、省政府质量奖企业2家和泰州市市长质量奖企业10家以上;4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关键质量岗位基本实现质量人员持证上岗。
——小微企业质量管理基础得到强化。小微企业依法依标组织生产或者服务,大力实施5S现场管理,有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有条件小微企业应用卓越绩效模式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关键质量岗位逐步实现质量人员持证上岗;质量检测能力基本满足市场发展需要。
——采标工作继续争先。全市工业产品采标率达95%,累计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达到800项,制(修)订或者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分别达到4、131和170项,力争在我市新设立国际、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组)达1个以上。
——产品监督抽查质量保持稳定。省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95%以上,其中国家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90%以上。出口产品检验检疫合格率达到99%以上,国外通报的出口产品不合格率低于1‰。
——农产品和食品确保安全。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40%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三品一标”认证数达2800个。在食品生产企业中积极推行食品安全保证体系(HACCP)认证,提高质量保证能力。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7%以上,不发生食品质量安全严重事故,保持我市食品质量安全良好形象。
到2020年,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实测结果明显优于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强制性产品认证实现全覆盖,农产品和食品实现优质、生态、安全,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同类城市先进水平,较好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在重点领域形成一批质量一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泰州造”产品更具核心竞争力。
2.工程质量。着力提高建筑业的设计、施工和技术装备水平及质量水平。到2017年,工程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工程质量水平显着提升。市建筑工程项目中,大中型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者规范要求。市交通工程建设项目中,公路、航道、港口工程建设项目及其他交通建设和养护改善工程项目质量合格率均达到100%。全市建筑、交通和水利等工程建设质量努力实现零责任事故。力争每年新获国家奖项(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1—2项,省“扬子杯”优质工程10项以上。在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项目中,争创一批国家、省级工程质量安全品牌示范工程。
——工程质量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高层建筑、住宅建筑、交通设施、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工业建筑等重要工程领域拥有一批核心工程技术,工程中节能、环保、安全、信息、智能技术含量显着增加,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的新建工程达到100%。全面执行居住建筑65%节能设计标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住宅性能改善明显,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应用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到2020年,全市建筑工程质量整体水平全面提升。规范建设各方责任主体行为,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满意度显着提高,全面实施绿色施工工程,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在我国同类城市领先。
3.服务质量。到2017年,服务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主持或者参与制定一批服务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培育和建设省级以上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达到3个。金融服务、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会展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80;商贸、旅游、居民服务、公共服务等重点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75。
——金融服务业。不断加强金融服务机构网点及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金融系统服务标准化示范试点,增强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准确性。
——现代物流业。加快建成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的物流园区,逐步形成具有产业支撑功能和民生服务功能的物流供应链体系和产业集群,形成覆盖江苏、对接全国的货物集散中心功能框架。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打造省内重要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形成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自主品牌。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利用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的先发优势,加快信息化设施的建设,发展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和高速无线移动互联网,实现向下一代互联网的转型,争取全市光纤到户覆盖率达到80%以上,加快泰州打造“智慧城市”进程。
——会展业。精心策划高规格、高品质的高端会展,做优做强房博会、汽车展、医博会等一批品牌会展,提高会展服务水平。完善中国医药城会展中心配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华东地区有优势和影响的会展中心。
——商贸业。全市大中型商业服务企业全面实施GB/T19004国家标准,重点提升市区商业中心能级,建设新型商业中心,发展特色商业街,保护和振兴本地“老字号”品牌。以重点开发建设的新城中心区域为载体,规划建设形成集行政办公、商务、购物、文化娱乐、旅游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中心。
——旅游业。实施旅游品牌创建工程,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服务、投诉处理、应急处置、紧急救援、旅游保险、智慧旅游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溱湖湿地公园创成全国知名品牌,凤城河景区等4A级景区创成省服务名牌。强化旅游接待服务单位和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标准意识,推进旅游质量“红黑榜”公示制度,游客投诉处理和办结率达到98%以上,使我市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具上升潜力的旅游目的城市。
——居民服务业。以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等为重点,推进家庭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建设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及便利、规范的家政服务网络体系。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开展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等,提高服务标准覆盖率。推进物业管理等服务的专业化和品牌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行业自律能力和质量诚信意识明显增强。
