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索 引 号 014416330/2021-19856 分 类 市政府办文件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通知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 发文日期 2021-10-21
        文 号 泰政办发〔2021〕49号 有 效 性 有效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泰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 发布日期:2021-10-21 14:55 浏览次数:次 字体:[ ]

        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泰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6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0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泰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聚力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的决策部署,围绕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产业绿色转型步伐、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根据《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泰政发〔2021〕18号),结合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泰州市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重点围绕医药、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节能与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软件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业等产业,建设了一批具有泰州特色的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5.4%,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7.6%,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37.25%和41.3%。其中医药产值已步入千亿级俱乐部,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节能与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在行业内地位不断提升。

        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一批特色产业领军企业和瞪羚企业崭露头角,多个国内外“唯一”“第一”持续涌现。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4家,10亿元以上企业35家。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3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9家,培育省潜在独角兽企业6家、省瞪羚企业8家。涌现瑞莱生物、诺瓦立医疗等一批医疗器械小巨人企业,鲲鱼健康是国内唯一具备特医多剂型生产企业,扬子江船业和新时代造船已步入国际高技术船舶领军企业队伍,新增隆基乐叶、硕世生物、长城汽车等一批不同行业标杆企业。

        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已形成以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医药产业集群为核心,泰兴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集群、沿江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带、海陵新能源产业园、高港汽车科技产业园等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格局。中国医药城已成为国内新型疫苗及特异性诊断试剂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园区,集聚金迪克、艾美康淮、勃林格、瑞科、中慧元通等疫苗企业,拥有各类疫苗产品近50个。高技术船舶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支柱产业,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名列全国第一方阵。节能与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高端创新要素不断聚集。“十三五”期间,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列入国家战略规划,全市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省“双创人才”计划科技创新团队14个,省“双创”人才219人,省“双创”博士155人,省第二期“科技企业家”79人。创新企业培育壮大,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52家,迈博太科、亿腾药业、迈度药业3家企业跻身中国药品研发实力百强。创新平台量质提升,全市获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3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72家,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72家,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9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23家,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0家。

        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加强制度体系建设,陆续出台《泰州市大数据发展规划(2018—2020年)》(泰政办发〔2018〕6号)《关于进一步鼓励企事业单位聚才用才推进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泰政发〔2018〕166号)《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泰政办发〔2019〕56号)《〈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泰州实施方案》(泰办发〔2020〕27号)等一系列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一枚印章管审批”“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设立“一站式”企业开办专区,从企业发展、园区建设、项目投资、用地保障等方面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总的来看,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层次不高,高精尖产品较少,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不高;产业集聚发展偏弱,部分产业集群发展尚处于集中布局阶段,还未形成有效的集聚,集群发展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性不强,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产业联动效应不够显着,没有形成较为完整配套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还未形成相互支撑的群体;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投入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面临形势

        在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受科技发展、国际关系、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未来发展的外部环境及形势将更加复杂多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新技术等一系列重大和前沿科技加速向各领域渗透拓展。然而,当今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全球产业发展格局正在深刻调整,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重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强。

        从国内看,一方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泰州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从区域看,“一带一路”建设效应将得到释放,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正在加快实施,多个国家战略叠加,多方优势交汇,为“十四五”泰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当前全省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既处于转型升级、乘势而上的关键时期,又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紧要关口。江苏省陆续出台了《省政府关于推进全省经济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20〕79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息消费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苏政办发〔2020〕31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意见》(苏政办发〔2020〕71号)等一系列政策,从科技创新、财政支持、人才供给等方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放眼长三角区域及省内主要经济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质化现象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

        从全市发展看,泰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政府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项工作部署,连续出台了《泰州市重点开发园区高质量项目建设“三比一提升”行动方案》(泰办发〔2019〕94号)《关于打造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产业强市的实施方案(2020-2022年)》(泰发〔2020〕4号)《泰州市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办法》(泰政发〔2020〕15号)等一系列政策,从集聚创新资源、改革体制机制、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方面,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聚力转型,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地位,重点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加快建设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开创“强富美高”新泰州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区域协同,统筹发展。以深入落实“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为契机,推进各类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协调、统筹发展。合力打造企业集聚、要素完善、协作紧密、创新力强的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共生共赢的企业群,建设长三角区域特色产业基地。

