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索 引 号 014416330/2020-00248 分 类 政府工作报告 综合政务,其他 报告
        发布机构 市政府 发文日期 2020-01-23
        文 号 有 效 性
        2020年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信息来源:市政府 发布日期:2020-01-23 09:00 浏览次数:次 字体:[ ]

        ——2020年1月8日在泰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市长  朱立凡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六个高质量”,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较好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00亿元,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4.6亿元,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8%、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城镇登记失业率1.76%。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惠企措施逐见成效。始终将稳定实体经济作为重中之重,出台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创新设立“泰企云”涉企奖补申报管理平台,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95亿元。举办“泰州制造·央地合作”系列活动,组织100多家本土企业与央企开展专题对接,以政府信用为企业发展架桥铺路。推出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条,制造业贷款增长5%,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加9000户。推行“亩产论英雄”工业用地效益提升综合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获奖单位数、用地指标奖励量均居全省首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58家、市场主体8.2万户。

        有效投入增势稳健。强化“抓经济必须抓项目”意识,实施项目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总投资80亿元的长城整车制造、31亿元的乐叶5GW太阳能组件、15.3亿元的赛孚士抗体药物等项目开工建设,实际投资52亿元的新浦轻烃综合利用、15亿元的中江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11.7亿元的靖江港口集团智能重装等项目竣工投产。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436个、新竣工344个,20个项目列入省重点工业投资计划。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比提高4.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提高7.4个百分点。

        开放开发破难前行。制定促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新增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33家,实现进出口总额14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5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占比64%,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新批境外投资企业36家,完成外经营业额9亿美元。海关、海事、边检为开放开发做出积极贡献。

        风险防控扎实有力。切实担负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政治责任,大力整治非法金融活动,线下投融资机构减少205家,P2P网贷机构线上业务全面退出;综合施策化解大额授信风险,不良贷款率、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分别下降0.28个、0.5个百分点;建成政府性债务综合监管系统,制定事业单位债务管理办法,设立国企债务风险防控应急资金池,超额完成年度化债目标。

        (二)动能转换步伐加快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认真落实“八字方针”,部署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泰州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列入国家战略规划,获批江苏省质量奖2个,新增省示范智能车间10个、星级上云企业129家。扬子江药业连续五年位居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首,罡阳股份成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振华泵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兴化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泰兴祁巷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0.6个百分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

        创新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28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企业技术中心27家,太平洋精锻入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家企业成为省百强创新型企业。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91个项目进入省重点技术创新导向计划,18个产品列入省重点推广应用目录,获批首张国产特殊医学用途全营养配方食品注册证书。推动“科技人才80条”落地见效,成功举办“一赛两会”人才系列活动,新引进高层次人才2516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4.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5.3件。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开展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38个资质类许可业务实行告知承诺制,制定市本级行政许可容缺受理材料清单45个,压减涉企行政许可前置中介服务及收费13项。扎实推进金改试点,产融综合服务中心助力企业融资累计近300亿元,31家企业进入人民币跨境结算便利化试点,实质运营5支产业子基金,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5家,硕世生物成为苏中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有序推进国企改革,完成行政事业单位53家直属企业、28处经营性资产划转,成立公用事业集团主导供水、燃气等设施建设运营,上线运行国有资产监管系统,加强股权投资管理和经营业绩考核,市属国企资产总额增长25%、营业收入增长40%。

        (三)城乡发展协调推进

        城市发展加速融合提升。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双评估”“双评价”等前期工作,探索推动高港区和医药高新区融合发展,优化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加快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北沿江高铁、盐泰锡常宜铁路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常泰过江通道全面开工,永定路西段快速化改造工程完工;成功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联盟,开工建设市中医院新院二期工程和妇幼保健院;全面启动省运会筹备,推进市体育公园等场馆建设,完成市体育中心田径场改造;泰州金融广场建成开放。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位居全省前列。举办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筹建大运河(泰州)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开展文化惠民演出超过2000场。“品质泰州”建设取得新突破,评价指标体系获国家标准立项。