——公共服务业。在供水、供热、供气、供电、医疗服务、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领域大力推广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培育一批省内知名的公共服务龙头企业和名牌服务项目。建设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点布局,推进城市公交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无缝对接。在公共汽车、客运出租汽车等行业实行“运营服务标准化”,积极推行GB/T 22484—2008客运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GB/T22485—2008客运出租汽车服务等国家标准。
到2020年,基本实现服务质量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重点服务行业实施GB/T19004国家标准,骨干服务企业和重点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用户满意度明显提高,打造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服务业品牌。
4.人居环境质量。到2017年,人居环境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饮用水水源不安全因素基本消除,达到相应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城市供水出厂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100%,重要水体环境质量以及主要河流水质持续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空气优良率天数高于全国同类城市平均水平;城市声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固体废弃物得到合理处置,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国家生态城市创建取得成效。
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全面控制,人居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群众生态文明意识显着增强,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确立;城市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我市基本成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宜居型城市。
三、工作重点
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立健全质量发展机制,全面提升产业、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着力保障质量安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大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坚持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和集群化的发展方向,完善产业链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自主创新,加快技术标准、品牌建设,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专栏1:我市优势产业质量发展任务 装备制造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推动产业链向新兴产业领域延伸。主要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达国内先进水平,成套装备的整机质量和可靠性大幅跃升;关键核心部件、基础件、加工辅具、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明显提升。同时,巩固并提升国家船舶出口基地水平,争创巨型集装箱船舶国际名牌,培育船舶制造企业自有品牌,并向多品种、大吨位、大容量方向发展。 生物医药化工产业:发挥新特药研发优势,扩大医药产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中药材研发水平,积极采用新技术,推动中成药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加快研发新型疫苗、诊断试剂等,做大做强高科技生物制药;加快化工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积极培育高分子化工、生物化工等精细化工业。 新能源产业:壮大产业集群,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升新能源技术和质量水平,光伏、高能电池、智能电网等关键装备技术、质量和可靠性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重点发展机械类、零部件类、印刷电路板类等电子信息配套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IT企业,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推动出口加工区物联网建设。 新材料产业:努力建成国内领先的新型金属材料、绝缘材料、纳米材料、氟材料、硅材料、高分子化合材料等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关键新材料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节能环保产业:以加强创新、提升效能为重点,大力发展高端、高效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努力建成国内节能环保重点装备和产品优势明显的地区,培大培强产业集群和品牌产品。 |
1.全面提升优势产业发展质量。以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和持续发展为主要任务,促进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重点工业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明显提高。
2.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质量。以质量、效益为中心,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促进资源、要素向强势、优势企业聚集。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综合运用生产许可、市场准入、强制性认证认可等质量手段,进一步提高“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能耗、排放、技术、安全等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生产能力,能源资源有效利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3.加快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质量。围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点发展需求为导向,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及时转化为标准,形成一批以我为主的技术和产品标准,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质量水平与国际国内同步发展。坚持统筹规划、服务超前的原则,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园区)配套服务、科研、检测等要素保障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国家级和省级重大产业基地。
4.整体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建立产业创新发展体系,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快新产品研发,加快由模仿创新阶段向自主创新阶段转化,优化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构建产业标准化体系,优势产业规模工业企业“采标”比重达到95%,产业骨干企业要积极争取成为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主导,增强应对国际、国内技术标准竞争的能力,占领产业制高点,提升产业话语权。培育品牌创建体系,实施政策引导、政府激励,完善名牌和政府质量奖制度,打造品牌创建示范区、示范带,加快“品牌泰州”建设。
专栏2:质量对比提升活动 “十二”至“十三五”期间,全市要在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对重点企业分类分层次开展质量对比提升活动,通过与国内外优秀企业和知名品牌产品进行对比,在管理、技术、质量、市场绩效等方面,树立标杆,寻找差距,分析原因,制定改进和攻关方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质量提升和赶超,树立各产业领域质量标杆。要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全面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强化质量管理,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树立好“泰州造”企业标杆形象。 |
