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文件 市政府关于印发泰州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十三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mobile99365365_365bet正网注册_best365彩票

<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市政府关于印发泰州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十三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7-03-23 11:33 浏览次数:
        • 文 号:泰政发〔2017〕4号
        • 发文日期:2017-01-10

        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泰州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十三五”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第4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泰州市人民政府

                                                                                                        2017年1月10日


          泰州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十三五”专项规划

          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泰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为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工业经济转型与创新的含金量,根据《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泰州实施纲要》,结合泰州工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深入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扎实推进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整体竞争力持续增强,发展水平在全省位次稳中有进,基本形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47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2.5%;三大主导产业产值规模281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25.18%。

          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全市已形成医药高新区、靖江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3个国家级园区,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5个省级物流园区,9个百亿级以上的特色产业集群。

          产业规模稳步提升。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1万亿元大关,分别为11173.68亿元和10826.48亿元。

          发展质量显着改善。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利润分别为1450.7亿元和848.8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2.07倍、1.95倍。“十二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6.57%,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下降18%的节能目标;提前两年完成省下达水泥、印染、纺织、炼钢等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船舶行业化解过剩产能143万载重吨目标任务。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共有市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40家,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97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7家。40多项产品获得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认定。平均每年开发1000万元产值新产品200多个。

          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2015年,全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83.46,列全省第8位;获得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2家、试点企业120家;共创建成13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4家园区被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

          第二节面临形势

          “十三五”期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泰州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将进入调整期和攻坚期,不确定因素增多,既面临重大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重大机遇:创新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新工艺,“互联网+”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动力。战略机遇——“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了泰州“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发展步伐,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长江经济带”战略有利于泰州主动参与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调整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我市加快培育创新主体,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地服务企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退出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政策机遇——省委、省政府把泰州确定为全省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沿江高铁环建设、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等,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机遇;“三大主题工作”和“四个名城”建设的发展理念为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聚焦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策略为构建具有泰州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指明了路径;获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改革试验区,有利于缓解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资金瓶颈。

          严峻挑战:创新能力有待突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导产品技术水平低,企业创新载体层次低,创新型领军人才相当缺乏。发展素质有待提升。传统产业层次和素质总体偏低,不少企业对传统发展模式依赖性较强,对价值链高端的研发设计和营销控制力较弱,工业附加值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三大主导产业规模还有待提高;传统产业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与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仍然偏小。

          面对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泰州必须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找准发展定位,保持战略定力,按照“三赶超、三领先”的目标,率先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创新,形成经济增长新亮点,实现泰州制造向泰州智造、泰州速度向泰州质量、泰州产品向泰州品牌的转变。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北沿江高铁及盐泰锡常宜铁路规划建设等重大机遇,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发展要求,以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以“三大主题工作”为抓手,以实现“绿色GDP”“幸福GDP”“金色GDP”为导向,围绕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工业经济转型与创新的含金量、构筑工业经济发展新高地,加快推进全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创新,全力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泰州增添动力。

          第二节基本原则

          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双提升原则。进一步做大泰州工业总量规模,增强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突出抓好推进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着提升。

          开放带动与创新驱动相促进原则。积极组织实施“互联网+”战略,着力扩大产品出口,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高端创新要素集聚,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融合发展与统筹协调相统一原则。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大力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主导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人民幸福、质量效益的和谐统一。

          第三节主要目标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节能与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四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6%。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20年,大力推进1-2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促进全市医药行业平均研发投入达销售收入5%以上;支持一批企业新获批国家新药证书;鼓励一批企业研制并应用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

          两化融合进一步深化。到2020年,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超过90。推进10家示范智能工厂建设、100个示范智能车间创建、1000家以上企业智能化改造。

          绿色发展进一步提高。单位GDP能耗下降、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化解完成省下达任务。推进大型骨干企业主要产品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第三章发展方向