        创新引领,融合发展。把创新作为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着力提升科技、教育、人才等创新要素供给水平,大力推动5G、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融合,推进特色产业链、价值链、竞争链向高端延伸,推进新技术、新业态加速产业化,创建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为前提和底色,大力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探索资源消耗少、环境代价小、发展质量高的绿色发展模式,促进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形成生态与产业相得益彰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优化发展,走出具有泰州特色的生态经济化和产业绿色化发展道路。

        改革先行,开放发展。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先进,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战略契机,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积极抢占国际国内中高端产业链分工,以城市群、都市圈等开放发展的战略平台作为载体,促进重点产业和企业国际化发展,全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系统性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力争将泰州市建成长三角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医药、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等产业全国领先,更好地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引擎作用。

        发展规模持续壮大。到2025年,全市医药、高端装备、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2%以上。

        骨干培育取得实效。到2025年,培育形成百亿级行业领军企业6家左右,全市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等骨干企业200家以上。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90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比重达到48%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授权量占全市比重达到55%以上,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0家、省博士后创新基地1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8家。

        集聚发展效应凸显。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到2025年,形成以医药、高端装备、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的产业集聚、要素集中、资源集约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格局。

        发展环境优势鲜明。到2025年,打造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最优示范城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致力服务最优,出台产业、财政、科技、金融、人才等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彰显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优势。

        四、发展方向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紧密结合产业基础与发展需求,聚力突破产业中高端发展的短板,聚焦医药、高端装备、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做大做强、做精做优,优先扶持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形成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一)医药

        重点围绕生物医药、新型疫苗、化学药、现代中药、特医食品、新型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积极推动医药产业由中高速发展向中高端转型,提升泰州医药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分工中的地位,力争建成国内最具产业特色、比较优势、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医药产业基地。到2025年,医药产值超过2500亿元。

        生物医药:重点支持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研发。推动基因药物、蛋白抗体及偶联药物的研制。突破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基因缺陷等重大领域的单抗克隆药物、核酸、重组蛋白类药物、基因工程药物等生物药制备技术。

        新型疫苗:依托国内规模最大、省内唯一的疫苗成果转化基地泰州疫苗工程中心和全国首个国家级药品(疫苗)检查员实训基地,大力发展人用疫苗和动物疫苗。积极突破传统疫苗的生产工艺,提高疫苗的安全性和保护效果,致力于打造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疫苗研发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中心,建设全国疫苗产业集聚区,建成全国抗体药和体外诊断试剂产业高地。

        化学药:坚持化学创新药与高端仿制药并重,大力发展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重大传染病等领域小分子创新药及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改良型创新药。鼓励发展具有成本优势的高端化学仿制药。重点突破药物生产分离纯化、手性合成和拆分、生物催化合成、新型连续合成技术产业化、晶型制备、药物生产质量在线控制等技术。积极推动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

        现代中药:不断提升中药创新水平,鼓励开发疗效确切、临床价值高的中药新药。做大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蓝芩口服液、胃苏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黄葵胶囊等现代中药。重点突破有效成份、有效部位、有效单体的提取精制等关键技术。加大经典名方创新力度和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研究,推动中药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发展。

        特医食品:把握首张特殊医学用途全营养配方食品注册证花落中国医药城的契机,重点依托雀巢、鲲鱼健康、石药中诺等一批特医配方食品研发生产企业,大力发展全营养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非全营养配方食品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新型医疗器械:围绕药物制备及分析、疾病预防及检测、临床诊断、疗效评价、治疗后诊断等需求,建设全国极具竞争力的体外诊断试剂高地。重点发展高端制药分析设备、高精密诊断设备、高性能诊疗设备、高值医用耗材。鼓励诊断试剂围绕传染病早期检测诊断、系列肿瘤标记物检测和基因异常等领域,重点发展基因诊断试剂、生化检测试剂、酶标免疫试剂、单克隆抗体免疫试剂、生物芯片等临床诊断产品。

        (二)高端装备

        围绕航空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成套设备等重点领域,加快提升高端装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端装备的深度融合,着力提升高端装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无人工厂,打造长三角高端装备产业高地。到2025年,高端装备业产值超过300亿元。

        航空装备:围绕波音、空客、中航工业、中国商飞、庞巴迪等国际航空公司的需求,加快推进靖江航空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航空核心零部件、关键结构件、航空标准件和航空配套装备及系统等。