(二)大力提升产品质量
坚持从源头抓质量,强化质量过程控制,落实质量管理和监督责任,强化行政执法和责任追究,提高制假售假违法成本,严防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质量安全事件,大力提升产品质量整体水平。
1.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1)强化企业责任体系建设。严格企业对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企业法定代表人对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企业要完善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关键工序控制、出厂检验到市场销售的全过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切实杜绝不合格产品出厂销售。企业必须履行对社会的质量安全责任,切实履行产品修理、更换、退货及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依法承担质量安全损害赔偿责任。
(2)夯实企业质量管理基础。推动企业完善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关键工序控制、出厂检验、包装、运输、储存到市场销售的全过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严格关键环节质量控制,严格质量检验检测,推行科学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比对、降废减损等活动,有效控制质量波动,减少质量损失。要把技术创新作为提高质量的有效手段,年度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5%以上,提高产品质量,增强质量竞争力。规模以上企业要有一批质量、计量、标准化专业技术人员,名牌企业、特色优势产业骨干企业要有一批质量工程师、注册计量师。
(3)加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企业价值观,培育以用户、消费者为关注焦点的质量理念,实施以质取胜的生产经营战略,加强道德建设,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树立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珍视质量信誉,自觉抵制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2.加强质量监督管理
以提高产品可靠性为目标,以确保质量安全为底线,加大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力度,促使质量安全管理从被动防范向主动控制转变,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安全消费的市场环境。
(1)严格市场准入,强化源头控制
一是严把准入关口。对依法需要取得许可证照或者需要经过强制认证的企业,要依据法定条件和要求,对其生产条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或工艺等进行严格把关。凡不符合法定条件和要求的,坚决不予许可。
二是实施强制退出。对已获得准入资质的企业,要重点加强实际运营绩效、安全、质量诚信等动态监控与考核。对不能持续满足许可条件和要求、整改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依法强制退出,撤销相关许可。对存在违法行为的,坚决依法查处。
三是严格质量从业人员资格管理。进一步严格关键质量岗位专业人员的资格管理,确保关键岗位人员质量保证能力。依法应取得相应资格而未取得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对已依法取得相应资格的从业人员,加强注册管理和继续教育。依法加强对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资格审查,将是否存在不良诚信记录、违法违规行为作为审核企业准入条件的重要内容。
(2)严格监督管理,加强风险防范
一是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完善质量安全问题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的风险管理工作机制。及时掌握质量安全信息,加强风险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对质量安全的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加强对潜在性、普遍性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提升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是实施分级分类监管。结合生产许可、质量信用等级评价、风险管理等工作,创新质量监管方式,建立分类分级监管制度。针对不同类级的企业,实施激励、预警、惩戒、淘汰等差别监管,真正发挥分类分级监管的有效性。
三是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推动企业加强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建设,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落实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逐步实现产品质量追溯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四是严格问责制度。对因企业违法违规造成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依法对违法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实施必要的处罚和问责。对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对在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中存在失责行为的监管部门,追究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相应的监管责任。
(3)突出重点领域,确保质量安全
一是产品质量安全。高度关注民生和安全,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充分利用新技术、信息化手段和科学的方法,加大对产品质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格对特种设备生产源头、使用环节和检验环节的监管,加快构建特种设备安全多元共治工作格局。
二是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积极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以农业投入品监管为重点,确保生产、流通、使用全程安全可靠。加强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不断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制度,加强食用农产品和食品质量检测及追溯体系建设,完善食用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坚决打击无证生产食品、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非食用物质生产食品等违法行为。
三是流通市场安全。针对消费者反映集中的商品、服务消费热点问题,加强行政执法。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依法查处商业欺诈、商业贿赂、限制竞争等违法行为,探索运用电子数据取证等网络技术手段,打击传销行为。建立商品质量问题发现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不合格商品退市机制,建立健全商标保护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和新媒体、新领域广告的监测监管,将无证无照经营监管纳入城市疏导制度。
(三)大力提升工程质量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全面增强建筑、交通、水利等工程的实用性、安全性,耐久性,提升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的满意度,重点工程质量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1.完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贯彻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和监督制约体系建设,重点抓好施工企业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市和市(区)二级工程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工程质量激励机制、工程参建各方监督制约机制、工程质量投诉举报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对工程质量的监督作用。
