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建设“十三五”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1月3日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建设
“十三五”专项规划
为全面提升泰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水平,依据《江苏省“十三五”互联网经济发展规划》《“十三五”智慧江苏建设规划》和《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基本情况
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十二五”期间,泰州积极落实“宽带江苏”“无线江苏”“高清江苏”等发展计划,基本建成遍布城乡的综合信息服务网络,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达85.91。截至2015年底,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完成30亿元,光缆线路总长度超过10万公里,城镇光纤覆盖率超过95%,农村光纤通达率100%,3G和4G基站超过5000座,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接入点突破1万个。移动电话用户数406.8万户,宽带用户数65.28万户,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数85台,农村普遍提供20M以上宽带接入能力,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实现全面覆盖,高清互动电视用户普及率达有线电视用户数的45%以上。
电子政务水平持续提升。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入,成为各级政府实现业务处理的基本手段。2013年,泰州入选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启动市政务数据中心及政务专网云平台建设,推进基础平台资源、政务信息资源、业务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整合共享,以政府门户网站为中心,整合行政权力、绩效管理、协同办公、民生资金监管、公共信用信息、低保核对、区域卫生、社区服务、社会管理、民生价格等多项服务系统,网上“一体化政府”初步形成,有效提升政府整体协作能力和运行效率。2015年,泰州市政府门户网站在全国296个地级市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排名全国第28位。
企业信息化应用范围扩展。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应用范围不断扩展。重点行业典型企业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管理信息化、产品设计研发信息化、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电子商务应用的比重分别达到81%、85%、60%、74%、90%,信息化应用涵盖从研发设计到售后服务的产品全生命周期。2012年至2015年,全市累计3500家传统企业推广企业信息化,基本覆盖了本市所有行业。截至2015年末,全市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试点企业达152家。
农村信息化应用有序推进。以“泰州农网”等涉农网站、“12316”三农服务热线、短信发送平台、村级独立网站等为载体的新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健全,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完善,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滴灌自动化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水平不断提升,设施农业的信息化水平显着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农业防灾应急预警等信息应用深入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市16家单位先后荣获“江苏省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
(二)存在问题
基础设施能级有待提升。泰州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相对滞后,服务能级有待提升。在城域网出口带宽、固定宽带普及率、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率、互联网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数量等方面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宽带网络速率相对省内先进地区差距较大。
两化融合程度亟需深入。泰州两化融合程度不高,信息化带动经济发展作用不明显。《江苏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报告(2014)》显示,泰州在13个设区市中排名第8,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应用效益等三项指数评分低于全省均值。企业主动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性不够,信息化促进企业业务创新与管理变革、催生两化融合新兴业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数据资源利用程度偏低。数据采集渠道不广,数据资源总量偏低。管理职责条块分割,导致大量信息资源在垂直管理部门内部封闭,难以实现公众和社会共享。此外,数据跨区域、跨部门的应用、保护和开放缺少统一规定、数据共享安全隐患问题突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对数据挖掘、分析、利用重视程度不足。
二、面临形势
(一)背景和环境
国家及地方政府的信息化政策环境利好。国家先后出台《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等文件,为信息化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江苏省先后颁布《江苏省信息化条例》《江苏省政府信息化服务管理办法》,加快信息化立法进程,规范江苏省信息化建设工作。
宏观经济新常态化推动信息化协同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加大科技投入,抢占未来经济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日本提出“u-Japan”战略,美国发布“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德国颁布《2014~2017年数字议程》。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江苏省发展动力正在加快转换,推进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要求加快信息化发展。泰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透明、高效、便捷的要求日益提高,客观上需要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实现社会信息化与经济信息化协调发展。
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信息化建设浪潮。近几年,我国网民迅速增长,到2015年,全国网民数量达到6.68亿,江苏省达到4274万人,泰州市现有网民300多万人,积极参与网民春晚、“网络十佳”评选等活动,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不断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发展。
信息技术引发人类社会生活全方位变革。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使信息采集量成千上万倍提升。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大量、繁杂、多变的数据进行挖掘和系统分析处理。云计算使得信息系统朝大型化和微型化方向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助推智慧城市建设,信息技术还在经济发展方式、生态环保、政府办公等其他领域引发重大变革。
(二)机遇和挑战
1.发展机遇
国家推进四化同步建设,为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把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并列,突出强调了信息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为信息化发展提供支持。《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为深入推进推动区域信息一体化、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旅游及商品市场联合开发提供了新的契机。