        幸福宜居水平持续提高。开展“城建惠民”两年行动计划,强力整治东部、南部市场群,关停违规石材加工企业244家,拆除违法建设15.9万平方米;新辟优化公交线路6条,投放新能源公交车202辆、共享单车5000辆;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858个,建成投用南园、三水湾等大型停车场;实施老旧小区“微整治”30个,新建改造农贸市场11家、公厕163个,新(扩)建游园26个;整治黑臭水体4条,完成46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推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姜堰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泰兴洋宇循环种养模式等特色做法得到国务院领导肯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粮食总产量达56亿斤,建成高标准农田25万亩,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比重83.6%;高港获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姜堰大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进华统、顶旺等养殖项目落户投产,生猪产能逐步恢复。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成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9家,骥洋食品成为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全面完成村集体清产核资,“股权到人、固化到户”改革完成率80%。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个,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95.4%,通过“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验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完成72个“大棚房”问题项目、8个违建别墅问题整改。

        生态环境状况稳定好转。切实履行环保督察整改的政治责任,中央环保督察交办问题市级销号率91.2%。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国试点,创新实施“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建成大数据平台和指挥中心,设立全国地级市首家遥感应用基地,组建首期规模10亿元的长江生态环保发展基金。狠抓突出环境问题治理,空气质量优良率75.3%,国考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创成省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示范城市。深化生态环境改革创新,严格落实河(湖)长责任制,全面推行“专家治厂、科学治污”,海陵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深刻汲取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教训,牢固树立“全域安全”的责任意识,出台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办法,完善“1+X”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试行事故企业公开道歉、风险较大场所所长制等举措,建成安全生产大数据平台。制定实施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方案,推行危化品企业积分动态管理,严格落实危化品项目“三个一律不批”,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18家。部署开展24个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严打整治”行动,实行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和安全隐患有奖举报,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7.3%、16.6%。

        (四)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富民增收力度加大。完善经济薄弱村挂钩帮扶机制,构建“三保险、四救助、一预警”医保扶贫体系,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847户,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达到省定脱贫标准。落实援企稳岗、创业服务等政策,城镇新增就业10.7万人、创业9.5万人。实现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市区统筹,推进长三角地区跨省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双向互通”,成为全省首家医保移动支付应用城市。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680元,发放价格临时补贴8000万元。完成棚户区改造8162户、保障性住房建设5838套。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新(改扩)建幼儿园及中小学50所,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达标率提高26个百分点,泰州中学入选首批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立项学校,泰职院成为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江苏牧院入围“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启动市人民医院医联体和泰兴、兴化医共体建设,创新医保医师积分制管理,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儿童预防接种门诊全部建成达标,实现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全覆盖。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惠及16.2万人。成立退役军人党校、双拥学院和四级服务中心,发放抚恤补助资金3.7亿元。兴化长江引水工程开工建设。民族宗教、社会科学、广播电视、妇女儿童、残疾人、史志档案工作取得新进步,统计、气象、台湾事务、外事侨务工作取得新成绩。

        社会保持安定和谐。率先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探索“网格+警格”“一中心三平台”基层综合治理服务模式。实施信访“三化解一规范”专项行动,群众来访批次、人次分别下降29.3%、28.5%。开展普法志愿服务“718行动”,走访服务企业5182家。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摧毁涉黑组织5个、恶势力犯罪集团17个,破获涉黑涉恶案件1107起,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保持全省最低,现行命案连续十年保持全破。省级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居全省首位。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政治建设统领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我们在全国率先制定《标准化条例》,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开展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合法性审查33项;落实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制度,开展建议提案办理“回头看”,高质量完成233件人大代表建议、356件政协提案办理。我们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推动部门职责融合、效能提升,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机制,推行重大事项督查清单管理,12345政务服务热线获评省内唯一“全国服务之星奖”。我们高度重视中央、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四风”尤其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定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管理意见及配套办法,出台基层减负20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始终保持正风反腐高压态势。

