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441662/2022-22998 | 分 类 | 统计分析 其他 其他 |
发布机构 | 市统计局 | 发文日期 | 2022-05-09 |
文 号 | 有 效 性 |
为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用工情况,近期,市统计局对部分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用工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市近七成企业生产经营向好或持平,但受疫情影响,五成以上企业用工人数减少,企业招工难问题比较突出,求职者薪资要求高、供需不匹配等问题长期存在,需予以高度关注并积极应对。
一、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
近七成企业生产经营向好或持平。数据显示:2834家参与调查的企业中,利润增加或持平的企业占69.0%。其中,利润总额与上季度相比增加的企业603家,占21.3%;利润总额与上季度相比持平的企业1352家,占47.7%;利润总额与上季度相比减少的企业879家,占31.0%。从影响企业利润的主要因素看,62.4%的企业利润变动主要受业务量影响,14.8%的企业利润变动主要受成本费用的影响,22.8%的企业利润变动主要受其他因素影响,如产品销售价格、缴纳税费等。
二、当前企业用工及需求情况
1.五成以上企业用工减少
与2021年末相比,参与调查的企业中用工人数增加的企业970家,占34.2%;用工人数减少的企业1601家,占56.5%;用工人数持平的企业263家,占9.3%。从用工增加的原因看(复选项),企业发展向好,生产订单或者业务增加是最主要原因,占51.6%;其次是临时性或者季节性的用工需要,占32.6%;第三是为应对人员流失,提前储备,占28.8%;第四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订单或者业务量增加,占15.9%;第五是其他原因(如企业内部结构调整、企业发展需要、因疫情员工无法到岗而重新招聘等),占3.2%;第六是用工方式调整,占1.4%。从用工减少的原因看(复选项),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订单或者业务量减少是最主要原因,占62.8%;其次是企业经营收缩,生产任务或者业务量不足,占35.1%;第三是临时性或者季节性的用工减少,占20.3%;第四是经营正常,未及时对减员岗位进行招录补充,占11.7%;第五是其他原因(如企业内部结构调整、项目竣工减员、因疫情未经营等),占3.9%;第六是技术升级,生产或经营效率提高,占2.4%;第七是用工方式调整,占1.6%。
2.六成以上企业招工困难
参与调查的企业中,目前存在“招工难”问题的企业1851家,占65.3%;其余983家企业认为招工不困难,占34.7%。存在“招工难”问题的企业中,有504家企业反映招工难问题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占27.2%;有1347家企业反映存在招工难问题,但不太严重,占72.8%。从调查企业招工难的主要原因看(复选项):求职者对薪酬、就业环境等期望过高是企业招工难最的主要的原因,占62.3%;其次是符合岗位要求的应聘者减少,占58.1%;第三位是求职者人数总体上减少,占20.5%;第四位是招聘渠道不畅,占7.5%。从企业紧缺的人员类型看,最缺人员第一位的岗位是普通员工,占35.2%;其次是高级技工,占26.1%;第三位是经营管理人员,占22.1%;第四位是科研人员,占14.1%;第五位是其余人员,占2.5%。
3.薪资上涨增加企业压力
参与调查的企业中,七成以上企业平均工资持平或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工资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的企业2174家,占76.7%;工资水平下降的企业660家,占23.3%。工资涨幅小于5%的企业1013家,占35.7%;工资涨幅在5%-10%之间的企业515家,占18.2%;工资涨幅在10%-20%之间的企业342家,占12.1%;工资涨幅大于20%的企业304家,占10.7%。普通员工(如普通工人、销售人员、普通服务人员等)的平均月底薪上涨给企业经营形成了压力。调查企业中,有86.4%的企业认为员工月底薪增加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压力,压力明显增加的企业占13.1%,有压力但能消化的企业占73.3%,压力较小或没有压力的企业占13.6%。
三、企业用工形势预期
对于下季度用工预期,九成以上的企业预计用工增加或持平,可见企业对于下季度用工预期较为乐观。调查显示:91.7%的企业预计下季度用工增加或持平,其中预计用工增加的企业占9.8%,预计用工持平的企业占81.9%,仅有8.3%的企业预计用工规模缩小。
四、对策建议
一是落实扶持政策,积极应对疫情影响。认真落实《泰州市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助力工业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政策措施》《泰州市进一步帮助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渡过难关若干政策措施》等扶持政策,优化用工稳岗服务、全面落实财税扶持、不断强化金融扶持、持续加大清费减负、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同时,进一步畅通企业诉求反馈渠道,加大政务服务便利度,坚持急事急办,迅速高效开展行政服务。
二是深化就业服务,努力缓解供需矛盾。大力培育就业服务行业,加强信息收集、发布和就业指导,用现代化手段对人力资源的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及时掌握用工供求信息,及时为企业和求职者双方提供准确的就职信息和咨询服务,为双方搭建沟通交流平台,着力解决招、用工信息“盲区”问题。建立完善用工企业和求职人员数据库,充实用工企业的规模、业绩、职务需求以及求职人员的技能、履历、待遇要求等重要数据,努力成为两者之间的“联系纽带”。
三是加强技能培训,建立良好用人机制。针对企业用工需求,强化校企合作,设置市场所需专业课程与训练科目,培养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急需的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通过设置企业实训基地,给在校学生提供见习岗位,增加工作经验,提升就业能力;励企业采取多种灵活方式引才引智,并加强人才引进后的跟踪服务,探索建立良好的留人用人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