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文件 市政府关于印发泰州市文化名城建设“十三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mobile99365365_365bet正网注册_best365彩票

<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市政府关于印发泰州市文化名城建设“十三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7-10-31 10:11 浏览次数:
        • 文 号:泰政发〔2017〕165号
        • 发文日期:

        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泰州市文化名城建设“十三五”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泰州市人民政府

                                2017年9月12日

          

          泰州市文化名城建设“十三五”专项规划

          

          为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根据《江苏省文化厅“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江苏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版权)“十三五”发展规划》《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泰州市委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实施意见》,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全民道德素养不断提升。核心价值引领深入有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泰州落地生根,泰州做法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家经验之一。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组织文明创建活动评选,深化服务品牌建设,成功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公民道德建设切实加强。扎实开展“美德善行”系列活动,不断深化“道德讲堂”活动,陆续推出张云泉、陈燕萍、徐勤生、杨向明、胡方斌等一批重大先进典型,“泰州典型”群像现象逐步形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加快健全。建成并开放市文化中心,大力开展省级村(社区)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试点,现有各类文化馆(站、室)超过2000家,市、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网络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断优化。积极推进“总分馆制”和“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完成1061个农家书屋书目更新,全市“三馆一站”全部实行免费开放。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定期举办靖江文艺节、泰兴银杏艺术节、兴化板桥艺术节以及海陵“梅兰芳菲”、高港“大江放歌”、姜堰“激情三水”等文化活动,持续办好“百姓”系列文化活动,精心组织“胡瑗读书节”,“书香泰州”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靖江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市共有15个乡镇创成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乡镇,4个市(区)创成省级以上群众文化先进县(市),其中泰兴市被评为全国群众文化先进集体。

          历史文化保护成效明显。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加强。顺利完成泰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兴化影山头遗址、蒋庄遗址分别入选省“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姜堰天目山遗址被列为省首批8个“大遗址”,全市新增学政试院、日涉园、泰兴黄桥战斗旧址、兴化上池斋药店等4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化市沙沟镇成功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泰兴市黄桥老街获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成功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非遗传承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共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4项、代表性传承人81人,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40项,其中国家级7项,泰州盆景研发中心入选首批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历史建筑修缮复兴工作深入推进。兴化金东门、姜堰北大街、泰州钟楼巷等修缮开发成效明显,泰州稻河古街区、高港雕花楼景区等建成开放。

          城市文化对外影响力持续扩大。文化精品创作深入开展。电影《我的影子在奔跑》《国徽》《哺乳期的女人》、淮剧《李斯》、歌舞剧《银杏花又开》、歌曲《同心唱响中国梦》《三十六垛上》等一批带有鲜明泰州烙印、本土优秀人才创作的文艺精品陆续推出,并在全国、全省重大赛事活动中屡获大奖。特色文化品牌魅力不断彰显。深入挖掘各类文化资源,重点打造“梅兰芳戏曲文化”“水城水乡地域文化”“革命老区红色文化”“里下河风情文化”品牌,文化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优秀地方文化影响力持续增强。着力强化对外交流,选送“非遗”传承人、民间手工艺者出国(境)访问,泰州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得到充分展示。

          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政策支持作用不断加大。设立市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到2015年末,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19.57亿元,占GDP比重3.24%,分别比2011年增长294%、193%。园区建设力度不断增强。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高港装饰壁纸产业基地、泰兴乐器制造产业园等“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深入推进,全市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组织文化企业参加全国性知名文化产业展会,举办全市文化产业产品展示会,全市共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5家。

          (二)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围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作出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更高要求,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文化工作具有深远影响。作为“五位一体”建设中的关键一环,文化建设在“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尤为重要,无论是文化发展的体系建设,还是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的融合发展、居民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都将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倾注强大动力。“十三五”时期,是泰州经历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动力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泰州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阶段。随着泰州城市综合实力和地位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发展道路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泰州文化名城建设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面对新的形势,在充分认识取得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泰州文化名城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城乡区域文化发展水平还不均衡,文化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不高,艺术产品还存在一些短板,文化队伍总量和后备力量不足,文化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不够健全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按照“围绕三强两高,建设文化名城”总体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主动力,以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工程为主抓手,突出社会效益首位意识、惠民利民根本主旨、融合发展基本思路、文化建设多元机制,加快把泰州建设成为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市,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打造“康泰、富泰、祥泰”融为一体的文化名城,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泰州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先进文化引领,突出社会效益首位意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全市人民共有精神家园。正确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突出融合发展多头并进。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文化名城建设始终,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统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推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推进文化与互联网、科技、金融、旅游、城市建设等相关领域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