        各位代表,一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泰州生动实践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一心、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向中央和省驻泰机构以及驻泰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泰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挑战,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不足。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经济指标增速回落,实体经济和企业经营困难较多,大项目好项目相对较少;结构调整任重道远,新兴产业支撑能力不足,传统产业转型面临阵痛,服务业发展层次较低,科技经济“两张皮”尚未真正破解;城市能级亟待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短板突出,上学、看病、养老、出行等问题群众反映强烈,城市治理仍需改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增大;政务服务还要优化,营商环境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少数公务人员能力素质不适应改革发展要求,一些部门存在守摊子、等政策、靠支持的依赖思想,等等。对此,我们一定认真予以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二、2020年工作任务

        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朝着“一高两强三突出”方向奋进的起始之年,做好政府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市委五届九次全会部署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做强产业、做强城市,突出产业强市、特色发展,突出项目为王、质量至上,突出城乡协调、一体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全稳定,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努力实现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发展。

        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2.6%以上,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

        重点抓好三个方面11项工作:

        (一)聚力突破经济转型关口,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实体根基

        今年宏观环境仍然复杂多变,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坚定不移用产业强市的务实举措化解下行压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我们将以更强的韧劲抓好产业转型、创新驱动和园区建设,以制造业为基点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体系。

        1. 瞄准中高端增强产业实力。制定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关键零部件、核心装备、高端制成品补链强基,提高特色产业控制力和话语权。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深化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创建泰州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加快药明康德等医药重点项目建设,培优培强扬子江、济川等骨干医药企业。围绕形成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服务支持长城整车制造、赛孚士抗体药物、科奕莱共聚树脂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新地标。加快促进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应用,突破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场景应用,催生一批行业级新业态、新模式。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以产品提档促进优势产业提质,发挥新浦、中海油等企业基础原料优势,引导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新材料延伸;发挥扬子鑫福、亚星锚链等企业行业地位优势,引导船舶产业在“两高”船型和高端配套设备上集中突破。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扩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支持企业加强产品、工艺、流程再造和服务模式创新。实施工业“113工程”项目计划,力争建成市级以上智能车间(工厂)30个。集聚提升现代服务业。落实国家、省促进消费政策,开展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推进中国医药城康健医疗区建设,整合资源要素引进一批时尚消费、健康养老、现代金融等服务业项目。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服务业新动能,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向融合步伐。制定实施“互联网+物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综合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联盟。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协同提升凤城河、溱湖、千垛等核心旅游集聚区品质。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深入建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鼓励申报区域公用品牌,新增高标准农田20万亩。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用足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保障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探索特色田园乡村产业振兴路径,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营销平台和供应链建设,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富民产业,让农民更多参与价值链高端分配。加强农业产业园和产业强镇建设,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增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0家。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50条农村河道生态治理。

        2. 突出企业主体激发创新活力。围绕活跃企业创新行为,提供好服务、创造好环境。推动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鼓励企业与大院大所、高端人才合作创办新型研发机构,提高中科院大化所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复旦大学健康科学研究院、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运营质态,支持ICGEB区域研究中心、双登集团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发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技术攻关、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作用,依托领军企业推进产业协同创新。推广泰兴高新区“1+1+1+N”创新项目孵化模式,打造“中试基地+产业基金”孵化平台,促进市外创新成果转化为泰州制造产品。优化创新生态让企业受益。建立政府基金引导、社会资本主体的创新投融资模式,丰富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专利综合保险等金融产品,探索技术股与现金股结合激励的利益捆绑机制。发挥“凤城英才卡”集成功能,落实“泰爱才”十大服务举措,新引进高层次人才2600名,新增高技能人才4000名。推进创新服务平台、科技大市场等载体建设,集聚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服务机构。选树创新型企业和企业家标杆,讲好创新创业人才故事,让更多人走上创新路、成为追梦人。整合创新政策助企业创造。推行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制度,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完善企业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奖补政策,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本土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力度,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揭榜工作,力争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20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家。