2.加强工程质量监管
严把工程建设进场材料质量关口,建立和完善进场材料采购、验收、检验、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杜绝不合格建材进入施工现场。落实工程质量强制性标准和施工技术规程、规范,优化工程技术方案。强化对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图审、施工、检测和监理等全过程监控及单位资质的管理和行为监督,强化工程质量通病治理,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质量责任,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切实抓好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加强工程抗震设防,增强保障性住房、校安工程、医院、大型公共建筑等抵御地震灾害能力。全面推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提高住宅工程整体质量水平。
3.推进工程质量技术创新
大力推进建设工法开发应用研究,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建筑节能新技术,努力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和工程科技含量,力争全市重点工程质量达到省内或国内先进水平。建立完善工程质量创优激励机制,积极开展国家“鲁班奖”、省“扬子杯”和泰州市建筑优质工程争创活动,打造一批优质工程和工程建设品牌企业。
(四)大力提升服务质量
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新兴服务业创新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均衡发展,农村服务业协调发展,将我市打造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优秀旅游目的地。力争到201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
1.健全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贯彻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1—GB/T19001),重点服务业积极导入《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GB/T19004)。引导和鼓励服务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服务业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在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旅游、医疗卫生、邮政通讯等重点领域开展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评价试点,建立顾客(用户)满意度评价体系,建立完善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行业比对、行业监督等制度。
2.加强生产性服务业质量管理
加强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电子信息、科技和咨询、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管理,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建设。重点推进现代物流、金融、商贸等标准建设,培育8家以上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步形成综合管理与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标准化管理服务体系。
3.加强生活性服务业质量管理
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教育、医疗卫生、通信、广播影视、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不断夯实服务标准、服务人才、服务管理等基础工作,推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餐饮、宾馆等传统服务业,推动全市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上档次、上水平。
4.加快服务品牌建设
支持名优服务企业以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在全国、全省具有影响力的龙头服务企业和企业集团,输出品牌服务,发挥示范效应,提升区域和行业整体服务质量。大力支持创建自主品牌,积极推进营销和管理创新,加强对名称、标志、版权等无形资产的开发保护,逐步培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扩大服务外包,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形成外包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旅游、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五)大力提升环境质量
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为统揽,以深化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为抓手,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以加大投入和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为手段,防范环境风险,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构建生态泰州。
1.推进总量减排
严格执行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和方针、政策,加快构建和完善污染减排标准化体系,逐级分解落实减排目标任务。加强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建设,夯实总量减排基础性工作。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环境监管,强力推进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工作,并实行总量减排“一票否决”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扎实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
2.加强污染防治
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专项整治,加强重点流域的污染防治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提升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环境监管。认真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总体要求,加强对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加强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执行监督,充分发挥排污许可证在环境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按照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省政府《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深入开展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等各类污染物综合治理。
3.严格环境质量管理
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抓好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加强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处置、转移各环节监督管理,落实危险废物管理制度。持续开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群众健康”等环保专项行动,积极构建环境安全工程。加强饮用水源环境监管和污染源现场监管,依法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4.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继续开展生态创建活动,推进生态市(区)创建。深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配合开展“农村环境清洁行动”,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进一步加强林业、植被、湿地等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努力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生态质量的稳定和持续改善。