        智能机器人:围绕工业机器人、特种机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一批机器人整机生产龙头企业。着力提升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重点发展弧焊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重载AGV等工业机器人和精密减速器、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

        智能成套装备:围绕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重点发展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专用装备、高端数控机床、基础制造装备等,致力于高端智能成套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重点研发制造大型、精密、高速、高性能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成形机床等,着力提升电气设备、装卸设备、焊接设备、机械设备的智能化水平。

        (三)高技术船舶

        以实现产品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为导向,抓住技术复杂船型需求持续活跃的有利时机,围绕整船及配套零部件等领域,重点攻关高技术船舶设计、动力系统、配套零部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打造具有自主化、品牌化的船舶制造全产业链。到2025年,高技术船舶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

        整船:重点发展万吨级以上化学品船、大型集装箱船、新一代节能环保散货船、油轮等主流船舶及高技术远洋渔业船舶、双燃料动力船舶等新型船型。重点研制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气船、大型液化气体运输船、大型汽车滚装船、军辅船等高技术船舶。培育发展运动休闲船、豪华游艇、豪华邮轮等新兴市场产品。

        船用配套零部件:围绕船舶动力系统、通讯导航定位系统、深海锚泊、救生产品等领域,重点发展甲板机械、船用仪器仪表等船用配套件,开发和引进通讯导航、污水处理、系泊链等关键配套产品。积极突破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无人船操作系统、新能源船舶动力系统等新兴技术。

        (四)节能与新能源

        围绕新能源、节能环保、智能电网等重点领域,把握国内绿色产业发展要求,以绿色低碳为方向,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构建高效节能、环保先进、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产业体系,打造省内领先,辐射全国的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聚集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到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

        新能源:重点发展光伏、核电、风能、动力储能电池等领域。光伏重点发展单晶硅、高效异质结、铜铟镓硒薄膜等新一代太阳能组件及电站,引导光伏企业向上游硅片、基材发展,实现光伏主力设备和关键配套材料国产化。核电重点发展核岛管材、特种门、开关柜等核级关键材料和配套设备,核电用管道、核级泵阀、核电站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等辅助设备,逐步扩大核电配套产业规模。风能重点发展5MW以上风电机组、风光互补发电机组等大型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动力储能电池重点发展锂离子材料、动力电池,开发电网侧储能系统的产品,抢占动力储能电池的制高点和价值链。

        节能环保:围绕节能电器机械、污水(污泥)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节能电器机械重点发展高效富氧节能炉、高效发电机组、余压余热递度利用技术及设备等。污水(污泥)处理重点发展高效分离膜、高效工业废水处理设备、新型污水(油污)处理化学药剂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发展高效低阻除尘设备及滤材、有机废气处机装置等。着力引进涵盖装备制造和服务的一体化综合服务商、环保工程系统集成商、环境治理综合服务商,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

        智能电网:围绕智能输变电装备、智能用电设备、光纤光缆等领域,重点发展高压特高压非晶变压器、智能电表等。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接入技术、高级传感与计量技术。重点攻关智慧调度、智慧运维、智能互动用电服务等核心技术。增强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网领域深度融合。

        (五)新材料

        围绕绿色化、多功能化、高性能化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努力构建具有国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

        先进基础材料:围绕工程建筑、石油化工、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工装备等领域,重点发展新型建筑结构材料、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新型氟塑料、阻燃改性塑料等工程塑料,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等先进合金材料,高性能功能陶瓷、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膜材料、高性能树脂等复合材料,特种耐腐蚀、特种玻璃、高性能特殊钢等特种材料。

        关键战略材料:围绕高端化、循环化、绿色化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量子点膜、光学级PET基膜等新型显示材料,压电晶体、电子浆料、高温半导体等集成电路与半导体材料,LED光电子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材料等电子信息材料,锂电池正负电极材料、新型电解质、新型隔膜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材料。

        前沿新材料:围绕生物医药、高技术船舶、高端装备、节能、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需求,重点发展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增材制造材料、高端生物医用材料。提升先进半导体材料制造水平,延伸发展试剂检测医学材料、高端医学陶瓷材料等大健康新材料。