江苏省引领智慧城市建设,智慧泰州建设基础稳固。 “智慧江苏”建设把信息化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全面加强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在推进“智慧泰州”的建设中,智慧产业稳步发展,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信息基础设施及民生应用建设取得实效,城市建设管理更加优化,进一步促进了泰州信息化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异军突起,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保障。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催生新兴产业,成为信息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物联网、下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产业,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以及“互联网+智能制造”,有效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带动信息化发展,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
2.面临挑战
信息化建设所需人才匮乏。信息化人才资源储备不足成为阻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泰州市的高科技人才资源、高校资源有限,人才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如何引进和培养大量高科技人才以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成为一项重大挑战。
信息化发展有失均衡。泰州市信息化应用在不同领域、地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农业社会治理信息化应用领域不广,房地产业、采掘业、建筑业等基础设施产业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很少涉及信息化应用,农村和农业信息化发展较为滞后,部分农民获取信息、知识的技能和条件相对不足,城乡差距较为明显,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数字鸿沟”。
信息化标准规范滞后。信息化标准规范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我国在物联网、云计算、信息系统集成、智能制造、大数据等行业性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上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带来的新业态、新模式,以及电子商务、数据开放、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互联网金融等新业务的健康发展亟待更加完善的标准规范。泰州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面临信息化标准规范大环境不完善带来的诸多挑战。
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基础信息产业底子薄弱,在核心和关键技术及安全产品的开发生产上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和自主创新意识,对国外引进的设备及软件缺乏安全有效的技术改造,从而导致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尤其是信息安全产品,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较弱。泰州在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同时,必需高度重视信息安全的管理防范工作。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开放创新“双轮驱动”主战略,以打造“智慧泰州”为方向,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功能、保障民生发展等方面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泰州提供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按照“科学规划、城乡统筹、集约高效”的发展思路,结合泰州智慧城市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实践应用的相关政策,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确保全市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工作的有序推进与协调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整体水平。
需求引导,深化应用。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成效为主导,围绕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中的重点环节,深入开展需求分析,合理确定建设任务,促进信息化建设在政府管理、企业经营、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切实作用,力求便民利民、全社会普遍收益、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服务功能得到增强。
整合资源,合理共享。加快信息资源整合步伐,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逐步消除信息孤岛,充分利用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加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科学论证,优化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布局,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
完善治理,保障安全。加快推进信息安全和诚信体系建立,适应信息技术加速演进和网络环境日益复杂的态势,防范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坚持技术与管理并重,加强网络治理,净化网络空间,从技术创新、制度保障、管理机制、产业支撑等方面进一步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更加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两化深度融合加速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电子信息产业保持支柱产业地位且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力争成为全国知名的信息化应用先进城市。
城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健全。“全光网城市”工程全面实施,光纤宽带网络覆盖城乡,无线局域网实现公共区域全覆盖。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85%以上,城市建成区和农村地区互联网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1000M、100M,4G网络人口覆盖率达到100%,4G用户渗透率达到80%以上,高清业务用户比率达到100%。创成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创新示范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超过90.00。
经济信息化创新平台深入发展。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制造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得到充分应用。到2020年,全市50%的制造企业初步迈入智能制造行列,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达到500亿元以上,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85%以上,工业和商贸服务业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90%以上,智慧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物流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