(六)重大质量工程及项目
集中抓好技术标准、检测能力、质量风险管理、质量信息化和质量诚信体系等基础工程及项目,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增强质量发展能力,为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标准化示范工程
加大各领域标准化试点示范力度,着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充分发挥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全市标准化应用和管理水平,带动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传统产业改造,现代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专栏3:标准化示范重点领域 农业:以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为主要示范载体,以推广省工节本增效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农机技术等为重点,建设国家、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40%。 工业:积极探索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园区、产业园区、产业集群标准化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组织企业开展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和开展低碳经济研究等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推进企业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争创工作。 服务业:积极推动服务标准的贯彻实施,推进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观光旅游等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商贸流通服务标准化试点、餐饮娱乐服务标准化试点和社区服务标准化试点。 社会事业: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物业管理等领域为重点,积极探索在公共服务领域推行标准化试点示范,推动相关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
2.技术检测体系建设工程
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和区域产业发展,以促进检验检测机构做大做强的思路为指导,按照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和支撑园区建设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减少重复建设,实现检验检测机构优化整合,转企改制基本到位,最终建立市级产品检测中心体系,从而形成省内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产业质量技术支撑工程,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
(1)建立健全农产品、食品和药品质量检测体系。以全面提升农产品和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为核心,建立健全以市级检验机构为龙头,市(县、区)级检验机构为骨干,企业检验机构为基础,社会中介组织为补充,层级分明、重点突出、全面覆盖、保障有力的农产品、食品(含保健品)和药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强资源交流,减少重复建设,协调发挥好各食品、药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安全检测、风险分析与预警和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的作用。大力提升食品、药品企业检验检测机构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其检验把关、风险预警和科研创新作用。
(2)建立健全工程质量检测体系。以围绕中心、服务经济,促进发展、开拓创新为原则,建立健全建设、交通等行业布局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高效和科学准确的工程质量检测体系。强化资源、品牌、技术、人才合作,建立工程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或省级重点实验室,不断提升工程实体检测能力和水平。
(3)建立健全环境质量监测体系。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确定环境监测点位的布设数量、位置、功能,优化调整市控环境监测网络布局,增加环境监测点位的覆盖面,设立环境质量评价、考核、预警点位。加快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实现市(县、区)级站能监测、市级站能应急的目标。
(4)建立民生计量检定(测)体系。加强对水、电、气等公共服务部门计量设备检定(测)和人才培训考核,加快能源计量监测中心建设,严格实施民生计量的监督管理,确保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
3.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工程
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工程、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风险监测力度,做到对质量安全风险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防范或减少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1)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机制。建立以市级质量安全信息综合控制平台为中心,生产消费一线信息节点为基础,网络监测为载体,部门投诉举报平台为补充,检验检测机构为支持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络,有效整合风险信息资源,推进全市统一的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信息体系建设。
(2)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通报制度。加大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力度,建立多部门合作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组建不同行业质量管理及技术专家组成的评价队伍,对食品等重点产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风险预警等级,对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提出处置意见。实施质量安全风险定期报告制度,有关监管部门定期向政府书面提交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报告。及时向社会公众报告质量安全状况,维护公众质量安全知情权,提高质量安全群防群治能力。
(3)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风险快速处理机制。把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纳入各级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综合利用政府应急管理手段,加强质量安全风险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由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质量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制度和安全风险快速处置机制,完善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体系。制定风险应急预案,组织开展风险处置演练,防止个别风险转化为普遍风险。