          第一节提高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规模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力争达到2000亿元规模。以生物医药为突破口,推进从上游构建、小试、中试放大、临床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体系建设,引导企业重点研发生产基因工程产品、重组蛋白药物、组织与细胞工程药、新型疫苗与特异性诊断试剂。推进化学药平稳较快发展,鼓励企业获得一批化学新药证书,通过仿创结合争取一批化学原料药通过美国、欧盟等认证。加快发展现代中药,引导企业开发一批药效机理清晰、质量标准完善、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现代中成药新品种。鼓励企业研发生产MRI等医用影像设备、高通量分子诊断等临床检验设备及试剂、术中影像和骨科植入物等先进医疗设备,形成一批位居全国同行业前沿的高性能医疗器械。积极推广应用自动化生产设备和生产线,深入推进口岸药品检验机构建设,全面提升药品质量的检测、控制水平。引导企业深化生产制造与经营管理、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的综合集成,逐步完善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力争达到1500亿元规模。引导重点船企加快提升主力船型设计制造能力及配套设备装船率,研究掌握降低新船能效设计指数(EEDI)、减少船舶压载水等设计新技术,推动船舶产业向高技术船舶、特种船舶、海工装备转型。大力发展海工装备,积极开发海洋钻井平台、超大型海洋油气储备中转与供给站、海洋泊链等海洋海工装备。鼓励企业积极发展船舶用发动机、电子控制、通讯导航等核心部件,提高本土化配套能力。放大海军诞生地的资源优势,引导船企努力拓展军船市场。

          ——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力争达到1500亿元规模。鼓励企业着力攻克高显色LED、蓄热式节能工业燃气炉等关键装备技术瓶颈并实现产业化。引导企业突破新一代光伏、大规模储能、汽车动力电池集成控制等产业核心技术,大力发展具有国内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光伏发电组件、智能电网集成设备、风电核电用关键零部件等装备制造,形成产业化能力。加大新能源汽车“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核心技术推广应用,全力招引落户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推动节能与新能源产业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

          第二节提高三大传统产业发展质量

          ——化工产业,重点推进转型升级。围绕打造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目标,突出精细化、特色化、绿色化、循环化发展方向,以炼化、氟化工、氯碱等领域为重点,大力发展石油衍生产品、精细化工产品和新型化工复合材料,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拉长增粗产品链,不断提升产品精细化率。在危害健康和危险作业环境,鼓励企业加快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鼓励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改造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实现生产、管理、控制、节能一体化。开展化工行业转型发展专项行动,推进化工企业入园率提高到70%左右、化工园区(集中区)对全市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额贡献率提高到80%以上。

          ——粮油食品加工产业,重点提高产品质量。延伸、拓展食品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安全、营养、方便、功能食品,全力推进脱水蔬菜生产、植物油加工、面粉加工、方便食品制造、啤酒及啤酒麦芽生产、奶制品加工、银杏加工、畜禽水产品加工等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广应用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订单式生产、客户关系管理、零库存管理、产业链协同创新等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降低产成品库存。鼓励企业建立产品质量信息追溯体系,提高粮油食品信息管理和质量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兴化及沿江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纺织服装产业,重点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发展装饰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努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环保、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引导企业抢抓“互联网+”战略机遇,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模式,推进网上交易、物流配送、信用支付集成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包括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在内的全产业链条的集成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网络众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第三节提高四大新兴产业发展层次

          ——高端装备产业。突出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增材制造、高端专用装备等重点领域,不断提高研发、设计、制造的水平。高档数控机床重点发展大型、精密、高速、高性能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成形机床、特种加工机床等。着力招引一批机器人龙头制造企业,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专用服务机器人和家用服务机器人。加快推进机器人用RV减速机研发与应用,实现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部件)的突破。增材制造鼓励发展依据三维CAD设计数据,采用离散材料制造实体物件的技术设备。高端专用装备围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石油化工、现代农业、工程建筑等领域,重点发展专用装备及配套零部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端专用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电子信息产业。围绕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新型显示和信息终端设备重点领域,以重大项目、龙头企业为依托,着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制造水平,加快促进产业集聚,积极推动产业向高端攀升。集成电路重点引进培育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产业。新型电子元器件重点发展新型片式元件、超导滤波器、传感器等电子元件。新型显示重点发展新型有源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AMOLED)面板以及新型柔性显示、激光显示、立体显示器件等。信息终端设备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终端设备、穿戴式智能设备、视频监控设备、数字电视终端设备等。

