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 > 民族知识和宗教知识
        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少数民族部分)——格萨(斯)尔
        信息来源:国家民委网站 发布日期:2021-12-07 08:56 浏览次数: 字号:[ ]

        传唱千年的《格萨尔》史诗,广泛流传于生活在中国西部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等民族族群中。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神圣历程和英雄业绩。

        《格萨尔》史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一部活形态史诗,大约有120余部,100万诗行。这一史诗传统还处在不断演化过程中,它的篇幅正在不断扩展。《格萨尔》史诗以其独特的串珠结构形式,融汇了众多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形成了一个结构恢宏、篇幅浩繁的“超级故事”。史诗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还产生了抄本、木刻本,目前所见最早的抄本为14世纪的《姜岭大战》,其中1716年北京出版的《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是史诗蒙古文最早的印刷本。凭借抄本和木刻本史诗扩大了流传范围。

        说唱艺人通过神奇的梦获得灵感,开启“智慧之门”,因而能滔滔不绝地说唱《格萨尔》史诗。除了这种神奇的托梦神授艺人,还有顿悟、圆光、藏宝、掘藏等为其所独有的、具有浓厚神秘意味的传承方式的艺人,以及闻知、吟诵、授徒等具有大众化方式习得传承的艺人。

        史诗说唱交替采用韵文和散文,体现了高超的语言表现技巧;史诗说唱有极为丰富的音乐曲调,各地的曲调各具地方特色,藏族艺人经常使用的曲调有80多种,不同的曲调用于表现不同的对象和场景;形成了极具文化多样性的说唱流派。藏族艺人在说唱时一般不用乐器,而蒙古族艺人则大多使用民族乐器边弹边唱。在藏族地区,史诗还被改编为舞蹈和戏剧。此外,史诗艺人奇特的、别具象征意味的服饰、道具(例如帽子)也是其所独有的。

        《格萨尔》史诗和当地社区的传统民俗仪式密不可分。当地民众在诞生礼、成人礼、婚礼、葬礼等人生仪礼上,通常都会邀请艺人表演特定的史诗段落,如在诞生礼上演唱格萨尔王从天国降生的段落。此外,史诗的演唱本身就伴随着诸如烟祭等独特的仪式实践。听史诗艺人演唱仍是当地民众一种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

        《格萨尔》史诗说唱传统是相关族群的人们传承和延续其宇宙观和自然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地社区民众了解历史、汲取传统、接受教育的重要手段。《格萨尔》史诗广泛涉及和反映了藏族、蒙古族等族群的天文、地理、动植物、医学、工艺等方面的知识,藏族本土宗教苯教的万物有灵宇宙观及其宗教仪轨如祭神、驱鬼、占卜等在史诗中有全面的反映,史诗中穿插的众多的“赞歌”如“山赞”、“马赞”则反映了藏族民众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从而使史诗成为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