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社会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
为了收集公众对泰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方面的看法和意见,以便更好地开展泰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报告编制工作,2021年9月8日至2021年10月8日期间,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市人民政府网站开展了有关泰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社会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城市建设感知、体验和建议等方面。调查情况汇总分析如下: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开展。根据数据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年龄构成以中青年为主,其中18-30岁占44.4%,31 -45岁占39.39%, 46-60岁占16.16%,18岁以下和60岁以上没有人员参与。参与调查问卷的人之中大多数为本地居民,占62.63%,其中32.32%居住在海陵区,17.17%居住在医药高新区,4.04%的人居住在姜堰区,2.02%的人居住在高港区,7.07的人居住在兴化市、靖江市和泰兴市;剩下的37.37%为其他人员。此外,参与调查人员中,以在泰州生活时间不足一年和生活20年以上的两类人群为主,不足一年的占36.36%,20年以上的占31.31%。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从安全韧性、绿色生态、创新协调开放和宜居生活四个方面,对城市建设满意度及后续建议展开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安全韧性 公众对社会治安、应急避难场所和消防安全方面满意度高,安全感足,但在雨后积水排放能力方面需要大力提升。 在社会治安方面,一般满意程度以上的人员达100%,无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人员。在应急避难场所方面,一般满意程度以上的人员为93.88%,不满意人员为6.12%。在消防安全方面,一般满意程度以上的人员为96.97%,不满意人员为3.03%。在雨后积水排放能力方面,一般满意程度以上的人员为85.86%,不满意人员为13.13%,非常不满意人员为1.01%。 2)绿色生态 各职能部门在噪音污染、水体污染、市容清洁度、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绿色交通出行和公园绿地等方面建设管理较好,公众整体满意度高,一般满意程度以上的人员达90%以上。对乡村地区生态资源利用水平的满意度一般,43.43%的人认为乡村地区生态资源利用水平不高。 在绿色生态建设方面,老城区、汽车站、火车站节点地区、乡村等特殊地区建设不足,需要改善品质。24.09%的人认为老城区需要改善,19.61%的人认为乡村地区需要改善,19.33%的人认为汽车火车站节点地区需要改善,18.77%的人认为河道两侧需要改善,16.81%的人认为主要道路两侧的绿化空间需要改善,1.01%的人认为其他需要改善。 3)创新协调开放 公众对创新环境总体评价较好,在工作机会、创业氛围、人才引进、营商环境等方面满意度高,一般满意程度以上的人员达94%以上。但需要在高校方面进行改善提升,43.43%人不满意目前的高校建设。 公众认为最能代表泰州特色的有兴化垛田、凤城河和人民海军诞生地,选项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20.58%的人选择了兴化垛田,17.68%的人选择了凤城河,11.58%的人选择了人民海军诞生地,10.93%的人选择了溱湖风景名胜区,9.97%的人选择了望海楼公园,5.47%的人选择了四个历史文化街区,5.47%的人选择了学政试院,5.41%的人选择了古盐运河,4.18%的人选择了泰州城隍庙,3.86%的人选择了梅柳桃园,2.89%的人选择了泰山公园,2.25%的人选择了日涉园。通过对泰州特色地区的重点建设,来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4)宜居生活 泰州有适宜的人居环境,调查人员中有56.57%人愿意长期在这个城市生活,5.05%的人不确定。吸引人们在本地生活的主要因素有:生活成本低、有归属感、治安环境好、教育基础好、历史文化厚重等,23.3%的人选择了生活成本低,14.08%的人选择了有归属感,13.59%的人选择了治安环境好,12.62%的人选择了教育基础好,10.68%的人选择了历史文化厚重。 在满意度方面,公众对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出行环境、城市开敞空间、社区15分钟生活圈方面满意度高,一般满意程度以上的人员达86%以上,但对乡村地区医疗、教育、文化设施和城市的5分钟生活圈满意度不高。城市5分钟生活圈主要是对幼儿园、广场和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这三个方面不满意。 对于泰州市未来的建设发展,公众认为需要积极改善的方面包括: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医疗、教育、养老等基层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对外交通出行条件;提升居住环境;打造城市商业文化公共中心;提高公园与绿化建设水平以及控制房价等。对于城市房价,绝大多数人员可接受的程度在15000元之内,占参与人员的93.93%,仅6.07%接受15000元以上。 三、意见和建议 公众对泰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工作的参与度及积极性较高,在泰州特色、建设不足、吸引因素等方面提供参考意见。在下一步的城市建设实施中,应在加快融入区域功能网络,打造江苏省中轴支点;保障产业稳步高质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强市;补齐城市建设功能短板,提升城市的功能品质;构建城市安全韧性体系,增强防灾和适应能力;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几个方面不断加强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