        (六)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

        围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重点发展方向,着力突破关键技术、提升整车性能,加快构建以泰州汽车科技产业园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

        整车:围绕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以长城汽车整车制造为核心,围绕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发展乘用车、旅游车、专用车等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支持发展自装卸垃圾车、洗扫车、邮政快递车等新能源公共用车。

        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变速器、底盘、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不断提高智能化制造水平。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等领域,重点培育氢燃料电池、锂电池、石墨烯电池等新型高端动力电池产品及关键零配件。

        (七)新一代信息技术

        围绕新型电子元器件、信息终端设备等领域,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核心优势,打造国内领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

        集成电路:围绕网络通信、卫星导航、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大力发展高端传感器、光电集成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等产品,着力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增强新型封装材料及技术的研发生产能力。

        新型电子元器件:围绕储能器件、光通信器件等领域,重点发展微处理器、集成传感元件、转换器、新型片式元件、新型连接元件等。推动新型电子元器件向片式化、微型化、高频化、宽频化、高精度化、集成化和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信息终端设备:围绕新一代移动终端设备、智能穿戴、智能车载、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领域,着力提升产品功能化、智能化,不断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终端设备研发、制造过程的关键技术,积极推动信息终端设备与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应用。

        (八)数字经济

        积极落实数字中国、新基建等国家战略部署,前瞻布局5G、人工智能、车联网、云计算等前沿高端领域,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产业融合共生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使数字经济成为泰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5G:统筹5G基站规划布局,提速5G基站建设,加密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及商业街区等区域覆盖。加强5G关键技术创新,积极培育5G产业链,拓展5G示范应用场景,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促进5G在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城市精细化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强化5G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

        人工智能:以人工智能应用为牵引,围绕智能制造、健康医疗、交通物流、智慧城市等领域,重点发展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人机交互、灵活精准控制、群体实时协同等特征的智能产品,突破机器学习、生物特征识别、智能决策等核心技术。

        车联网:围绕智能定位管理、智能停车场管理、车辆类型及流量信息采集、路桥电子不停车收费、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及车辆速度计算分析等领域,加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入融合以实现场景的融合,提升整车数字化、在线化水平。

        云计算:积极推动云计算与传统产业、城市和社会的深度融合,鼓励中小软件企业上云,打造“云上软件产业集群”,积极建设云资源平台,重点打造政务云、企业云服务等平台,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五、主要任务

        (一)合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按照泰州市国土空间规划要求,顺应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趋势,结合产城融合发展需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发展,不断提高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水平,打造空间布局合理、区域特色突出、创新优势突出的发展新格局,为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培植一批地标型、龙头型、旗舰型企业,统筹战略性新兴集聚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内在联系,精心打造产业发展载体,强化相邻园区以及各园区内部的产业融合、开发联合、机制整合,形成合力,加快发展。

        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发展医药、高技术船舶、高端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七大产业,前瞻布局5G、人工智能、车联网、云计算等数字经济产业,构建具有发展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医药产业重点依托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泰兴市,高端装备产业重点依托靖江市、泰兴市、兴化市、姜堰区,高技术船舶产业重点依托靖江市、泰兴市、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节能与新能源产业重点依托海陵区、姜堰区、泰兴市,新材料产业重点依托泰兴市、兴化市、靖江市,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重点依托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海陵区、姜堰区、靖江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依托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姜堰区、靖江市,数字经济产业重点依托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

         

        序号

        所在市(区)

