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8月23日(星期二)上午9:30
媒体:中央、省级媒体,泰州市主要新闻媒体,以及部分网络媒体。
主持人: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焕祥
嘉宾: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包亚,泰州市考核办副主任赵俊,市发改委副主任史凯忠,泰兴市委常委、副市长范存力,医药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高港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全冬明
发布会现场
参会人员
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焕祥: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奋进新泰州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强市专场。
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包亚,泰州市考核办副主任赵俊,市发改委副主任史凯忠,泰兴市委常委、副市长范存力,医药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高港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全冬明共五位同志,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我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就,以及未来五年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市科技局介绍泰州近十年来科技方面的实践和成就,以及未来五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及重点工作情况。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包亚: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现在向大家介绍泰州市创新发展相关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奋力开创科技创新和转型发展新局面。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5%,比2012年提高0.61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3%,比2012年提高10.5个百分点。连续六届入选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一、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显着。十年来,我们坚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推动全市创新型企业集群规模持续壮大、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活力持续激发,形成了科小、高企、瞪羚、独角兽竞相发展的格局。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育苗工程”、“十百千”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小升高”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和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801家;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09家,是2012年的8倍;21家企业入选省高新区瞪羚企业;8家企业获评省高新区潜在独角兽企业,艾兰得获评苏中苏北唯一一家省独角兽企业;8家企业入选省创新型百强企业,9家企业入选省创新型领军企业,4家企业在科创板成功上市,获科技部、省政府领导批示肯定。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480家,是2012年的5倍。其中,建成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9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4家、工程研究中心85家、院士工作站6家。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加速涌现,2021年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3.94件,是2012年的8.46倍。
二、平台载体能级大幅提升。十年来,我们坚持把平台载体作为关键抓手,加快建设步伐,做强承载功能,形成有利于创新成果迸发的“场效应”。打造科创中心先导区,成立泰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北京、上海等创新资源富集地区布局建设离岸创新中心,平台载体联动互促、共建共享的格局基本形成。启动“大院大所及人才集聚工程”,建成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泰州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等重大研发载体16个,集聚一流研发团队19个,立项科研项目396项,形成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创新创业载体质效显着提升,建成省级以上众创空间3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4家、加速器3家、众创社区7家。科技园区创新水平不断攀高,泰州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列入国家战略规划,农业开发区获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医药高新区综合评价比2014年前移9位,泰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兴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获批筹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靖江新技术船舶特色产业基地、医药高新区智能电力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建成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三、核心技术攻关实现突破。十年来,我们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战略基点,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聚焦主导产业,实施“揭榜挂帅”联合攻关,获批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982个,累计获得资金13.46亿元,在大健康、光伏等产业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荣获国家、省科学技术奖励113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不断攀升,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7.1%,比2012年提高11.55个百分点。全市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产值4986.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达68.3%。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9%,创历史新高。
四、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十年来,我们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谋划,突出顶层设计,“如鸟归林、如鱼得水”的创新生态基本形成。先后出台“科技人才新政80条”“科创六条”“人才六条”等政策举措,在全国率先实施“科技创新积分管理”,2020-2021年,为2974家企业兑付奖补资金近9亿元,创新活力进一步迸发。科技金融支撑体系不断完善,组建总规模10亿元泰州市天使投资基金,发放“苏科贷”579笔、22亿元。全国首创“创新积分贷”产品体系,发放贷款206笔、17.53亿元,相关做法被科技部、财政部发文向全国推广。人才集聚效应加速形成,连续举办九届“智创泰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分领域举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承办“创新挑战赛”“成果直通车”等国家级赛事,打造“科技·人才活动周”品牌,截至2021年底,累计吸引国家级A类人才105人;入选省“双创人才”262人、“双创团队”16个、“双创博士”160人;入选省“科技副总”191人、省“科技企业家”123人。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部署要求,重点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建强创新主体集群。