          ——坚持群众主体地位,突出文化惠民利民主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切实关注和改善文化民生,集中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引导,突出文化建设多元发展机制。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把工作重点放到规划政策制定、体制机制创新、市场规范监管等上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鼓励和规范社会各界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文化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文化建设管理体制,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形成多方共建的强大合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文化名城建设的主要目标:

          ——核心价值观引领更加有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认知践行,“美德善行”系列活动不断深化拓展,市民文明素质显着提高,全国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扎实推进。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现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0.16平方米以上,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程度达到85%以上,公共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达到90%以上,居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0%以上,争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市。

          ——文化传承创新更加自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历史文化资源得到系统梳理研究,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利用,泰州独特文化魅力得到彰显。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率达到80%。博物馆、纪念馆每年举办展览100场以上,年均接待参观者数量500万人次以上。

          ——艺术创作更加繁荣。文艺创作规划引导更加科学,文艺作品创作资助政策更加完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重点投入剧目不少于5台,省级以上获奖作品40件,争创一批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优秀广播电视栏目和节目,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上取得新突破。

          ——文化产业实现更好发展。文化产业结构布局明显优化,新兴文化业态占比达60%,到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建成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引进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文化项目。

          ——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更加健全。进一步推进文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维护文化市场秩序,推动全市文化市场有序繁荣发展。

          ——文化对外传播更加有力。文化开放体系和开放格局更加完善,培育一批对外文化交流品牌、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到2020年建成1—2个具有影响力的省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扩大泰州文化对外传播力影响力。

          ——文化体制改革更加深入。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互联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丰富和壮大文化市场主体,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和法规,将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向深入。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着。进一步完善文化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形成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各类文化人才基本齐备、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城乡文化队伍充满活力的良好局面。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知认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充分依托各类文艺作品、群众性文艺活动和网上传播平台,进一步推动宣传教育向各类媒体、各类公共空间、各类宣传文化阵地、各类人群全面覆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知认同,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全面深化美德善行系列活动。更高水平建设美德善行促进会、基金会和美德善行榜、美德善行网上平台、美德善行展示馆以及道德讲堂等阵地平台,建成一批美德善行教育基地、主题公园(广场)。建立美德善行精品故事库,大力推进美德善行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广泛开展美德善行征文比赛、朗诵比赛、书画比赛、文艺汇演等系列活动,在全市上下形成让美德内化于心、让善行外化于行的生动局面。

          强化精神文明创建的核心价值引领。坚持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引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立健全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制度准则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紧密联系起来,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提升区域文明程度与市民文明素质,确保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深入开展“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评选表彰活动,选树一批立得住、传得开,能教益、暖人心的“泰州典型”群像,更好地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二)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水平和服务供给能力。围绕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加快推进市、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送图书、送戏、送电影、送展览”下乡活动,每年送图书10万册、送戏500场、送电影20000场、送展览40个,不断扩大优质文化资源的受众面。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在行政区划调整、村镇规划、新建和改造居民小区中合理布局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统筹基层文化设施资源配置,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整合力度。到2020年底,每个村(社区)设立1个达标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含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村广播室等)。推动靖江市渡江战役东址文化公园、靖江市文化中心、泰兴市美术馆、泰兴市凤凰文化广场、黄桥战役纪念馆改造工程、观道博物馆、兴化市综合文化中心、姜堰区美术馆、天目山遗址公园建设。到2020年,全市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不少于1600平方米。深入推进有线广播电视通组入户工程,加快实施双向化改造和有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整转工程,有线广播电视双向化用户率达60%以上,数字化整转率达88%以上。