(4)建立质量安全社会救济机制。把质量安全社会救济纳入政府社会管理内容,积极探索实施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质量安全社会救济机制,推行以侵权责任赔偿为主的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引导企业、行业协会、保险公司以及评估机构开展合作,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互利共赢,防止质量安全风险转化为社会风险。完善产品维修、更换、退货质量责任制度,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5)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开展“质量月”、“计量日”等活动,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信息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质量安全特别是食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积极发挥社会团体、协会、学会和专家学者的作用,鼓励新闻媒体积极参与质量监督、质量宣传等工作,畅通公共参与途径,增强全社会质量意识,普及公众质量安全基本知识。
4.质量信息化工程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建立覆盖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公众的质量公共服务监管信息平台。
专栏4:质量信息化建设重点 质量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由政务网、互联网、物联网等组成的质量监管基础网络,提高质量信息的应用水平和受益面。 质量信用信息综合数据库:建立跨部门的质量信用信息资源联合目录,整合质量、资信、税收等各领域的质量信用数据,搭建公益性的多元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质量溯源体系:建设覆盖产(商)品质量生产者、经营者、监管者、消费者的全员参与系统,保证产(商)品信息的可追溯,实现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缺陷产(商)品快速召回。 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应急处置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覆盖全市、互连互通、整体联动的产(商)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增强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标准信息平台:整合全市标准信息资源,构建覆盖全市的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和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出口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与省WTO/TBT中心互联互通的应对体系。 |
5.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工程
以提升质量诚信水平为目标,以质量信用信息的发布和应用为手段,以健全企业质量档案为基础,以完善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为重点,以建立企业质量信用制度为核心,以加强质量信用监管为保障,努力营造“诚实经营、以质取胜”的市场环境。
(1)健全质量信用评价机制。建立以企业质量信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质量评价体系,搭建以企业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以物品编码为溯源手段的质量信用共享应用平台。建立社会中介组织、检测机构信用评价机制,加强社会中介组织、检测机构信用评价管理。
(2)健全质量信用激励机制。推动质量信用管理联动,实施质量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完善信用奖惩制度。定期发布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诚信信息,建立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公布失信企业、失信中介机构和失信检测机构名单,引导社会舆论和投资消费。推动银质合作,把质量信用纳入银行信贷信用评价体系。
(3)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充分发挥12315、12365等投诉热线的作用,畅通消费维权和质量投诉渠道,支持和鼓励消费者依法开展质量维权活动。建立社会质量监督员制度,完善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积极推进社会性质量仲裁检验和质量鉴定,加大对质量信用的司法介入力度,有效维护消费者权益。
6.质量人才建设工程
(1)加大质量人才院企合作共建。要加强质量人才培养和选拔,采取企业与高等院校、咨询机构共培,包括“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多途径培养质量相关专业人才。要整合质量技术、专业和人力资源,系统培养质量检验、计量检测、标准化技术和特种设备安全检测等应用技术,以及质量管理、质量安全、质量监督、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等完整学科体系的质量技术专门人才,打造质量人才教育培养和技术研发高地。
(2)加强质量职业培训。完善质量人才教育培训体系,规范质量教育培训机构,健全注册计量师、注册设备监理师、质量工程师等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完善质量关键岗位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质量培训,强化员工操作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作用,对实施质量发展规划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统筹和指导,组织制订并实施年度行动计划,督促检查本规划的贯彻落实。各地、各部门和单位要按照本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将质量工作纳入本地、本部门和单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制订相应的工作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以确保质量发展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二)建立长效机制。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为主、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完善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责、监管部门承担监管责任的质量责任体系,充分运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维护质量安全,促进质量发展。完善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机制和协调推进机制,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质量安全工作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三)完善配套政策。各地要根据工作需要加大对质量工作的投入和经费保障力度,市发展改革、财政和科技等部门将质量保障和质量发展的项目建设纳入重点支持范畴,鼓励银行、保险和担保机构加大对质量奖、名牌产品和驰(着)名商标、“老字号”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产业、环保、金融、财税等政策措施,确保本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得以落实。
(四)强化检查考核。将质量指标,尤其是质量安全约束性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切实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直接责任人和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强化约束性指标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引导全市健康有序开展质量强市(区)、质量强业、质量强企活动。市政府组织对各地、各部门和单位质量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并对质量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对工作措施不力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对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依法追究责任。
抄送:市委各部委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
市检察院,泰州军分区,驻泰各单位。
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3月26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