大力支持企业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积极推动产业集群领域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持续开展“揭榜挂帅”产学研创新项目,大力推进科技招商,推动形成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格局。二是做强研发平台载体。高效高质运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实施“项目经理制”“拨投结合”等创新机制,统筹推进科创中心先导区、离岸创新中心建设运营,着力构建“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完整创业链条。三是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深入实施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加强企业创新积分数据研究,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实质运营泰州市天使投资基金,不断丰富“创新积分贷”产品体系,以全周期金融服务,夯实企业创新发展支撑。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组建运营市科创与人才发展集团 ,深化拓展“科技·人才活动周”,让更多“千里马”在泰州创新创业、竞相奔腾。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决定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四个面向”,砥砺奋进,勇攀高峰,向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迈进,努力推动泰州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焕祥:
谢谢包局长。下面请市考核办赵主任介绍人才工作方面的情况。
泰州市考核办副主任赵俊: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功以才成,业以才广。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把人才作为引领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人才强市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泰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了坚强人才支撑。下面,我重点用四个“字”,对近十年来人才工作的实践和成就作个梳理总结,具体来说,就是“新、变、实、优”。
第一个字是“新”:革体制机制之新,党管人才格局初显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有力推动党管人才落到实处。一是推行领导小组“双组长”制。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同时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做到顶格配置、高位推动。制定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定期召开例会,研究破解人才工作突出问题。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33个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合力。二是完善党委联系专家人才制度。制定并实施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工作方案,四套班子领导每人结对2名以上高层次人才,落实重要节日、取得重大科研成就、逢“整十”生日、患重大疾病、遇到困难“五必访”,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实现“增人数”和“得人心”的有机统一。三是实施“书记项目”机制。连续两年组织6个市(区)委书记、18个重点开发园区党工委书记、10多个机关部门党组书记,认领69个人才工作“书记项目”,既解决了一些人才工作痛点难点,又压实了一把手的政治责任。
第二个字是“变”:求迭代升级之变,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始终紧跟时代要求、紧贴人才需求,不断集成创新人才政策,2015年出台人才强企10条,2017年推出人才生态36条,2019年制定科技人才新政80条,2021年发布人才新政6条,实现了政策的迭代升级、对人才的精准供给。一是全覆盖。先是聚焦产业和企业人才,接着拓展到社会事业人才,然后延伸至青年人才,涵盖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实现了从院士到大学毕业生、技能人才、乡土人才的全覆盖,人才政策“闭环”体系初步形成。二是大投入。“宁可少修一条路、少盖一栋楼,也要在人才工作上多投入”,市本级设立每年1.8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比2012年增长了80%。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连续10年、每年拿出1亿元实施“113医药产业人才特别计划”,今年起将项目资助金额提高至2亿元。三是再提档。以两年为一个周期,对人才政策进行提档升级。从推出购房券、创业券、创新券“三张券”,调动企业用人主体积极性;到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载体建设、服务、保障于一体,着力优化人才生态;再到打通科技与人才界限,集成提供“一揽子”服务,以及打造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既体现了政策的一脉相承,又体现了供给的迭代升级,实现了“含金量”的持续增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第三个字是“实”:务聚才育才之实,产才融合纵深推进
紧扣“产才融合”这一重中之重,突出“园区主阵地、企业主力军”,务实推动以产聚才、以才促产。一是聚焦“1+4”产业导向招才引才。紧扣全市“一个产业体系、四个特色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凤城英才计划”,精准开展“凤城英才”创新创业周、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高校“泰州日”等招才引智活动,不断提升“双招双引”实效。截至目前,全市已集聚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110人,入选省“双创人才”262人、“双创团队”16个、“双创博士”160人。二是聚能打造“人才特区”。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制定实施并持续升级“113生物医药人才”政策体系,累计投入资金5.9亿元、资助人才项目1369个。连续9年举办生物医药“一赛两会”,集聚高层次人才4300多名,建成医药研发机构60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载体48个、专业公共服务平台21个,泰州医药高新区进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人才竞争力“十强”榜单。三是聚力实施“凤城青年人才集聚计划”。突出青年人才这一城市未来,实施“留凤”“引凤”“还凤”三大工程,派出首批48名人才科技专员,奔赴6大片区、4个中心城市驻点招才,更大力度集聚优秀高校毕业生。去年新引进2.42万人,同比增长10.5%。在抓好人才引进的同时,统筹实施“一行业领域一人才工程”,扎实推进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事业人才、乡土人才等培育工程,进一步盘活存量、提高质量,让各方面优秀人才出得来、干得好、留得住。
第四个字是“优”:创走心服务之优,人才生态近悦远来
新时代的人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生态的竞争。坚持“不拼硬、不硬拼”,注重扬长展优,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精准服务,全力打造“泰爱才、最‘州’到”服务品牌。一是贴心化。聚焦人才普遍关心的“关键小事”,发放“凤城英才卡”1120张,推行就医体检“全程陪诊”,落实子女就学“学额奖励”,强化人才安居保障,建成人才公寓12000多套,用最好的资源服务最好的人才。二是集成化。“线上”开通高层次人才一体化服务平台和“12345尚贤热线”,政策咨询、项目申报、业务办理等41个常办事项“一网通办”;“线下”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建立覆盖市县乡三级人才秘书队伍,就近就便提供星级服务,让人才“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三是专业化。成立人才发展研究会、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筹建科创与人才发展集团,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创设“人才金融会客厅”,优化拓展“人才投保贷”等金融产品,让人才不再为资金而烦恼。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新时代的泰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成就人才。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致力民生、聚力转型”两大主题,全力建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科技型企业家、成长型青年人才、技能型人才等四支人才队伍,全力建设中国医药城“人才特区”,全力建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全力建优人才发展生态,加快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市,努力打造青年和人才向往的机遇之城、幸福之城。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焕祥:
谢谢赵主任。下面请市发改委史主任介绍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平台等方面的情况。
市发改委副主任史凯忠: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我市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新型疫苗及特异性诊断试剂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和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2016年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效明显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2021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987.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至40.9%。
一、聚焦头雁牵引,重点产业不断做强。目前,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主要分为8个方面,分别为: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经济等。
1.医药产业作为我市的“第一产业”、地标产业,产值突破千亿,规模约占全省的25%左右,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中成药加工能力全国第一、单打冠军产品数量众多;生物药势头迅猛、亮点频现,疫苗产业集聚度全国园区最高,现有各类疫苗产品近50个,体外诊断试剂品类齐全。
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打造应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的新一代高端油气装备、高端冶金装备、高端特种机床及配套功能部件;围绕波音、空客等国际航空巨头的需求,重点突破大尺寸复合材料构件整体成型等核心技术;高技术船舶方面,我市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和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在船舶总装制造和系泊设备、舾装件、船用泵阀、涂料、环保生活设备等配套环节具有比较优势,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单量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
3.新材料产业是我市优势较为明显、集聚程度较高的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为主的产业体系,建有全球规模领先的酞菁颜料生产基地、钢帘线生产基地,亚太最大的聚丙烯酰胺生产基地,全国产能最大的苯乙烯生产基地。
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依托泰州电子信息产业园和靖江永盛光电等相关重点园区企业,围绕发展电子信息配套和半导体封装、新型元器件产业,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具备较大规模的导光板、背光源研发和生产基地。
5.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以泰州汽车科技产业园为核心,高港、海陵、泰兴、靖江四大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为支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研发中心50个。
6.新能源产业已形成了以光伏太阳能、动力和储能电池为主,风电、核电、智能电网等其他新能源为特色的产业格局,集聚于泰州新能源产业园区、海陵工业园区、姜堰经济开发区等园区。
7.节能环保产业重点依托环保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装备、环境友好产品、节能环保服务等行业,在高效制冷、节能电机领域形成了污水处理泵阀、分离过滤机、空气源三联供空调器等产品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
8.数字经济领域产业数字化步伐不断加快,以“数字化智能化”提升破题制造业转型升级,全市累计创建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项目3个、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6个;拥有省级智能工厂8个、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6个、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2个,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二、聚焦创新驱动,载体建设成效突出。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支持企业创建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载体,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累计获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3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85家,认定市级工程研究中心212家。医药高新区疫苗产业创新中心被省发展改革委认定为全省首批产业创新中心,姜堰高新区在推动“双创”政策落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等方面成效明显,获得省政府表彰。
三、聚焦发展激励,持续用好扶持政策。积极运用土地、金融、人才、能源、排放等资源要素政策,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指导并帮助企业加强项目储备,帮助上争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等扶持资金,促进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近10年来,共有37个项目获批产业集聚试点项目资金达5.54亿元,23个项目获批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补助资金2.78亿元,4个项目获国家技术改造专项投资1.39亿元,3个项目获国家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专项投资1.13亿元,4个项目获国家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奖补资金2000万元,各类奖补资金累计超11亿元。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部署要求,重点围绕聚力转型强动能,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立足规模效应,推进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打造3大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1.医药产业。以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为核心;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沿江地区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为核心;3.新材料产业。以泰兴经济开发区化工新材料和兴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种合金材料为核心。
加快培育4大500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1.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泰州港经济开发区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及装置、配件制造为核心;2.新能源产业。以海陵新能源产业园、姜堰经济开发区、泰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光伏设备及组件制造、新一代储能设备为核心;3.节能环保产业。以泰兴市、海陵区高效节能设备制造为核心;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泰州电子信息产业园区计算机零部件制造为核心的。