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信息化全面普及。医疗卫生信息平台覆盖全市所有人口,电子病历信息全市共享,百姓健康档案大数据库投入使用,100%村卫生室具备接入远程医疗网络系统的基础条件。文化信息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着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水平全省领先。建成全市统一的公共信用数据交换平台和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形成泰州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大数据产业链基本形成,在软件、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元器件等重点领域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占全省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的比重达到15%以上。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不断健全,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与网络信息安全的日常运行、风险预警、应急指挥三级系统不断健全,信息安全风险防范能力明显提高,形成省市联动、部门互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联合监管和协调机制。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统筹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制定泰州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布局规划,明确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技术规范。将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布局规划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推动通信机房、管道、杆线、基站、光纤宽带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
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加快宽带网络建设改造,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全面提速,普遍实现光纤到户覆盖;加快无线通信网络优化升级,加快4G基础网络和无线局域网覆盖,推动5G网络探索性应用;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与应用,推动政府、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网站系统及商用网站系统进行IPv6网络建设。
建设信息应用服务平台。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统筹布局云计算基础资源,加大云计算、云存储、云共享、云安全等云服务模式与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加快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公共支撑型应用平台建设;加大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促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及智能管控技术在智慧城市、智能工厂、农业物联网等基础建设方面的应用。
(二)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提升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大健康、船舶和海工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制造过程智能化,提高产品智能化程度和附加价值。发展智能家电、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产品,培育泰州智能制造知名品牌。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鼓励制造企业提升核心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围绕智能制造发展重大共性需求,建设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支撑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企企通”工程,提高企业和园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水平和应用环境。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进程。深化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各领域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电子商务与传统制造业融合。普及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交通系统(ITS)等技术。加快智慧物流体系建设,促进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鼓励物流信息的互通互换,促进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协同和联动,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探索以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信用等新模式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提高工业设计信息化水平,支持工业设计软件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建立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库,加强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借助信息化手段促进绿色制造。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资源节约技术融合发展。支持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提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引导企业对产品配方、生产工艺、原料采购、生产制造、仓储运输、运行使用和维修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建立涵盖整个产品研发制造产业链的绿色体系,实现包括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回收在内的绿色制造。积极推进全市重点用能企业接入江苏省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消费优化、排放综合治理等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三)推广信息惠农应用
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推进智慧农业大平台建设,加强信息服务站点网络化建设,积极拓展服务功能。加强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建设支撑“三农”发展的数据库,提升农村信息采集、分析和挖掘能力,推进农村基础信息交换与共享。建立全市范围农业市场、政策、气象、水文、资源、病虫害、交易价格等专业信息数据库,推动农业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建立涉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农业基础信息平台,建设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全面推进农业电子商务进村入户,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建设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成为农村电商带头人,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新型经营业态。
依托信息化技术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民用网培训活动,加强江苏省农民用网培训基地建设,创建省市两级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三网融合,加快农村数字电视网和宽带互联网建设,采用远程教育、集中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积极发展精准农业,推进地理信息、农作物模型、遥感监测、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市场流通和安全监管中的应用,重点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预警、数字大棚、农产品安全溯源、物流配送等信息系统。到2020年,建成10个智慧农业园区或智慧农业基地。
(四)打造阳光电子政务
推进政府服务信息化。依托市级政务云计算平台,在整合市级各部门及下属企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单位公共服务应用基础上,按照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认证的模式,全力搭建“我的泰州”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加速信息资源的流通和效能释放,减少部门间信息孤岛,推动“一体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城乡基层。到2020年,行政许可事项和社会事务网上办理率分别达到85%以上。
加快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健全全市政务服务体系和“一站式”网上便民服务大厅。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服务数据库,归集与个人相关的社保、公积金、医疗健康、水电气费用等数据,将分散的个人数据信息进行集中、校验、关联,促进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依托“金土工程”,完善国土资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