          ——新材料产业。围绕复合化、智能化、绿色化新材料前沿技术,大力发展特种合金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特种合金材料重点发展高速钢、工模具钢、各种兼具高强高韧特点的高品质不锈钢材料,加快拓展在航天航空、国防军工等领域的应用。新型功能材料主要发展稀土永磁材料、镍基合金、锑阻燃材料、新型显示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添加剂等。高性能复合材料主要发展高性能复合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含氟高端材料、SBS改性沥青防水材料等。推进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在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

          ——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潮流、互联网经济和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引导企业加快发展高端软件和技术服务。鼓励企业重点开发云计算软件、工业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安全软件高端软件。支持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网络化集成系统、智能化生产线等智能系统的开发应用。支持开发面向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的嵌入式系统软件。依托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系统仿真及图形技术,大力发展VR(虚拟现实)娱乐、数字互动、数字媒体、移动支付、社区网络服务等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积极发展制造业大数据、健康大数据、政务大数据服务,推进制造业云计算平台建设,发展云储存、云安全、云物联业务。把电子商务作为变革传统流通格局、创新新型商业模式、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撬动杠杆,鼓励“互联网+进出口”,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第四章主要任务

          第一节提升主导产业国际竞争力

          领先发展: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形成在全国生物医药发展的领先地位。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现代中成药、新型化学药、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积极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推动骨干企业创新发展,使我市成为全国生物医药领域创新人才集聚度最高、产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医药高新区的整体上市、国家药品进口口岸城市创建、国家一类新药投资基金的正式运作、与中科院大化所共建泰州生物医药研究院等工作,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产业规模。

          领航发展: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巩固全国最大民营造船基地的领航地位。加大船舶产业转型力度,鼓励开发高技术船舶、特种船舶、超大型海洋油气储备中转与供给装备,加快造船企业智能化转型,增强船舶企业研发能力、船舶行业配套能力,加快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尽快实现造船大市向造船强市的跨越。在保市场保订单的同时,重点提高智能化制造水平和行业配套能力,大力发展高技术船舶、特种船舶和海工装备。

          领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产业确立在全省的领军地位。加快培育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型产业集群,加快招引培育一批旗舰型企业和龙头型项目,形成“葡萄串效应”。积极培育单晶太阳能电池的全球领跑者、负极材料的全球领先者、通讯电源的全球领导者、石墨烯新能源运用的全球领衔者,努力在单晶太阳能、负极材料、通讯电源、石墨烯新能源运用等方面占据产业发展制高点。着力突破新能源汽车的招引和光伏发电组件的升级创新,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做大做强。

          第二节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创新

          空间换地:提高传统产业土地利用率。鼓励企业在符合土地规划、满足国家标准、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实行“零增地”改造。鼓励企业以多层厂房替代单层厂房,促进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利用。鼓励支持各工业开发建设平台组建工业地产类投资公司,建设能吸纳装备制造类项目的大体量、大跨度、大容量、高负载的标准厂房,变出让土地为出租空间。探索建立对总投资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对经营状况差、经济效益低的承租企业依法及时终止租赁的工作机制。

          腾笼换鸟:调轻调优传统产业结构。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全面完成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对不符合国家、省有关产业政策,污染物排放、安全生产、能耗指标等不达标且无法整改或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企业,依法关停淘汰。推进“低小散”企业倒闭整合重组,引导龙头企业主动兼并“低小散”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行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综合评价机制,推动土地等要素向高效益、高科技、高产出的企业集聚,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机器换人:提升传统产业装备水平。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机器换人”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机器换人”工作机制,组建专家库,为中小企业“机器换人”提供咨询;重点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合资合作和共建的产、学、研、用“机器换人”企业研究院。鼓励各地引进或组建“机器换人”推广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从最初的设计、定制到后期系统集成、运行、维护等环节的“保姆式”一揽子服务,实现人与机器的同步升级。重点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机器换人”工作,同时将各地各部门“机器换人”相关工作和绩效纳入当年工业投资目标责任制考核,确保取得工作成效。

          电商换市:开拓传统产业销售市场。加快商品销售、消费服务、跨境服务等平台型、功能型企业发展,重点支持电子交易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专业支付平台、地方特色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化工、新医药、新材料等重点行业特色电子商务,重点培育一批实力强、信誉好的平台企业。加快建成我市医药交易国家级平台和化工、造船等地区龙头级平台。加快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升级,引导企业综合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虚拟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化、网络化生产系统,推动我市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云、企业云平台,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资源开放共享。