二是着眼长远发展,抓好项目平台建设。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积极组织申报创建省级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力争每年新认定市级工程研究中心40个左右,创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8个左右。
深入开展“三比一提升”行动,按照“招引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梳理优化项目投资布局,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招引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示范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项目,每年新增招引项目100个以上。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项目库,动态储备一批产业化重点项目。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列入“三比一提升”考核,每年新开工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00个以上,竣工投产项目80个以上。
三是瞄准更高标准,营造良好产业生态。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制度创新,在科技创新、人才激励、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出台推进政策。大力培育产业发展市场主体,不断加大管理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培养锻造优秀企业家队伍,优化产业发展土壤,构建良好产业生态。按照“能减尽减、能放尽放”原则推进简政放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放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名称登记限制,深入推进审批服务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惠企政策推送制度,推动政策直达企业,大力推行“免申即享”。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动态调整并公布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规范涉企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全面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优化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到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45%以上,力争将泰州市建成长三角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更好地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引擎作用。
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焕祥:
谢谢史主任。下面请泰兴市介绍相关工作情况。
泰兴市委常委、副市长范存力: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见面。借此机会,要对各位长期关心关注泰兴科技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也期盼朋友们一如既往的大力宣传我市的科技创新成效。
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泰兴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泰兴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科技事业蓬勃发展,2021年,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创新型示范市建设名单,上榜省“推动科技政策落实和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明显的地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
十年来,我们培育创新主体,科技创新内生力不断激发。我市围绕“123”特色产业体系,有力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对接,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35家增至234家,较2012年增长了6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1.46%,较2012年增长了12.59%。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9个,荣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项22项。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基于“物质-药代-功效”的中药创新研发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十年来,我们营造良好生态,科技创新支撑力不断厚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组建泰兴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由市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执行主任,切实强化统筹协调力度,整合科创资源,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健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机制,2012年以来,共发放科技创新券2.86亿元,带动183家企业研发投入2.7亿元;全面推行“苏科贷”业务,累计为74家企业发放科技贷款3.7亿元;设立总规模20亿的双创引导基金。
十年来,我们强化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承载力不断增强。坚持把平台载体作为关键抓手,投入财力物力打造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69个,其中国家级平台3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泰兴高新区围绕科创“空间+服务”“三基地五中心”建设,打造“创新之核”,2016年获批省级高新区。
十年来,我们扩大开放合作,科技创新竞争力不断提升。深化青年友好城市建设,出台泰兴市人才新政“双十条”,引进国家级人才46名、海外博士120多名。健全“企业出题、专家解题、政府助题”的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全力推动院地、校企合作,全市企业与国内7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近年来引进新技术新工艺100余项,推动项目落地80余项,投入项目资金1.35亿元。聚焦“企业院校行”“专家教授泰兴行”产学研对接交流活动,每年举办“百企百校(院所)”协同创新恳谈会,邀请高校院所专家教授开展“云诊断”“云服务”。
展望未来五年,泰兴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产业需求,突出市场导向,创新工作机制,促进成果转化,着力构建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良好生态,以实际行动为实现“全市当标杆、苏中争第一”总目标贡献科技力量。
一是着力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围绕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纵向路径,打通要素集聚、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的横向通道。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在常态化做好“苏科贷”基础上,拓展“高企贷”“科小贷”等创新积分贷业务,力争“十四五”末,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8%;深化“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加快科创人才引进;积极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
二是全力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紧扣特色产业体系,瞄准双一流院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加快提升平台支撑作用。力争“十四五”末,新建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50家以上,其中省级10家,泰州市级40家;产业研究院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提质增效,积极引导产业龙头企业进行“裂变”分离,将产业链向上游高端延伸,打造一批标杆型企业研发平台。