        3. 围绕“三比一提升”再造园区竞争力。以重大项目攻坚年为抓手,通过比质量规模、比推进效率、比产出效益,推动园区走特色化、高效型发展道路,成为具备更强核心竞争力的市域经济增长极。强化项目建设主战场定位。指导园区运用产业金融理念和资本招商模式,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资本项目合作,力争谋划生成1-2个有望形成百亿级投资、千亿级规模的基地型项目。建立主抓园区的项目推进机制,加强项目报建面积、设备抵扣、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新增规上企业的监测考评,力争重点园区新开工5亿元(3000万美元)以上产业项目超过150个,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6亿美元。坚持园区围绕项目转、部门围绕园区转,排出审批监管、要素支撑、上争对接等部门责任清单,建立全员参与的项目服务保障机制。刚性兑现考评结果在资源配置、班子配备等方面的应用,营造大抓项目、实抓发展的浓厚氛围。强化产业集群主阵地作用。引导园区选取重点产业方向开展主攻节点研究,推进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重大产业链项目建设,鼓励实施上下游配套项目和高价值环节项目,力争优势特色产业项目占比、规模占比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继续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支持医药高新区构建“4+3+1”产业体系,推进“一院两中心”建设,力争进入全国生物医药园区十强。分别明确19个园区追赶目标、赶超要求,促进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加速融入长三角航空制造产业链,推动有条件的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加快市级重点园区提档升级步伐。强化开放开发主窗口功能。差别化制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开展园区综合实力、产出效率、创新能力评价,倒逼园区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发展质量。坚持“亩产论英雄”资源配置导向,集中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和优质企业扩张,力争重点园区新增税收1000万元以上、500-1000万元企业分别超过20家、35家,净增税收1000万元以上、500-1000万元存量企业分别超过20家、35家。推动园区整合归并管理层级和机构,推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建立灵活合理的绩效薪酬制度,形成精简高效的园区管理体制。

        (二)精细做好城市转型文章,塑造美在内涵的品质之城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是溢出和虹吸“双重效应”,对泰州而言“危”“机”并存。我们将立足长三角Ⅱ型大城市定位和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方向,主动以特色发展、内涵提升参与融入区域发展,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城乡高品质建设、高水平融合。

        4. 以能级提升为目标提高城市建设水平。针对布局碎片化、中心虚化、功能弱化等影响泰州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把筹办省运会作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的重要引擎和抓手,全方位开展区域空间整合和资源要素组合,着力打造城市硬核、增强核心功能,下定决心推动城市跨越式发展。系统规划做优框架。精心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善市域总体空间结构和城镇空间体系,界定中心城市性质、定位、规模,明确规划约束性指标和刚性管控要求,提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和效率。构建对外连接大通道,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和江阴第二通道,加快常泰过江通道建设,主动配合盐泰锡常宜铁路前期工作,开展淮兴泰高铁规划研究和上争工作。围绕嵌入近洋航运分工体系,聚合沿江港口资源、建设资金和国有资本,集中力量打造长江南京以下江海联运港区中心港,统筹规划布局疏港公路、高等级航道和港口铁路支线,以港口枢纽经济建设放大港产城联动效应。一体发展做实中心。更大范围推进市区一体发展,构建“一主一新”中心城区空间格局,有机更新海陵老城,务实推动高港区和医药高新区融合发展;整合姜堰自然资源优势,做特做美姜堰城区。加快市区产业、交通、重大功能设施布局融合,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进一步理顺市与区事权关系,调整完善城建体制机制,建立协同高效的运转体系。办好赛事做强功能。精心筹备省运会,推进市体育公园等场馆建设和周边“三违”整治,打造凤凰路、海军大道等迎宾通道。结合动车进京达沪、开通泰沪直达班列,整治火车站及进站主干道沿线环境,同步完善公铁换乘系统。实施姜堰南绕城快速路、东风北路快速化改造和S353改扩建工程,建成站前路、东环高架北延段快速化工程,开工建设沪陕高速平广段扩建工程,形成快速路、国省干道、高速公路相互贯通的市域交通网络。城建惠民做精服务。实施城区河道清淤活水工程,完成10公里道路“白改黑”,更新7条主干道沿街立面和15条道路无障碍设施,协同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雨污分流工程和人居环境改善。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推动园林绿化提档升级。围绕“大循环+小循环”优化公交线路6条、新增换乘站点10个,建设交叉路口公交优先专用通道和信号控制系统,投放新能源公交车180辆、共享单车1万辆,形成方便快捷绿色的公共交通体系。