          有效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深入推行“文化惠民券”工程,进一步完善“文化惠民券”的发放和使用办法,提高惠民实效。注重发挥文化惠民活动的宣传教育引导功能,在节目创作排演中融入中国梦、市重大决策、五个文明建设成果、美德善行典型等重要主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大幅提升公益文化单位服务水平。创新理念思路,不断提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四大馆”服务水平,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全面推行图书馆总分馆制,整合全市图书资源,实现市、区、高校图书馆通借通还“一卡通”,到2020年农家书屋与县级图书馆通借通还、资源共享覆盖率达90%以上;加强城市图书馆分馆布点,支持实体书店建设,开设一批“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省级、国家级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全面推开图书馆分馆建设;增加各级图书馆购书经费,鼓励个人、社会力量捐赠图书,图书馆藏书量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推动运用“泰州掌上图书馆”手机移动阅读APP。提升博物馆文化教化作用,在泰州博物馆率先实施馆藏精品数字化工程,建设智慧博物馆、泰博体验馆,开发一批文创产品;加强馆际交流,邀请全国知名文物展走进来,组织泰州特色文物展走出去。创新文化馆服务模式,试行文化馆总分馆制,采取“以需定供”“以需定人”“以需定投”的服务配送模式,各级文化馆全年培训群众不少于500人,举办各类专题演出不少于60场。提升美术馆艺术层次,加强馆际互动,推出更多高层次书画美术展览,泰州美术馆每年举办各类展览不少于20场。

          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国家级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创建及后续建设工作,积极创建省级“书香城市”“版权示范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水平,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制定基本保障标准。到2020年,力争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市,3个市(区)、30个乡镇(街道)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三)着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彰显城市文化个性。突显泰州水文化,在长江沿岸、里下河、溱湖、凤城河、周山河、天德湖、秋雪湖等改造提升中嵌入更多吉祥文化元素,将盐税文化、建筑文化、戏曲文化与之融为一体,使城市之水更加丰盈圆润、灵动毓秀。加快发展中医养生文化,以中国医药城为主体,整合天德湖公园、泰州华侨城、泰兴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等资源,建设中医药养生文化园、中医药养生体验馆等,助推“医、药、养、游”大健康产业发展壮大。弘扬泰州红色文化,加强对海军诞生、渡江战役、陈毅三进泰州城等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整理,建设靖江市渡江战役东址文化公园,推动海军诞生地纪念馆、黄桥战役纪念馆、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纪念馆、曲江楼新四军革命纪念馆、蒋垛苏维埃纪念馆等场馆提档升级,深入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化育人功能。升华泰州佛教文化,整合光孝寺、南山寺、溱湖古寿圣寺等一批名寺古刹资源,进一步拓展吉祥文化内涵。打造城市精品文化景观,加快推进周山河生态景观带、城市郊野公园规划建设,做优生态环境,嵌入文化元素,使之成为市民怡养心灵的“后花园”。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加强项目招商,繁荣街区业态,开发建设一批名街名馆;修缮保护涵东、城中、渔行水村等历史文化街区,积极申报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加快建成盐税博物馆、观道博物馆、科技馆、工艺美术馆、美德善行展示馆、红旗农场军旅农垦博物馆等特色专题展馆。提升一批名镇名村,推进溱潼、黄桥、沙沟等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修复一批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居;推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家电商、“非遗”文创融合发展,使之成为“农民的幸福家园、市民的乡村公园、游客的度假乐园”,力争到2020年建成50个市级“美丽乡村”、创成15个省级“最美乡村”。保护名存名遗,深入挖掘老通扬运河的深厚历史积淀,科学保护开发,打造独具魅力的古运河风光带;规划建设天目山(单塘河)遗址公园,强化兴化南荡遗址、影山头遗址、蒋家舍遗址的原生态保护;加大各级文保单位的保护力度,文保单位完好率达到90%以上;注重“非遗”保护,实现国家和省级“非遗”名录数量增幅全省领先。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创意和工艺保护,通过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和名家工作室创立,推出更多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人。全面完成《泰州文献》《泰州知识丛书》的编纂出版工作,编写改革开放新时期泰州地方党史基本着作。支持兴化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推动城市空间规划布局融入吉祥主题文化,城市建设大布局和小细节上充分彰显优秀地方文化元素,促进城市文化形象可观可感、独树一帜。提升城市街道规划建设文化品位,以现有城市干道为主体,每年设计改建1—2条主题统一、个性鲜明、具有艺术性的文化街。注重城市文化细节的雕琢,在城市主入口、重点建筑群、文化街区、主题公园等处设计推出一批城市雕塑、艺术碑刻、文化长廊。规范地名命名管理,以多元化、个性化的采词营造具有泰州特色的地名文化氛围。加强群体文化氛围的营造,强化勤政廉政为主题的机关文化建设、创新创优为主题的企业文化建设、懂礼明理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睦和谐为主题的社区文化建设、爱亲孝亲为主题的家庭文化建设,以健康向上的“细胞集群”文化带动全社会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加强舆论文化氛围的营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引导全市上下自觉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四)促进艺术创作繁荣

