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务政务 > 党政期刊 > 政府公报 > 2018年第10期 > 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文 号: 泰政办发〔2018〕110号 发文日期: 2018-09-14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泰州市推进五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泰州市推进五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2018—2020年)》已经市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9月14日

         

        泰州市推进五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2018—2020年)

         

        为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苏政发〔2018〕86号)和市委、市政府构建“1+5+1”现代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突出重点、落实举措,加快推进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及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化工及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国家战略,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对标一流、找准短板,聚焦重点环节、聚集优势资源、落实关键举措、实现集中突破,推进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特色鲜明、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打造泰州制造业升级版,为推动泰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增添新动能。

        二、发展目标

        1.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18—2020年,五大主导产业产销规模、工业投资年均增幅,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同期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

        2.企业梯度培育取得成效。到2020年,五大主导产业中产销规模超100亿元企业达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70家。

        3.项目实施力度持续加大。2018—2020年,五大主导产业每年实施5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竣工5亿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

        4.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明显。到2020年,五大主导产业力争创建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工厂)30个;引导支持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0件以上;每个产业依托企业各建设1~2个对产业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技术创新平台。

        三、重点任务

        积极采取链式发展、项目攻坚、企业培育、园区建设、创新转型、服务提升等举措,全力推动五大主导产业高端发展、集聚发展、特色发展。

        1.推动链式发展,培育地标产业,实现特色发展高质量。按照“培育产业链条、打造地标产业、领跑国内同行、提升全球影响”的目标定位,以强链、补链、延链、建链为总抓手,深入推进产业链研究,逐一编制产业研究报告,绘制产业链图谱,促进传统产业链整体跃升,新兴产业实现链式扩张。对照省重点培育的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等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结合五大主导产业发展重点,培育产业集聚发展载体,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网络,增强产业链条整合力,加强大中小企业梯度协作,促进“制造+服务”融合发展,提升产业自主可控率和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培育形成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一批1000亿级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批500亿级产业集群。发挥专家顾问团队和产业联盟作用,每季度组织开展1次产业联盟特色活动,每半年举办1次产业发展论坛、“头脑风暴”、专家会诊等在产业领域内影响较大的主题活动,为产业发展咨询把脉。定期发布产业发展动态、政策导向和招商指南,为有效推进产业链优化升级和延伸发展提供保障。

        2.推动项目攻坚,提升发展动能,实现转型发展高质量。坚持把项目实施作为五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引擎,按照重大项目“招引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达产达效一批”要求,重点突破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税源型产业化项目。加大项目招引力度,整合招商资源,与市各招商分局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瞄准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地区,定期举办专题招商与项目对接活动,务求取得成效,每个产业牵头部门每年直接推动新签约5亿元以上产业化项目不少于2个。坚持每年紧盯100个投资超1亿元的重点产业化项目,聚焦20个投资超5亿元的重大建设项目,强化要素服务保障,及时跟踪督查进度,主动协调打通堵点,力促项目早开工、快投产。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持续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加快改造提升,促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五大主导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五大主导产业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65%以上。

        3.推动企业培育,壮大发展基础,实现企业发展高质量。实施“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计划,分类制定培育政策措施,培育一批根植泰州,自主创新能力强,企业影响力、资源整合力、品牌知名度高的领军型企业,形成一批在行业细分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隐形冠军”企业。制定实施重点企业培育计划,聚焦工业“50强”等规模优势明显、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细化市各有关部门培育大企业的具体目标任务,推动组建产业发展基金,聚集资源、聚焦政策、聚力服务,支持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创新发展、项目建设、上市重组、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战略,进一步增强重点企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支撑作用。建立“专精特新”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库,每年聚焦500家专业基础好、创新意识强、发展潜力大的入库培育企业,制定出台培育政策措施,推进中小企业与重点企业融通发展。

        4.推动园区建设,打造特色载体,实现集聚发展高质量。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推动各类开发园区、工业集中区积极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打造一批五大主导产业特色园区、基地,构建主业明晰、重点突出、特色明显、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载体新格局,努力提升产业承载力和集聚度。引导支持园区、集中区,对照“构建特色鲜明、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要求,从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出发,找准产业发展定位,重点打造1个主导产业,扶持壮大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成。引导支持园区、集中区,创建全国质量提升示范区、知名品牌示范区,不断增强区域品牌竞争力。引导支持园区、集中区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覆盖五大主导产业的科技创新、质量技术、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自主创新、产品出口、技术改造、品牌建设、装备升级等精准服务。