        5. 以民生优先为取向彰显城市幸福本色。坚持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切实解决一批群众烦心忧心的问题,用可观可感的工作实绩赢得群众点赞。巩固增收脱贫成效。细化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措施,发挥创业项目库和示范基地孵化作用,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创业5万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深化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到人、固化到户”改革试点,丰富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内涵。紧盯“两不愁三保障”领域,加强开发式扶贫与保障式扶贫统筹衔接,严格执行脱贫验收办法、标准和程序,探索解决相对贫困和返贫难题的长效机制,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开展职工医保补充保险试点,将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健全低保“单人保”、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救助制度,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生活有靠。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2万套。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能力,抓好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统筹优化教育管理体制和规划布局,新建幼儿园29所,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3所,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和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增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开展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最佳实践奖创建,开工建设市第五人民医院,启动“五大救治中心”专科联盟建设,实施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工程,确保通过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终期评估。加强城乡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完成市区特困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000户,确保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0张。

        6. 以文明创建为抓手提升城市形象品位。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让城市有颜值更有气质。提高文明程度。巩固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让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不文明行为惩戒力度,发挥“十行百星”榜样效应,让点滴文明行为汇成城市文明风景。创新融媒体中心运营模式,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善用新载体传播正能量,让市民在“转评赞”中共赴文明之约。涵养人文底蕴。优化文化惠民券运作方式,开展“百姓大舞台”“文化百场”等主题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感受度。深化省书香城市示范创建,推进市博物馆整体改造,增强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服务功能,造浓全域沉浸式文化氛围。用活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出台古盐运河文化带建设总体规划,组织政府文艺奖评选,开发具有“泰州记忆、泰州风骨、泰州印记”的文化产品。

        7. 以风险防控为重点守牢城市发展底线。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红线意识,标本兼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与人民群众共筑安定祥和的温馨家园。用极端负责的态度抓好安全生产。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构建系统化、闭环式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用超常规的重视程度、时间精力狠抓责任落地落实。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坚持聚焦重点、严管重罚、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全覆盖拉网式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排查、大整治,打好源头管控主动战、风险防控攻坚战、城市安全阵地战,确保高质量完成这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提升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监管执法体系、双重预防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大幅压降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用钉钉子的精神防控金融风险。完善金融机构网格化监测机制,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重点行业领域金融风险隐患。落实六类机构监管工作制度,严格管机构、管合规、管行为、管风险,促进金融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持续开展非法金融活动排查整治,加强区域性金融生态修复,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用绣花的功夫实践良治善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立健全平安建设协调机制,实施“万村善治”工程,加快社会治理“一网通管”、公共服务“一网通办”步伐。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做响“泰有理”信访工作品牌,争创全国“七五”普法先进城市。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无黑”城市。深化“六安”行动,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8. 以环境治理为突破推动城市永续发展。突出问题治理和生态修复两个着力点,坚决做到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确保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巩固治理成效。扎实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逐一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保更有力度、更富实效。深入推进“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按照“沿江一张图”优化发展布局,有序实施沿江水体治理、长江清废等专项行动。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空气主要污染物防治,聚焦改善河湖水质落实河(湖)长制,制定污染地块名录和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力争空气质量优良率、省考及以上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分别达74%、83.3%。夯实治理基础。实行更严标准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企业绿色化转型。打造“一带二岛三节点”沿江生态走廊,推进重点平原洼地治理项目建设,构建里下河地区自然湿地保护网络。建设垃圾焚烧发电二期和分类收集后端处理项目,新增危废处置能力3万吨/年。健全治理机制。规范支持生态类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发行“环保贷”和绿色债券。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力争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强化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让以身试法者付出高昂代价。

