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市政府办公室印发《泰州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更好地贯彻落实《规划》,现解读如下:
一、编制背景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为充分发挥城镇化动力支撑作用,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据《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苏政办发〔2021〕48号)和《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泰政发〔2021〕18号),结合泰州实际,编制本规划。
二、编制过程
2020年12月启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前期研究;2021年2月完成研究报告;4月形成规划初稿,并召开部门座谈会讨论;7月形成征求意见稿;8月正式征求部门和地方意见;9月按省规划进行修改完善,通过专家论证;10月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进一步修改后,完成网上公开征求意见。11月通过合法性审查等程序,形成草案,12月市政府第6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草案。
三、主要内容
《规划》共九章约2.7万字,包括三个板块九个部分,第一、二部分是第一板块,包括发展基础和总体要求;第三到第八部分是第二板块,明确了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第九部分是第三板块,主要是规划实施保障。
(一)发展基础
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2020年,泰州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0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64.4%,二者差距持续缩小。
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明显
“十三五”期间,共发放居住证40.13万张,累计转移农业人口43.45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56%上升到64.4%。
2﹒城镇化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
常泰长江大桥、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开工建设,动车组列车实现进京达沪。东风快速路南段、海姜快速路、东环快速路、永定快速路、站前路一期建成通车,组团式城市框架基本形成。泰兴市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市)。兴化市戴南镇、泰兴市黄桥镇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镇。
3﹒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
城市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经济总量突破 5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元。金融中心、周山河景观带、省泰中新校区、市科技馆等工程建成投用,体育公园建设加快推进。创成省生态园林城市,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联盟成员。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现“三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实现“五连冠”。
4﹒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成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成国家生态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节水型城市。
5﹒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
全市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居)全部脱贫摘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 1.99。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6个。率先开展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示范乡镇创建。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协调高效的城镇化格局基本形成,高质量广覆盖的常住人口市民化纵深推进,现代化城市形态初步显现,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显着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健全。
《规划》设置了“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体系,包括城镇化水平、市民化质量、城市功能、城市治理等四大类16项具体指标。其中,有代表性的指标有:
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以上
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1.95
3﹒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
4﹒接受上门服务的居家老年人数占比达18%左右
5﹒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
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6%
7﹒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以上
8﹒实行全科服务模式的社区覆盖率达90%
展望2035年,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常住人口均等化全覆盖,人口集聚服务能力显着增强,城镇常住人口达380万人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0%左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和周边大都市圈,城镇化格局成熟定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基本形成,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
(三)主要任务
1﹒构建包容关怀的城市环境
主要包括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增强城市就业吸纳能力、推进城镇消费提质扩容等。
2﹒优化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
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方面:东向全面接轨上海都市圈;西向以扬泰协同发展融入南京都市圈;南向跨江深度融入苏锡常都市圈,积极参与共建苏锡常一体化。包括争创江阴-靖江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深化江阴-黄桥等南北共建园区建设、加强泰兴-常州新北跨江合作、推动泰兴虹桥园区争创常泰合作先行区等。
构建城镇发展新格局方面:中心城市加快构建“一轴三极三城”新格局;做强县城载体;打造特色精品小城镇,合理规划布局重点中心镇,支持有条件的重点中心镇发展为县(区)域副中心或现代新型小城市。
3﹒打造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城市
主要包括建设创新活力城市、建设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开放包容人文城市、建设智慧型城市等。
4﹒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主要包括加强城市空间治理、促进城市高效运营、深化城市社会治理、筑牢城市安全底线、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等。
5﹒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主要包括加快城乡要素合理有序自由流动、增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等。
6﹒建立健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主要包括创新现代人口服务管理制度、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构建可持续投融资机制、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改革城市建设管理体制等。
(四)重要支撑
主要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工程、城市国际影响力培育工程、城市更新工程、韧性城市建设工程、农民收入十年倍增工程、城市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行动等6个专栏。
(五)实施保障
主要包括加强组织协调、注重衔接支撑、开展评估监督、推动公众参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