        5.推动创新转型,提升研发实力,实现创新发展高质量。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五大主导产业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系统梳理产业技术短板,组织开展重大技术协同创新,增强关键技术控制力。加快推进产业研究中心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品质检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推进以企业为主导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打造一批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产业链重点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整合创新资源要素,组建“企业+联盟”协同创新机制,采取政策扶持、股权合作、成果共享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突破一批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短板。分产业建立产业创新联盟,组织科技资源与企业合作对接,在技术、人才、生产、市场、资金等方面,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金融机构深度融合。实施智能化改造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应用先进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建设智能生产线,加速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实施信息化、网络化改造行动计划,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和集成应用,打造若干有影响力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重点企业参与“数字未来”专项行动、中小微企业加速“企业上云”,有效提升数字经济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水平。引导企业深入实施“三品”战略和“标准化+”先进制造行动,制定领先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领航标准”,鼓励和指导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江苏名牌,培育一批“领航标准”产品和质量标杆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本土知名品牌。

        6.推动服务提升,优化发展环境,实现服务发展高质量。围绕五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多途径、多形式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和紧缺型技能人才,支持企业“招院引所”,探索推行人才在高校院所和我市企业“双落户”制度,推动人才自由流动。绘制产业领军型人才(团队)地图,畅通与国内外顶尖人才(团队)对接渠道,推动精准引才。帮助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型技能人才,争取国家、省、市政策扶持,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强化资金保障,依托整合现有的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设立五大主导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聚焦产业发展,每年至少组织2场综合性产业基金对接活动;支持发展金融租赁、融资性担保、商业保理等金融类企业,引导各类投资机构设立天使、VC、PE等基金,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优先保障五大主导产业中的企业用电、用能需求和重点项目用地,灵活选择长期租赁、租让结合、先租后让、弹性出让等方式供应项目工业用地。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生产、检测、认证、信息服务、人才培训、创新创业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提升产业公共服务水平。筹备各类专业化博览会、交易会,组织企业参展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等国内外产业展览活动,打造展会品牌,推进市场拓展,促进合作交流,提升产业影响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统筹。坚持“建立一个推进机制、撰写一个研究报告、形成一套统计指标、绘制一份产业链图谱、排出一批重点项目、打造一批联盟和平台、制定一部招商指南、整合一批招商团队、研究一系列扶持政策”的“九个一”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市有关部门牵头推进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具体是市食药监局牵头推进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经信委牵头推进高端装备制造及高技术船舶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科技局牵头推进节能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质监局牵头推进化工及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建立健全项目信息互通、市与市(区)联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促进重点产业化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市经信委进一步完善工作协调推动机制,采取一事一议方式,通过部门联席会议,定期会办产业发展中的难题;市各产业牵头部门坚持共性工作常态化、个性工作特色化、职能服务公共化,明确工作重点,完善推进举措;市统计局与各产业牵头部门密切合作,健全五大主导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按月发布产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数据;市其他相关部门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做到分工不分家,全力为五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二)完善考核激励。市效能办研究制定五大主导产业市级牵头部门工作推进的绩效加分考核机制,以及对市(区)、医药高新区推进五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季督查、年考核”工作推进机制,强化推进情况的督查通报,及时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市与市(区)财政加大工业、科技、开放、人才、金融等相关发展专项资金及产业引导基金的整合力度,支持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和各产业牵头部门招引产业化项目、建设研发平台、编制发展报告、开展主题活动等。

        (三)营造更优环境。按照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才资源协同发展要求,研究制定并积极落实五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和规范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流程。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提升企业获得感。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加强企业信用承诺、信用审查、联合惩戒应用,营造公平、透明、诚信的政务、商务环境。创新企业家座谈会、领导挂钩帮扶等活动内涵,建立“直通车”服务机制,跟踪服务重点联系企业,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做到1天应答、3天明确意见、5天办结,形成制度化、长效化政企互动机制。评选表彰一批功勋企业家和“泰州名匠”,激发企业家和产业工人干事创业的热情,形成促进五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相关报道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