        (三)系统提升政府转型实效,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高质量发展需要匹配高水平政府治理,这就要求我们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发展阶段转向,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推进自身建设。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守正创新为关键加强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加快形成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政府工作方式。

        9. 让守规矩成为政府自觉行动。我们将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正本固元。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要求,坚持以新思想为准绳抓发展、干工作,真正从灵魂深处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高运用五大发展理念能力,谋深谋实“十四五”重大规划、重大工程和改革开放举措,勇攀“强富美高”新泰州建设更高峰。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根据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创造性推动“六个高质量”,将党的意志转化为政府行动。始终将依法行政顶在前面。严格依照法定程序作决策、出政策,坚决纠正多头检查、“一刀切”执法,完善投诉举报回应制度,做到一切权力行使于法有据、违法必究。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进一步理顺关系、优化流程、严密制度,确保政府工作更加规范、更高效率。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支持审计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始终将清正廉洁抓在日常。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探索廉政建设与政府工作融合机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巡视、审计问题整改。驰而不息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治理“红顶中介”和加重企业负担行为,坚决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维护为民务实清廉政府形象。

        10. 让重实干成为政府鲜明导向。我们将围绕“大兴实干之风,致力高质量发展”,在解放思想中强化执行力建设,树立勇担当、比作为、拼实绩的工作新风。动真碰硬抓实工作。坚持经济形势分析会制度,更多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务实调研,找准补短板、强弱项的具体“落点”。建立“月督查、季协调、半年考核、年终评定”的抓落实工作机制,定期通报重要部署、重点指标和重大项目完成情况,推动压力层层传递、责任有效落实。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考核项目、量化评价标准,实行工作实绩与评先评优、部门预算、问责问效相挂钩,让“无功就是过、平庸也是错”成为共识。精准有效用实政策。完善和强化“六稳”政策,坚持制造业贷款“月通报、季约谈”工作机制,开展“疏解治理投资堵点”专项行动,制定实施制造业外资优先计划,研究建立外贸重点企业监测预警管理模式。全面落实减税降费、降本减负政策,修订公布政策清单、收费清单和政府机构失信清单,推行退税退费业务全流程电子化办理,坚决清理涉企收费项目、整治违规收费行为。对接上争地方政府专项债、开发性金融等国家政策,深化城建项目市场化运作探索。换位思考做实服务。落实中央支持民营企业“新28条”,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六大专项行动,打造央地合作、创新合伙人等服务品牌。建立企业“首席服务员”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搭建“早茶峰会”“政商面对面”等政企沟通协商平台,让政商关系“清”上加“亲”。依法保护企业自主经营权和创新权,化解企业维权成本高、执行难等问题,用法治方式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11. 让善创新成为政府内在追求。我们将克服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探求消解痛点、打通堵点的新招子,用智慧和勇毅办好泰州的事。深化改革破除制度性障碍。推进工程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和“一网、一门、一次”改革,逐步推开容缺预审、并联审批和区域评、承诺制。紧扣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改试点,加快打造资本市场促进中心,优化提升产融综合服务中心,增强担保机构和信保基金增信服务能力,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整合优化国有资产资源,积极探索国企功能分类和界定,谋划启动重点国企上市工作,加快组建现代农业集团,推动国企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综合效益。提高本领破解根本性难题。改进政府系统工作方法,强化问题导向防控重大风险,运用系统思维化解突出矛盾,采取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动改革发展。提高公务人员专业水平和履职能力,走出去开拓眼界、更新理念,沉下去实战磨砺、甘当学生,做到会动脑更会动手、有想法更有办法。落实激励干部实干担当“六条措施”,以经济一线和基层岗位为重点,探索清单式、案例式容错免责机制,为“改革闯将”“创新尖兵”鼓劲撑腰。

        各位代表,实干永不褪色,拼搏赢得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牢记初心使命,点燃奋斗激情,奋力开拓前行,在新征程上书写“强富美高”新泰州的时代篇章!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