          打造精品力作。推进各文艺院团改革建设,激发文艺院团艺术创作活力,加强艺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艺术产品创作水平,推进泰州艺术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引导扶持文艺院团创作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的优秀作品,力争每两年有一台戏曲申报省资助舞台艺术精品,一批剧目获省级以上奖项,一台剧目获国家级奖项。结合国家级“群星奖”、江苏省“五星工程奖”等群众文化赛事活动,推动实施全市新创文艺节目调演,创作一批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俱佳的优秀文艺节目。以各艺术创作单位为主体,充分发挥业余文艺创作团体作用,扶持具有民间特色的团体和艺术家,力争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经典剧目,推出一批有影响的优秀文艺作品。强化文艺创作多样化建设,在大力发展淮剧等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积极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实现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共同繁荣。 

          举办重点活动。推动覆盖城乡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精心组织“中国泰州梅兰芳艺术节”“泰州群众文化艺术节”及各市(区)文化艺术节,深入开展“书香泰州”全民阅读活动,全面提升“百姓大学堂”“百姓大舞台”“百姓科普大学”等“百姓”系列文化活动品质。推进艺术评奖评价机制改革,建立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艺术评价体系,推进政府文艺奖评选,激励和引导全市艺术创作大发展、大繁荣。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海军诞辰70周年等,组织专题书法美术创作,每年举办新创书法美术展览,促进美术创作工作上台阶。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形成泰州特色文化体系。 

          传承传统戏曲文化。宏扬传承泰州传统优秀文化,加大对地方戏曲院团扶持力度,大力挖掘地方戏曲资源潜力,推进泰州戏曲创作古今融合、交相辉映。以打造“全国知名的戏曲特色文化城市”为目标,举办全国各类优秀剧目展演、国家级戏曲大赛、中青年戏曲人才比赛等系列活动,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泰州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健康协调发展。

          (五)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优先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壮大文化服务业,改造提升文化制造业。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出版发行、广播影视、广电网络、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演艺娱乐、数字出版、绿色印刷、乐器生产、壁纸制造、油墨颜料等行业和特色产业,构建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壮大文化产业主体。按照“合理布局、形成特色、错位发展”的思路,积极构建“1133”文化产业总体布局,支持重点产业园区、特色产业街区加快发展,扶持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文创企业建设发展。培育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打造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黄桥乐器文化产业园、兴化竹泓木船文化产业园、高港工艺壁纸产业园、医药高新区数据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十大重点园区,建设稻河古街区、钟楼巷文化街区、泰兴城市文化主题公园、黄桥古镇街区、兴化金东门文化街区、银北门文化街区、沙沟古镇文化街区、高港口岸水景街区、姜堰古罗塘文化街区、溱潼古镇文化街区等十大特色产业街区。评选扶持文创企业30强,到2020年创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示范基地10家;评选扶持文化项目30强,项目总增加值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50%以上;各市(区)有1个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全市“三上”文化企业达到1000家,实现“六园千企”目标。围绕城市主题文化,推动吉祥文化与传统产业融合并进,打造“百姓日用”吉祥文化产业系列产品,培育形成具有泰州特色的吉祥书画产业、吉祥旅游品产业、吉祥家装品产业、吉祥工艺品产业、老行当吉祥日用品产业等“吉祥文化”产业集群,招引一批吉祥文化产业项目,形成“一地一品”“一地数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到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