        园区名称

        战略性新兴产业

        1

        靖江市

        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本部

        高技术船舶、高端装备、

        先进基础材料

        2

        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北园区

        船用配套零部件、汽车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

        3

        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园区

        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

        智能电网

        4

        泰兴市

        泰兴经济开发区

        先进基础材料、

        关键战略材料、医药

        6

        泰兴虹桥工业园区

        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

        先进基础材料

        5

        泰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

        节能环保、高端装备、

        新能源

        7

        黄桥经济开发区

        高端装备、新能源

        8

        兴化市

        兴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

        先进基础材料

        9

        海陵区

        泰州海陵工业园区

        新能源、高端装备、

        新一代信息技术

        10

        泰州新能源产业园

        新能源

        11

        姜堰区

        姜堰经济开发区

        新能源、高端装备

        12

        姜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端装备、

        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

        13

        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

        泰州医药园区

        医药

        14

        泰州经济开发区

        高端装备、

        新一代信息技术

        15

        泰州港经济开发区

        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

        高端装备

        16

        泰州港核心港区

        医药、高技术船舶

        17

        泰州港临港经济园

        医药、高端装备、

        高技术船舶

        表1  全市产业园区发展重点

        (二)增强科技创新引领能力

        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设立创新载体,重点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机构,提高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加快推进国家级疫苗临床评价基地、江苏省疫苗质量评价中心、ICGEB(国际遗传工程与生物技术中心)-中国区域研究中心等重要载体和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东南大学泰州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泰州智能制造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进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国医药城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等优势产学研单位联合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质检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标准创新基地等创新平台和长三角区域国家级园区产业技术承接平台。

        突破核心共性技术。推动产、学、研、用融合互动,引导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现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推进医药、高端装备、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重大专项,掌握核心和共性技术。积极推动扬子江药业、隆基乐叶、双登集团等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开展核心关键技术产品研发、设计,重点突破“创新药物、新型诊疗设备、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装备用复合材料、新一代节能环保主流船型、动力电池、关键战略材料”等深刻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依托园区产业发展平台,吸引科研院所、高校和研究型企业参与,密切追踪国外关键技术的发展动向,提高技术集成能力和推广应用效率,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强化区域创新地位。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强化泰州市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的创新地位,努力将泰州市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集聚区。依托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硕世生物、金迪克等标杆企业,联合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建设泰州生物医药与新型医疗器械产业创新联盟。依托泰州扬子江造船、新时代造船、三福造船、扬子鑫福等企业,以“绿色造船”和“造绿色船”为主攻方向,开展区域合作,共同推进船舶设计与制造技术提升。以长城汽车整车制造、蜂巢新能源汽车核心配件等项目为支撑,推进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技术创新发展。聚焦岸线港口资源、园区载体等整合集群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

        (三)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强化产业链协调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对标行业先进水平,推动建立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骨干企业为支撑,科研院所、检测机构、设计研发机构等多方机构共同参与的产业生态联盟,攻克一批制约产业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关键核心技术。以集群内产业生态为基础,强化园区产业链建设服务功能,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产业链工作机制,研究谋划产业循环半径、产业循环图和产业链图谱。推动企业形成本地化协作配套体系,重点打造医药、高端装备、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有基础、有优势、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

        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紧盯产业链细分领域和上下游相关环节,梳理排定产业强链补链的关键环节,以产业组团为主体形态,按照全市产业链招商指引,紧扣集聚区主导产业链短板环节、关键节点,大力引进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形成上下游贯通、配套服务齐全的产业生态。以长城汽车泰州工厂竣工投产为契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上下游企业协同,在长城汽车整车项目“龙头”强劲带动下,推动汽车产业链在泰州强劲聚合。

        推进产业链深度融合。聚焦医药、高端装备、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链,突破关键技术难题,拓展供应链渠道,培育和引进一批处在产业技术前沿的潜在独角兽和瞪羚企业。面向产业链发展需求,深入实施领军人才、青年英才等人才战略,集聚顶尖专家和高端团队,培育创新型企业家,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导各类资本介入,充分发挥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专项直投基金投资,助推全市产业链发展壮大,促进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形成具有更强创新能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助力产业做强做大。

        引导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支持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品牌影响力大、生产经营稳健、综合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实施兼并重组。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扩大品牌影响力,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通过垂直一体化整合,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补短板强弱项,增强核心竞争力。鼓励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经营,与长城汽车等整车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鼓励研发和生产、原料药和制剂、中药材和中成药等企业之间的上下游整合,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推动医药产业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实施产业链主导企业培育行动,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四)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扩大开放合作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扩大高水平开放,以“引进来”助力提升产业结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认真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围绕医药、高端装备、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产业进行招商引资,招引培育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品牌知名度高的外资企业,使外资企业成为链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循环的纽带和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力量。

        着力开拓优势产业国际市场。引导医药、高技术船舶等优势产业高质量“走出去”,推动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新时代造船、扬子鑫福造船等龙头型企业联合行业内企业抱团出海,重点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战略布局,培育境外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产业集聚区。开拓“一带一路”国家沿线市场,推动龙头骨干企业主动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参与国际产业合作园等基地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紧握当前全球价值链重塑的机遇,不断提升价值链位置,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建立海外产品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和全球营销及服务体系,获取高端的生产能力,在研发、设计和服务等高附加值领域积累竞争优势,通过整合国际、国内资源推进企业国际化,使“泰州制造”影响力得到稳步提升。