          三品培育:增加品种供给。支持企业发展中高端消费品,重点开发智慧医疗产品、特色营养食品等大健康消费品。引导企业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等创意设计模式,促进文化创意与“三品”融合发展,提高消费品的文化附加值。提升质量品质。引导企业推进“品质革命”,树立质量标杆企业,实施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提高企业改进质量的内生动力和外在压力。推进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生产制造企业申请质量检验检测相关资质,面向社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创建优秀品牌。支持企业申报驰名商标、着名商标、名牌产品、老字号标志、区域地理标志等品牌,打造多元丰富的品牌体系。鼓励企业围绕研发创新、设计创意、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构建管理体系,明确品牌定位,采用合理定价、差异发展等策略,整合渠道资源,提高品牌产品性价比。组织开展知名品牌产品“全国行”“网上行”和“进名店”活动。

          第三节构筑新兴产业发展优势

          建设重点园区。以产业链条化、特色化、集聚化发展为目标,重点发展医药高新区数据产业园大数据信息服务产业和综合保税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海陵工业园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泰兴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化工新材料集聚区和兴化戴南科技产业园特种合金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新兴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园区服务功能,着力提高园区的承载能力和配套能力。将新兴产业集聚区打造成领军企业、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合理搭配,产业链完整、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发展自主创新示范区。

          实施重大项目。抓住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主动对接世界500强、央企、民企100强、上市公司等优质企业,重点引进投资额度大、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龙头型项目,尤其是在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方面,力争实现突破。围绕上下游产业配套的要求,着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不断完善产业链条,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快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加强协调服务,促进项目早竣工投产、早达产达效,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引进重要人才。积极引进新兴产业领域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大力培养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立足我市发展新兴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措施和配套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创业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探索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股权转让奖励办法。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建立完善鼓励创新创业的利益导向机制,调动新兴产业研发人员创新积极性,加快把创新成果产业化。

          培育优势企业。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充分发挥重点骨干企业龙头带动作用,支持其开放配置全球创新资源,融入全球研发创新网络,实施一批产业前瞻核心技术研发项目,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扶持发展骨干企业,在新兴产业各领域重点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研发投入较高、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主业方向明确、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着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精心培育一批成长性好、产业链延伸性好的创新型、科技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企业,以及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小微企业。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深化机制改革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完善和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作用,搭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平台,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建立健全上下联动、部门协调的工作推进落实机制,统筹协调“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工业转型升级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规划的实施评估,对规划的实施进行动态管理和监督,定期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及时就规划调整提出政策建议。强化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目标考核,形成切实可行的规划执行机制,提高规划实施水平,充分发挥规划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引导作用。

          第二节创新政策扶持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进一步整合各类产业奖励资金,加大工业转型升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加大对产业项目的投入。创新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式,由单一的“无偿支持”转为“无偿支持”与“有偿使用”相结合,用好用足市产业投资基金,以及“工业十条”、“开放十条”、“金融十条”、“人才十条”等优惠政策,提升财政资金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自主创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等重要领域的扶持力度和效率。以建设国家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试验区为抓手,构建前台(融资供需信息系统)+后台(企业信用信息系统)贯通、线上(两大系统功能互补)+线下(各类金融机构集中办公)联动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让企业第一时间“找遍”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第一时点“认准”企业,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力度。

          第三节聚力创新驱动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积极探索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新模式,大力推进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建设,拓宽企业自主创新的渠道,促进科研成果在企业的转化应用。认真贯彻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退税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申报设立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促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企业研究机构。大力宣传和推进“双创”、离岸孵化的具体政策措施,通过创业创新培训辅导、创新投资、创新孵化等多种方式,支持个人创业、“草根创新”。积极构建一批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和个人创业提供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第四节推进绿色制造

          提升工业能效水平。以冶金、化工、建材、纺织等主要耗能行业为重点,大力推进电机系统节能、余压余热利用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推动企业设备能效提升。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在医药、化工等重点行业,推广应用VC溶媒回收、发酵废水制备沼气等先进、成熟、适用的清洁生产技术,鼓励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单位自愿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积极推广具备能源高效利用、污染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功能的工艺技术,加快实现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强化节能环保监管,严控“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加大落后用能设备及生产工艺的淘汰力度。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