(五)提升信息便民服务水平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泰州市市民卡和社会保障卡发放。加快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家庭医生签约系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依托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查询。建立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数据中心,实行院内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与区域平台的有效对接。实施临床路径和病种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控制医疗成本,保障医疗安全。开展医疗服务信息惠民行动,为患者提供诊前、诊中、诊后全程信息管理,提供网上预约分诊、移动支付、检验检查结果查询、随访跟踪等“一站式”服务,改善看病就医体验。完善以疾病预防控制、急救、妇幼卫生、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等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立全市范围内标准统一、功能完善、数据共享、互联互通、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居民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提高科技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校园信息化,依托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建设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推动市民终身学习网络平台、个性化教学平台、远程教育平台、科研合作开发平台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应试教育外的艺术、心理等素养教育数据,促进城乡教育资源互通共享。
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服务能力。紧紧围绕智慧人社建设要求,提升金保工程平台支撑能力;推行“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规范、改造、变革现有业务流程,有序推进公共服务事项网上运行;深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大数据创新应用,提升人社科学决策、高效服务和风险防范水平。
(六)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依托浪潮、双登、华药等大型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软件、物联网、大数据、高端电子元器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大数据产业集聚,加快大数据产业园的应用示范作用。支持大型骨干企业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争取更多企业迈入国家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引导支持作用,组织产业联盟、技术联盟,协调产业协作,加强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协同创新,支持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七)强化信息安全建设
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加强安全监控监测、安全预警、应急响应、网络信任、保密防护等体系的建设,建立市级容灾备份中心和部分重要信息系统同省异地备份中心,加强大数据环境下防攻击、防泄露、防窃取的监测、预警、控制、灾难恢复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健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制度,加快整合建立全市政务网络的统一安全保障体系。依托市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统一全市各业务应用系统的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机制,加强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病毒防护、内容过滤等信息安全措施。
推进自主可控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加强国产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硬件的推广使用,确保涉密系统的根本安全。完善和提高密码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技术、信息安全与监控技术、数字化业务安全防护技术等应用,实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和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
五、重点工程
(一)信息基础设施领域重点工程
“全光网城市”建设工程。全面实施泰州“全光网城市”工程,借助“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工程,推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运营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建设模式,提升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加快光纤宽带接入网络建设进程,将城市提速升级与农村普遍服务同步推进,实现包括农村村组在内的农村电信普遍服务及有线宽带全光网覆盖,全面提升宽带网络服务能力,全面加强宽带对工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服务和支撑。加快广电骨干网建设,全面建成基于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
“无线泰州”建设工程。提升固定宽带网络能力,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基站建设,实现城区道路、机场、铁路、政府、企业、学校、酒店、公共区域及社区的无线全覆盖。加快推进城乡热点区域的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实现城区(含各县市城区)和热点地区的无线宽带全覆盖。构建以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无线网络(WIFI)为主的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无线宽带网络。
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工程。加快城域网、接入网、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业务系统、支撑系统等基础设施的下一代互联网(IPv6)升级改造,全面提升下一代互联网(IPv6)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积极推动互联网企业、商业网络系统及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网络系统的下一代互联网(IPv6)升级改造,促进各类业务向下一代互联网(IPv6)平滑过渡。加快推进内容分发网络向大容量、广覆盖、智能化演进,不断增强网络流量承载与分发能力。支持开展未来网络重大基础设施(CENI)项目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强相关领域产品研发和产业孵化。
三网融合创新工程。进一步落实“高清泰州”推进工程,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推进广电、电信双向业务进入实质性商用阶段,积极促进三网融合关键信息技术产品研发制造,大力开发基于三网融合的高清互动及创新业务发展。推动全市4家园区三网融合产业相关产品生产或服务发展形成集聚态势、10家企业或院校从事三网融合技术、产品、业务的科技创新,创建江苏省三网融合示范园(区)、江苏三网融合创新基地。
“智慧泰州”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围绕“智慧泰州”信息化建设,推进政府信息整合共享。扩大服务范围,推进智慧教育、智慧环保、智慧水利、智慧城管、智慧卫生、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人社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完成浪潮云计算中心、吴洲路数据中心、凤凰路数据中心的建设,建成“电子政务服务中心”、“基础设施管理中心”、“数据存储备份中心”、“城市信息资源中心”、“城市数据发布中心”和“信息安全保障中心”,逐步建成本地区工业云服务平台,导入各规上企业运行数据,经平台数据模型推演后形成全市工业经济模拟分析数据。建立企业产品、交易信息、招商信息、融资信息发布平台,在保护专利、版权的前提下,为中小企业升级发展提供数据、资料查询服务,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工业云、企业云、政务云平台。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综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建成覆盖城乡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社区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构建一体化的便民服务体系。推动通信、广电运营企业及相关企业拓展工业大数据服务业务。鼓励中小型园区及行业企业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购买专业服务。