三是大力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群体。加强对企业的分类分档指导,激活企业活力,壮大创新主体。依托科创载体链式孵育,构建完善高企培育体系,完善入库评价和在库培育机制,力争全市国家高企数量增至4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0%以上;建成高品质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新增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5家以上,切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谢谢大家。
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焕祥:
谢谢范常委。下面请高新高港区介绍相关工作情况。
医药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高港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全冬明: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大家上午好。下面,由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医药高新区(高港区)近年来科技创新方面的有关情况。
一、近年来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科技强市”工作部署,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平台建设、企业主体孵化、科技人才培育,不断做强动能、做大优势、做优发展,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标杆、现代化建设样板,努力建成令人向往的泰州发展新中心。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的成效:
1.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21年,我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0.31%,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7%,较2012年增长0.6个百分点。高新区综合排名不断前移,目前在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列第73位,在 215家全国生物医药类园区中位列第12位。先后获批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国家生物医药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试点等国家级金字招牌。
2.产业发展质效并进。近年来,我区紧扣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化及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依托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目前,全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0家(是2012年的7倍);累计获批省级潜在“独角兽” 企业8家、“瞪羚”企业15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3.03件。今年,我区成功入围江苏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系全市唯一。
3.创新能力显着增强。近年来,我区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在高端平台方面,集聚了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ICGEB-泰州区域研究中心、中科院大化所等9家新型研发机构。在孵化平台方面,累计获批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国家级3家),众创空间14家(国家级2家),搭建疫苗工程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1个。在企业研发平台方面,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4家。
4.创新生态日益优化。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推进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坚持“科技+金融”双轮驱动,累计招引集聚各类金融机构40余家,组建总规模16亿元的大健康产业母基金;先后培育6家医药类企业上市,逐步形成资本市场的“医药高新”板块。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成立科技人才专员队伍,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专业化服务。全力构建最佳人才生态圈,集聚国家级高端专家120余名、省“双创人才(团队)”170余名(个)、市“双创计划”“113计划”资助对象近550名,人才竞争力在全国215个生物医药园区中名列第8。
二、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
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将坚定不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深化全链条、全周期、全域化创新,推动产业体系由传统生产向先进制造转变,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增长转变,致力打造泰州新动能培育中心和长三角地区富有活力的创新策源地。
(一)未来五年的工作目标是:
1.创新实力实现大步跨越。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55%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7%;挺进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
2.创新能力实现明显增强。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 150 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95%以上;新增创新型领军企业5家、准“独角兽”企业及“瞪羚”企业25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5件。
3.创新活力实现全面迸发。科创中心、北大医学部(泰州)医药创新中心、南京医科大学泰州研究院等重大载体建成运营。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000名、国家级人才100 名、省级人才 80 名。
(二)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1.大力度培育创新集群。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高企”的梯次培育工程,深入推进科技创新积分管理,推广“创新积分贷”系列产品,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加快向积分排行榜头部企业集聚,以“小积分”激活创新“大能量”。开展知识产权强企行动,加快中国(泰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品质品牌“双品”工程,引导企业以技术创新提升“高新制造”影响力。放大上市企业联盟效应,加强上市后备企业梯队建设,推动康为世纪等4家企业登陆境内外资本市场。
2.高起点建设创新载体。全方位接轨国内外创新资源,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深层次合作,加快科创中心先导区建设,高起点规划布局创新药械临床试验集聚区等七大功能板块,建成一批全球先进水平的研发后期、中试早期基地。深化大院大所合作,加快北大医学部(泰州)医药创新中心、加快南京医科大学泰州医药产业研究院,积极争创国家级疫苗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级兽用生物制品技术创新中心等载体,全力筹建P3生物安全实验室、诊断试剂CDMO服务平台,提升产业吸附力。探索“离岸+在岸”协同发展、“离岸+靠岸”商务招引模式,设立北京、上海等离岸孵化基地,形成研发成果“异地孵化、本地产业化”的创新优势。
3.全方位营造创新生态。建立“科创委+科创集团”高位运行机制,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在服务上做“加法”、在激励上做“乘法”,让政策更加可触可及。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特别是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建设集“一站式”政务服务、创业孵化、金融投资、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人才家园”,让各类人才近悦远来。大力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培育科技中介机构,丰富咨询评估、专利代理等科技服务资源。加快设立3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筹集总规模不低于60亿元的医药健康产业直投基金,真正让创新型企业“生于科技、长于金融”。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焕祥:
谢谢全区长。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举手示意。提问前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为了给更多记者提问机会,每人最多一次提问机会,谢谢合作。
第一个问题:
记者:
刚刚包亚局长在介绍中提到,泰州市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施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能不能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包亚:
为激活创新主体活力,各级各部门常常会分别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这就导致了政策部门化、碎片化、单一化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泰州市2020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施科技创新积分管理。
今年,我们对积分标准进行了优化,主要分为能力评价积分和政策奖补积分两个板块。能力评价积分是通过建立科学赋分数据模型,把创新人才、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企业成长性等基础数据纳入积分体系,实现创新能力评价具象化;政策奖补积分是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政策进行集成,实行“一个平台”办理、“一本账单”兑现,根据创新过程和成效兑现奖补积分。同时,区别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企业的不同需求,在创新平台、创新活动、创新成果等方面分层分类提供支持,实现创新主体梯次化培育。
不断拓展积分运用场景,一是通过创新积分数据分析,为企业开具个性化“诊断书”,提供精准服务。二是按照1分1万元进行积分兑付,两年来累计兑付奖补资金近9亿元。三是将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与金融相融合,在全国首创“创新积分贷”产品体系,按多倍额度提供纯信用、低利率的信贷支持。将“创新积分”纳入征信体系,为企业提供免费的信用支持和信用服务。四是出台政策,对积分头部企业科创中心和离岸研发机构建设、研发费用、研发人员年薪和“人才家园”购房等方面给予专项奖励和补贴,支持头部企业做大做强。
第二个问题:
记者:
近几年,泰兴市科技创新工作卓有成效,特别是成功入选省首批创新型示范市建设名单,请问范常委,下一步,泰兴市围绕省级示范市建设还有什么布局和举措,谢谢。
泰兴市委常委、副市长范存力:
泰兴市纳入省创建名单以来,我们严格按照创建工作指引,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主题,制定出台了《泰兴市省创新型示范市建设方案》《关于开展创新型示范市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按序时稳步推进各项工作。截至目前,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05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1.88%;新招引高层次人才12人;新增省重点实验室1家;上榜省“推动科技政策落实和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明显的地区”。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务实工作举措,围绕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建设、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等四方面内容,以“九大工程”为抓手,推进科技工作迈入发展快车道。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创新型示范市建设目标责任制,按年度、季度、月份对创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推进。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投入机制,支持创新主体积极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提升全市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创新型企业和创新人才的典型案例,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激励创新行为,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工作的良好局面,推动“强富美高”新泰兴建设取得更加丰硕的创新实践成果。
第三个问题:
记者:
作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平台载体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请问目前高新区(高港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情况如何?下一步有何布局和打算?
医药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高港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全冬明:
近年来,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始终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大力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一方面,我们持续深化大院大所合作共建,集聚了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ICGEB)泰州区域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助力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我们围绕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链特点,搭建了大小分子药物平台、疫苗工程中心等21个公共服务平台,助推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8月18日,我市隆重举行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启运仪式,这对我区未来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无疑是带来了重大机遇。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科技强市”的决策部署,主动嫁接省、市产研院科创资源,高水平布局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载体。重点从两个方面来发力:
一是构建“一产业一高端研发平台”的创新支撑体系,在大健康、数字经济等领域,形成“研发中心+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就目前而言,我们计划年内启动兽用生物制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并通过3-5年的持续建设,创成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北大医学部泰州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进度,推动南京医科大学泰州研究院项目落地。
二是建立“离岸-靠岸-在岸”项目孵化体系,积极布局 CGT(细胞与基因治疗)等领域,找准新的赛道、抢占新的风口,再造一个面向未来的中国医药城。具体来说就是做到三个突破:第一,在北京、上海等地布局建设离岸孵化基地,挖掘种子期项目,实现“0-1”的突破;第二,加快推进科创中心建设进度,建成一批全球先进水平的研发后期、中试早期基地,实现“1-10”的突破;第三,高效利用康健医疗区,承接孵化项目的产业化,积极引进CRO、CMO、CDMO等企业助推产业化进程,实现“10-10000”的突破。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未来5年的努力,建成一批重大创新平台载体,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致力成为泰州新动能培育中心和长三角地区富有活力的创新策源地。
谢谢大家。
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焕祥: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可与有关部门或相关市(区)联系,会后进行深入采访。同时,也请各位媒体朋友对本场发布会和接下来的系列主题发布给予大力支持和深入报道。
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