          培育新兴产业业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坚持自主研发和引进相结合,积极发展基于网络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消费形式创新。加快“三网融合”发展步伐,大力培育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和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传统行业利用网络和数字信息技术,发展移动多媒体电视、手机电视、数字报刊、移动终端APP等业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一批新兴文化业态,在土地使用、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对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制定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具体办法,解决小微文化企业在创业、创新、融资、人才等方面的困难,积极营造有利于提高小微企业创新能力、扩大发展规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探索建立零门槛文化创业特区,鼓励和扶持文化创客,促进文化领域创业创新。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旅游业、信息业、商贸、农业、金融和体育等行业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效益。加强文化科技企业培育和建设,大力扶持文化科技创新项目,实施文化科技带动战略,推动文化资源与要素向优秀文化科技企业集中,各门类形成一批主导企业,各地区培养一批骨干企业。发挥文化产业、金融、财政政策协同作用,深化文化金融合作,引导金融资本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继续发挥财政引导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加强资金投放的导向性和精准性。根据文化企业特点和资产特性,创新文化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文化金融产品服务,重点支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和创客经济发展。

          (六)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围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总目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文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推动全市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推进全市文化市场技术监控系统建设,为动态监管、综合执法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保障,提升监管效能。深入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营造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开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市场准入,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引导作用,推进行业协会自身建设,形成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的合力。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加大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扶持力度,增加演出市场大众化产品供给,满足各层次的消费需求。鼓励各地设立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专项扶持资金,由文化部门出资购买剧目版权,免费提供给民营文化表演团体移植、改编和演出。建立文化馆(站)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联系制度,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承担部分政府采购送戏下乡项目。

          (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推动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教育、体育、旅游、商务、外事等多方工作资源整合,借力国家、省重要活动及各类文化和贸易综合平台,大力开展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充分运用国家和省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相关政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内容建设,树立精品意识,培育知名品牌,加大文化走出去品牌和精品扶持力度,积极融入“文化丝路行”“感知江苏”等重大文化交流活动。依托郑板桥、高二适等书画资源,策划举办有特色、有影响的书画篆刻赛事和展览活动。支持优秀文化企业申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组织文化企业参加各类演艺交易会、文化博览会等活动,不断拓展对外文化贸易新平台新渠道。推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申报组织工作,到2020年,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数量不少于10家。加大对外向型文化企业扶持,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到2020年,创成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10家以上,出口额占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20%以上。

          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对外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打破行政和行业壁垒,鼓励更多有资质和潜力的社会组织、民营机构、企业参与,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格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建立重大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制度,发挥政府采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公益文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等内部制度改革。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单位率先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理事会制度。创新基层公共文化管理机制,探索试点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模式。深入推进文艺院团改革,加大内部管理改革力度,不断增强剧团自我“造血”功能。创新合作模式,与江苏省戏校联合举办泰州淮剧团定向委培大专班。

          构建文化发展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必要政策扶持。每年发布一批文化惠民项目,鼓励企业竞标竞办。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业从事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经营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支持社会资本以控股方式参与文艺院团改制经营,支持各类企业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专题博物馆、书画院,“十三五”期间,新增20家民办博物馆、书画院。积极吸纳社会资本支持文博收藏事业,通过为泰州籍名家大师开设专馆、专展、专柜等形式,增加公益文博机构的馆藏量。

          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办法的制定与实施,加快打造“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加快推进“泰州发布”“微泰州”“泰州微视听”等官方新媒体平台建设,探索新媒体发展壮大、经营创收的新途径、新办法。营造宽松政策环境,扶持泰州报业传媒集团、泰州广电传媒集团积极开展以新媒体、新技术为支撑的广告经营新业态,助推两大传媒企业健康平稳发展。支持江苏广电网络泰州分公司打造特色服务平台,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路径。