        积极促进长三角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主动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紧抓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等门户城市国家级园区产业转型提升的机遇,依托泰州的产业优势和交通优势,推进泰州市产业园区与其“联姻”。强化合作共享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发展增优势、拓空间的促进作用,深化资源要素开放共享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跨区域联动、生产力跨区域布局,借助江苏省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长三角国家级园区的先进管理经验及产业溢出,积极申报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实现泰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及提升。

        (五)聚焦重大项目招引推进

        全力招引重大项目。对标行业先进水平,采用以商引商、专业招商、资本招商等方式,加强事前支持、事后激励。医药产业紧盯葛兰素史克、默克、康泰生物、智飞生物等国内外生物医药龙头企业精准招商,力争一批原研药、原料药、生物药品、新型医疗器械等项目落户。高技术船舶产业瞄准芬兰德他马林等国际知名船舶设计企业,紧盯曼恩、瓦锡兰、康士伯等船舶关键设备制造企业进行招商。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放大长城汽车的辐射带动效应,招引一批驱动电机、智能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制造项目,推进新能源汽车结构件、发动机缸体生产制造项目建设进行,补齐长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招引智能制造服务商参与泰州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推进智能装备产业链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新材料产业围绕高端聚烯烃材料等应用方向,推动更多的重大项目、优质项目向泰州聚集。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药明康德新药研发、扬子江原料药、赛孚士生物药CDMO二期项目、迈博太科抗体药物产业化、凯飞航空结构件生产、新金宝3D打印装备及智能机器人、中来光电n型单晶硅光伏双面电池、双登集团5G通讯基站用一体化锂电池电源系统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协调,落实责任,主动服务,确保各重点项目顺利、有序、平稳、快速推进。

        (六)加大重点企业培育力度

        加快重点企业培育。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重点企业培育行动计划,进一步创新企业培育机制,建立分类评价标准、管理机制和分级企业库,健全企业链式、梯度培育体系,培育多级企业队伍。加大对入库企业发展空间、资源渠道、科技金融、高企认定、产学研合作、承担科研项目的奖励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重点企业,推动优势骨干企业加速发展,打造千亿级地标企业、百亿级行业龙头。

        发挥骨干企业带头作用。发挥骨干企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支持企业通过输出配套产品标准,培育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地标型”企业。重点引导扬子江药业、新时代造船、汤臣压克力等行业标杆企业带领配套中小企业共同建立检验检测设备开放共享机制,建立配套产品标准,帮助中小企业由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基础零部件加工逐步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核心部件或业务拓展。抓住全市创建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契机,加强工业企业技术标准、工艺标准和产品标准的研究、制定、采用、监管工作,深化品质泰州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泰州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加强统筹指导和协调服务,加快推进规划政策落实、专项扶持计划实施、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机制,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发展的动态跟踪,及时分析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研究提出针对性政策措施建议。各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全市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按步骤得到落实。

        (二)强化要素保障。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无偿与有偿并行、事前与事后结合的多元化支持方式。围绕重点发展领域,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科技、知识产权等政策,扶持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攻关、兼并重组、产业链延伸、上市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地标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完善人才开发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高层次创新人才成长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完善工作机制。扎实开展重点园区“比质量规模、比推进效率、比产出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行动,建立重点园区直报系统,每月上报项目进展,分析情况、梳理问题,交办会办、协调落实。建立健全务实高效的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机制,实施盘活低效闲置用地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上项目的“绿色通道”制度,各部门按职责分工,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重点难点问题。制定重大项目推进时间表,层层分解任务,细化工作举措,并按照任务要求和时间节点,全力推进目标任务完成。

        (四)优化营商环境。依托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科研单位等建设一批专业化产业集群促进机构。建设产业集群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强化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产业互联网、创新转化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完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配套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平台软环境。按照“能减尽减、能放尽放”原则推进简政放权,推动“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推进知识产权强市战略,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强化知识产权立体保护,提升知识产权支撑能力。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促进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确保泰州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助力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联阅读:《泰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