(二)经济信息化领域重点工程
智能制造示范推进工程。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大型制造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建设智能工厂与实施智能改造项目,提高生产效率、稳定产品质量。支持企业运用大数据开展精准营销与个性化定制、改善企业经营效益。支持企业向研发设计、物流营销、品牌推广、系统集成、电子商务等上下游延伸,服务化转型过程中创新业务模式,培育一批制造业服务化示范企业。充分发挥政策指导与市场牵引作用,有效激发企业发展和应用智能制造的内生动力,及时总结示范企业实施经验,积极向广大中小企业传播推广。
工业电子商务提升工程。对接江苏省“电商扩市”行动,大力发展工业电子商务,鼓励传统制造企业通过第三方平台或自建平台发展电子商务,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信息,探索新型交易流通模式,建设重点产品全程可追溯体系,加快推进制造业企业智慧转型。借鉴“网上医药城”模式,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垂直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深化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有机融合。建设泰州跨境电商产业园,加快引进各类跨境电商项目。
云制造创新服务平台工程。促进互联网与设计、制造过程融合,大力推广应用基于云计算服务模式的网络协同设计、众包、虚拟仿真、在线3D打印等新技术与新模式。支持船舶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联合互联网企业构建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网络协同制造、柔性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支持发展用户需求导向型制造新模式,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汽车、装备、消费品等行业制造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先进资源共享、网络精准营销和故障预警、远程维护等在线增值服务,实现由产品制造向“制造+服务”升级。
建筑企业信息化加速工程。围绕“建筑强市”品牌升级,推进建筑企业管理模式信息化。引导建筑行业运用信息技术再造管理流程,大力推广应用BIM技术、“建筑互联网+”技术,评选建筑行业信息化应用标杆企业。健全并完善各类市场主体诚信档案,加快建设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一体化平台,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到2020年,建筑企业监管方式及一级以上资质企业内部运营模式全面实现信息化。
医药大数据服务平台工程。以中国医药城为载体,加快建设全国性生物医药产业集聚高地和网上中国医药城。依托泰州数据产业园构建的医药垂直电商产业链、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链、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产业链、互联网金融产业链,培育医药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医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个人用户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努力形成以医药大数据为基础、以健康大数据为核心的大数据采集、分析、应用、交易产业链。
中小企业网络融资服务平台工程。依托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江苏再保小微金融服务网、泰州市发改委投融资平台、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泰州市中小企业网络融资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平台整合银行、担保、风险投资等金融服务资源,面向全市中小企业开展银行贷款、融资租赁、股权融资、产权交易等金融服务,引进大数据征信体系,量化评估投融资双方信用状况,有效控制金融风险并充分发挥桥梁作用。
(三)农业信息化领域重点工程
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工程。依托泰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集成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价格交易指数等农业生产与经营信息化建设项目,延伸12316服务热线、涉农服务网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平台、土地流转信息平台、精准扶贫平台、灾害预警平台、水流域渔业管理、农业行政执法信息系统等农业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项目,推进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广泛应用,构建绿色、生态、智慧的农业基地,争创“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到2020年,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65%。
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工程。鼓励农村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实践,通过农产品网络预订、网上直销等模式,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引导农产品经营企业培育网络销售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健全农村电子商务配套体系,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实现全程可追溯、信息互联共享。加强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与衔接,引导物流企业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完善城乡双向物流配送渠道,实现快递到乡、配送到村,提高冷链流通率。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开展农村电子商务技能培训,增强农民、渔民电子商务运营与实际操作能力,支持农民、渔民利用电商平台创业致富。
农产品质量管控公共服务平台工程。构建农产品质量集中管控公共性服务平台,加强与各农产品企业数据对接,积累泰州市农产品质量大数据。建立或引入质量管控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帮助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企业进行质量体系的建设和把控,重点加强企业质量信息采集系统、监控系统建设,推动采集数据与市域统一农产品质量管控平台对接,打造辐射全市的农产品质量网络体系。结合电子商务渠道特点,实现全市农产品质量管控平台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物流快递服务平台的数据对接,促进网络消费者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能追溯到包裹信息、以及农产品存贮、分装、加工、生产、种植等信息,不断完善全市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
(四)政务信息化领域重点工程
政务大数据应用工程。加快推进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人口、空间地理、公文法规、社会诚信等各类基础性数据库,为市民提供便捷政务服务。运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有效整合政府数据,加强跨部门数据关联比对分析等加工服务,充分挖掘政府数据价值。健全政府运用大数据的工作机制,提高政府运用大数据治理能力,发挥大数据支撑政府决策作用,不断提高政府服务和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社会事业数据资源整合,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提升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水平,提高社会治理精准性和有效性。制定政府公用数据开放目录,建立大数据交易平台。
网上政府工程。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泰州网上“一体化政府”,在已建电子政务专网基础上,继续建设电子政务外网、外网云平台和灾备中心,协同办公、民生资金、绩效考核、审计管理、已有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公共信用信息、区域医疗卫生、社会综合治理、社区综合服务管理、民生价格、阳光信访、统计信息、12348公共服务平台等政府信息化系统全部纳入政务数据中心,形成“横到市级机关局、纵到县区镇街”的网上办事体系,推动线下政务办事大厅功能向网上办事大厅迁移,全面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透明度,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社会信息化领域重点工程