          (九)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

          打造梅兰芳文化品牌。立足国内,全力办好梅兰芳艺术节,成立全国京剧票友联谊会,丰富梅兰芳纪念馆内涵,探索筹建梅兰芳艺术中心,培育一批京剧进校园、进社区典型,形成京剧艺术良好传承机制。面向国际,开展以“和平学”为主题的梅兰芳对外友好思想研讨,深化文化交流,促进经贸合作;突显“梅派”艺术在“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弘扬“梅派”艺术为媒介,推出一批关联文创产品,助推吉祥文化产业走出去和优质文化经贸项目引进来。

          打造微电影文化品牌。深化与中国电影家协会等机构合作,力争将泰州全国微电影大赛打造成全国权威的知名赛事。举办中国电影产业(泰州)论坛,研究微电影产业发展路径。探索对外合作,重点培养电影产业后期制作的高级“蓝领”。推动微电影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搭建微视频协作交易平台,促进影视衍生品开发和影视大数据产业发展。举办青年导演成长助力计划暨中国(泰州)微电影特训营,培养一批全国微电影领军人才。加强微电影与泰州特色文化的融合,创作推出一批反映泰州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和城市形象的微电影精品。

          打造里下河风情文化品牌。加快推进以千垛花海—水上森林农业生态旅游圈、得胜湖旅游度假区、乌巾荡风景区、徐马荒湿地、沙沟古镇等为载体,以里下河文化为内涵的开放式国家级里下河湿地公园建设。统筹发展溱湖—溱潼湿地养生旅游圈,彰显民俗文化特色,提升兴化千垛菜花节、姜堰溱潼会船节品牌节庆影响力,打造全国知名的水乡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发挥“里下河文学流派”对里下河文化的弘扬推介作用,深入开展研讨评论,编辑出版系列丛书,推出一批名家名作,探索扩大线上线下影响力新路径,不断焕发“里下河风情文化”品牌的生机和活力。

          打造海军诞生地文化品牌。以纪念人民海军诞生70周年为契机,改造升级海军纪念馆,推出纪念海军诞生70周年专题展,充分彰显“海军诞生地、水兵母亲城”的独特地位。推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军诞生地旧址恢复原有风貌,建设集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军事拓展为一体的江苏国防教育基地。以海军诞生地为核心,打造包含科普区、体验区、挑战区、主题娱乐区、综合服务区等在内的军事主题乐园,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十)健全文化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重点专业人才、基层文化骨干的培养力度。重点培养善于统筹规划、宏观管理、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文化管理人才;培养不同领域不同门类、国内一流、业内公认的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擅长文化企业经营、熟谙文化市场运作规律的文化产业人才。以定向培养、公开招聘、业外引进等方式,培养一批创新型、复合型、科技型的文化人才。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把握人才成长规律的科学性,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基层文化骨干等队伍的建设。举办文化管理人才、文化专业人才、基层文化骨干等培训班,注重普遍轮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逐步形成集中培训、在职学习、挂职实践和业绩考评相结合的培养格局。

          优化文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形成面向全社会的统一、规范、科学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加大文化人才宣传推介力度,支持中青年优秀人才举办个人专场展演展览。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将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解决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切实落实党政“一把手”的“第一责任”,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文化工作领导机制。对“十三五”期间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由市领导和职能部门按职责分工牵头负责,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选优配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确保人岗相适、适岗适任。

          加大投入力度。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保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和政府财力的增长相适应。加大对地方重大、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按照发展实际,逐步扩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全面推进“文化惠民券”工程,确保资金足额及时发放到位。

          严格督查考核。将文化建设成效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由市委宣传部牵头,会同市有关部门,定期开展文化建设情况督查,将各项目标任务按序时进度要求稳步推进。建立完善文化建设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纳入各市(区)年终绩效考核及机关部门职能工作绩效考核。

          完善法治保障。科学编制立法规划和计划,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历史文化保护等地方文化立法。加强文化立法与文化体制改革重大政策的衔接,大力推进文化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全面推进文化领域依法行政,强化文化行政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和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文化领域法治化水平。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