民生服务信息化工程。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全市乡、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设覆盖城乡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支持开发传承泰州文化的数字内容产品,在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基础上,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资源。推进教育资源普遍共享工程,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和创新应用,加快发展远程教育,为促进教育公平服务。建设智慧校园,促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在线学习和学校管理方面的应用服务。建立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提高社会救助、就业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面向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社会需求,运用大数据健全泰州社会征信体系。建立全市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支持征信机构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深入合作,依法开展征信业务,建立以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为对象的征信系统,依法采集、整理、加工和保存在市场交易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信用信息,采取合理措施保障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建立起全面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的市场主体信用记录,构建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
(六)信息安全领域重点工程
信息安全配套工程。健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及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加快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产品认证、信息安全应急协调等规章制度,提高处理突发信息安全事件能力。容灾备份中心扩能扩容,提高同城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中心抵御事故灾难能力,开展异地灾备中心建设。鼓励信息安全产业自主创新,建立专项资金扶持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的支持力度。
重点信息保障工程。加强重点领域信息安全管理力度,包括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制造环节,电力、交通、电信等公用服务事业行业,教育、医疗、金融、电商等个人信息集中系统,大数据采集、传输、交易、应用等大量基础数据汇聚平台,加强信息安全机制建设,支持企业申请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加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投入力度。
六、保障措施
(一)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发挥泰州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研究、协调、解决信息化建设出现的重大问题。加强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跨部门协调能力,加大各横向、纵向部门的信息化工作配合力度,形成主管部门统筹全局、相关部门协同推进机制。推动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跨部门整合共建和资源共享,建立区域间信息化交流协作机制。
(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全面贯彻实施国家、行业信息化相关政策法规,加快完善信息化法制政策体系。依法推动智能交通、医疗卫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化项目外包等形成完备的配套政策法规,规范电子商务信息发布、网上支付交易、交易纠纷处理等后续服务,完善执法监管体系,强化信息化行政执法力度。加大对信息化技术、产品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三)加速标准体系构建。积极参与国家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及修订,制定并完善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安全保障等相关配套政策。开展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社区和城市网络信息服务、城乡数据信息交换共享等领域标准规范的制定。完善数字认证基础设施和网络完全检测、评估中心,完善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
(四)建立考核评估制度。加强信息化项目的统一审核管理,完善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体制,建立项目立项、建设监理、竣工验收、项目运行维护等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制度。制定完善信息化发展水平绩效考核评估制度,建立信息化专家咨询机构、管理服务机构及信息化发展水平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信息化发展统计、监测统计报告和规划实施目标分级责任制度和激励机制,完善信息化工程建设问责制,形成积极健康的信息化发展态势。
(五)强化资金投入力度。根据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设立两化融合专项资金,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重大信息化项目、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鼓励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等融资服务,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积极申请国家、省级资金,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信息化建设,选择性吸纳外资进入信息化市场。加强财政性信息化建设资金、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的统一审核管理。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支持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建立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个性定制化复合人才。开展城乡居民信息化知识扫盲活动,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大学生志愿者培训等途径,提高居民信息化意识和素养。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加快推动信息化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信息化人才引进力度,深化“双创计划”、“333工程”等重点人才工程,拓宽信息化人才渠道,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配套服务。加强信息化人才岗位设计,在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机构试推行首席信息官(CIO)制度。
(七)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机制。通过信息审核、保密技术处理、数据安全监管等方式保障信息安全,加强安全管理、服务安全、安全技术和产品、安全基础等方面的标准制定,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建立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机制,健全信息安全监控、预警、举报制度,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和处理机制,提高网络和信息安全监管能力。
抄送:市委各部委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市检察院,泰州军分区,驻泰各单位。
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1月3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